本书认为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也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

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比如他人聪明漂亮,我们就能在与他的交往中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让我们舒心愉悦。所以人人都想找一个漂亮或者帅气的伴侣并非我们花心,而是本性使然。又比如他人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地位等,我们更会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又或者他人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肯定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高兴。总之,他人能给我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种是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也就是这种吸引力受到很多不易觉察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只与人们外在的友善、俊美的长相或怡人的个性有间接的关联。例如我们多数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或者是有着某些共同点的人,就像我们在外遇见老乡或者是同姓更或者是同一天生日的人都会比其他的陌生人产生好感,也就是他们的吸引力强于其他人。这类奖赏是间接、微弱的,我们有时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这也说明了他人吸引我们的奖赏是复杂多变的。

多数人只是认为如果某个人充满魅力我们就容易被他吸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吸引力的确与他人具有的个人特征有关外,吸引力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望以及所处的情景。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的有奖赏意义的经历,但这些愉快经历表现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未必都能意识到这些影响我们选择的所有因素。那么,通常影响我们吸引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种: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每个人都更容易和距离我们比较近的人成为朋友,在小时候好朋友往往是邻居家的小伙伴,进入学校了我们最先了解和认识的都会是我们的同桌,工作中最先了解的也是带领我们入门的前辈。虽然我们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但我们在网络上与有着许多共同点的人的亲近度远不如我们能天天见面的普通人。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身边人的交往。所以一旦我们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就决定了那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空间上的临近之所以能产生更多吸引力的根本就在于:方便。我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同样的意义。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很容易得到他人提供的各种奖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身边的伙伴远比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远距离的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如流量费车费路上的耗时等成本比附近交往的成本高得多。而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会低很多,比如在文字语音视频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所以我们看到分居两地的亲密关系一般不如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令人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个道理。重复地接触他人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人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也就是先混个脸熟的意思,当我们要在一群长相差不多的人中指出谁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面孔,也就是混个脸熟的那位。但我们也要知道临近虽然会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但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因为有的人在我们不断地接触和了解后他的行为有可能会另我们感到厌烦,所以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那些另我们厌烦的人临近只会雪上加霜,增加我们的厌恶。

第二种: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当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之后,我们见到他人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他人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又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的影响,我们会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着令人满意的特质,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而且我们似乎自动地做出这些判断,没有丝毫有意识地思考,我们看到俊美面孔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了对它正面的评价。这种对美丽的偏见往往还能使人混淆容貌和才能。我们看到在职场中,在同样的智力下,貌美之人比一般长相的人更容易获得工作,工资更高,晋升也更快。

那么,我们评判美丑的标准是否是一致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陌生的人群中,我们一眼看去谁漂亮谁丑给出的答案基本都会是一致的。就连新生儿也偏好成人认为漂亮的面孔。而且这种共识具有跨种族的一致性,无论亚洲人,欧洲人还是非洲人,每个种族里他们认为是漂亮的,在其他种族看来也会是同样的结果。我们对男性或者女性的长相怎样是吸引力的就不细说了,每个人都知道。但除了外貌的吸引力外,还存在影响外貌吸引力的其他因素,女性还好,只要有足够漂亮的外表就会有足够的吸引力,但男性不同,帅气的外表只是吸引力的一小部分,男性要有吸引力除了外表外,还得有金钱才华方面的吸引力。当一个男性没有出众的外表,但只要他有足够多的金钱,他的吸引力就会强过那些单纯只有长相吸引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学者确信,我们之所以有对美丽外表的偏爱,是因为这是人性演化而来的倾向,这是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例如有研究证明就以我们现在的美人标准前凸后翘的人更容易生育繁衍后代。当然也有特定时代文化的影响,如燕瘦环肥就是不同年代的审美观。所以长相真的很重要,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外表漂亮帅气的人都会拥有更多的约会,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等,但前提是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

第三种: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要想享有成功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追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就像是(爱的艺术)里的观念,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有这样的一个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长相越好,人们对他/她的期望值越高。不过从公式可以看出,伴侣的综合吸引力如何,取决于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我们判断伴侣喜欢我们可能性的乘积。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却十分丑陋,这样的人并不是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有人长相非常俊美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和自己差不多,也很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适配价值及综合吸引力有关。高适配价值的人匹配到的肯定也是高吸引力的人,他们彼此都有条件吸引对方。但一个人如果高估了自己的期望值、盲目自信,就会不断地招致别人的拒绝,这时他们如果想要拥有亲密关系,往往就会调整自己的适配价值,对他人接纳自己的可能性重新做出估计。然而大多数人都害怕被拒绝,不愿意去冒被拒绝的风险,像那些害羞之人、或不够自信低自尊的人往往就会去追求不太出众的对象,以减低被拒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来讲,人们似乎都能注意到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的可能性,我们更可能与那些愿意接纳而不是拒绝我们的人接近。不过最好的接纳来自于那些挑剔讲究的恋爱对象。他们并非来者不拒,对每一个接近自己的人都说“yes”,而是只对他们觉得对象充满吸引力的人去接近,这样的人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这也可以算作是有选择性的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相反那些对每个人都说“yes”的人往往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因何而吸引别人,别人又因何而吸引他,所以往往都是不了了之。我们会发现,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喜欢那些欣赏我们的人也很难。因为这一倾向是与吸引力的奖赏模式一致的。这一倾向也符合平衡理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性。

第四种: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如果能遇上和我们恰好相似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同样令我们感到愉悦快乐,也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方面都比随机选出的陌生人更为相像,首先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伴侣间态度相同的程度和彼此的吸引力有着简单直接的关联: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最后,伴侣们还可能有着相似的性格,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在彼此邂逅时就能和睦相处。就像两位爱好交际的人或两位害羞内向的人首次相遇往往比内向和外向的人彼此相遇更愉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相异并不相吸,也许我们会看到长相漂亮的人嫁个了外表并不出众的人,又或者帅气的人娶了外表普通的女子。也许看上去并不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都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那么很显然,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匹配,我们只看到的是在一方面的不平衡,但肯定会有其他方面的条件来弥补平衡,显然最终还是同性相吸。所以我们会看到,会有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匹配非常普遍。这是人们在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以便得到伴侣类似的社会地位,所以正是他们类似的适配价值,而非任何外在的“相异”,使得他们彼此相吸。

最后一种: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

人都有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就像那些父母越是反对的伴侣越会努力在一起,在古代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私奔的居多,这也是克服障碍实现期望的倾向。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对自己得不到的恋人喜欢得死去活来,也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得不到的禁果格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