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次子李世民率领众将在玄武门之外,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诛杀,获得了皇位的继承权。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几个贤君之一,唐太宗的故事堪称传奇,也是小说和演义中的主角人物。《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当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功劳,屡屡设计陷害,李世民迫不得已,才在玄武门被众将拥戴着发动了政变。面对伤害手足的行为,李世民显得还有些不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史料当中明确有另外一番记载,《资治通鉴》:“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李建成正是“不忍心”的李世民亲手射杀,而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杀死,两人子孙被秦王部署剿除。

李世民杀兄弟的理由也很简单,《旧唐书》描述此事:“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意味着李世民只是被迫防御而已。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吃唐太宗这一套,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认为:“李世民亲执弓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指存也·。”哪怕昏君隋炀帝,同样是杀兄上位,却也得费尽心思,先是说服父母将其太子位置废除,之后又以隋文帝的名义将其赐死,结果李世民直接自己动手,因此司马光也觉得李世民会“贻讥千古”

很显然,李世民诛杀二王,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行动,那么这究竟是一场大义灭亲的正义之举?还是自导自演的闹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要看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是什么样的人,《新唐书》认为,李元吉“猜鸷骄侈”。可是李建成的评价却要好上不少,他深受唐高祖的喜爱,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士庶之心,无不至者,怎么也难以让人联想到影视剧中那个奸诈狡猾的形象。

除此之外,李建成手下还有魏征一帮贤人辅佐,等他当了太子,唐高祖更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都足以说明李建成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时间一点点向前,唐朝也形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拥护秦王李世民的军官派系,还有一部分是拥立太子李建成的朝廷文官派系,李世民长期奔波在外,扫北除南,对唐王朝的建立显然有着重大的功勋,但本着“立长不立优”的李渊,更加中意于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又是如何陷害李世民的呢,听上去也是颇为玄幻。

《旧唐书》:“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新唐书》:“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吐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

在玄武门之变所发生的三天前,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请秦王进宫喝酒,结果却悄悄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之后,还是他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将其扶回了宫殿。李世民差点就丢掉了小命。

这里先不说三王之间,已经是势如水火,李世民怎么会如此心大的接受邀请跑去喝酒,而李建成的计谋,也十分笨拙,还邀请了淮安王一同前去,好像生怕他人不知道李世民是自己下酒毒害一样。

而李世民回到府邸,“吐血数升”,在经过一番只有影视剧之中才有的出血量之后,几天过去就生龙活虎,亲手弯弓搭箭射杀太子,种种剧情改变,让人感到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继承皇位依据是什么呢?唐史中又说了,“上之起兵晋阳,皆李世民之谋”、“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因此唐高祖对李世民说:“若事成,则天下皆汝,当以汝为太子”最终“上将立之,李世民固辞而正”,说白了,还是李世民推辞的结果。

实际上,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受到了李世民的辅佐,但是真正策划的人,却是刘文静,而李渊作为隋朝将官,深知隋炀帝无力回天,早已经有了造反的意图,这和李世民之间没有太多的关系。

李渊的态度,让人感到非常的无语,明明死了两个儿子,结果等到李世民进宫汇报,将领们要求李渊将权力委托于秦王,李渊还十分满意的说:“好,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啊!(善!此吾之夙心也)”求生欲满满。

关于李建成的资料,史书上记载不多,可是关于唐太宗继位之事,却多少有些刻意营造的氛围,唐太宗篡改了史书吗?

玄武门之变的详细内容,包括新旧唐书的记载,都是来自于唐初的《国史》、《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很多史学家认为,李世民没篡改史书,是来自于《贞观政要》中李世民对房玄龄所说的一段话: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日:’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唐太宗看见了《国史》,认为过去的事情不应该有所隐瞒,而是“直书其事”,换而言之,李世民射杀兄长等事迹,也是获得了他本人的亲自承认。

然而这段对话却只是一部分,之前还有一段:唐太宗询问主编史书的房玄龄,帝王为何不能翻看国史?房玄龄则回答: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可是太宗反驳,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使得自修改耳。

房玄龄说了,国史不让帝王看,是为了“善恶必书”,结果李世民偏偏要亲自审阅,究竟是贤明开放,还是欲盖弥彰,实在是难以解读。

玄武门之变,充满了重重疑点,实在让人心生怀疑,偏偏又缺乏更清晰的史料,它也是唐太宗身上一团灰色的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