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新闻里,我经常会见到类似的事情:某些在农村长大,如今在城市打拼的人,动不动就说农村生活最锻炼人,对孩子的人生有极大帮助,所以经常找机会带孩子回去体验,但孩子却不喜欢,家长就认为孩子完全是被惯坏了,忘本了。

遇上这种事,我都会在心里默默问一句:农村真能帮助你孩子成长,你辛辛苦苦在城里帮他折腾学区房兴趣班干什么呢?

前几年就有一则新闻,话说12岁男孩牛牛被父亲带回乡下,因为觉得“不好耍”,5小时后徒步20公里回城。牛牛的父亲对此当然无法理解,他一年至少带孩子回老家三次,因为“人不能忘了本”。

这件事很容易引发“沦陷的故乡”一类的感慨,但老实说,我见到这样的感慨,就会忍不住泛恶心。

所谓“吃苦教育”,近年来十分流行。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父辈多半吃过苦的缘故,因此便认为苦难是必要的。尤其是各种成功人士的回忆录、心灵鸡汤,更认为苦难铸就人生。但问题是,你如何证明你人生中的成功与曾经的苦难有直接关系?

更搞笑的是,许多人都曾感慨,如果小时候家庭条件好一点,如果小时候没有经历过各种动荡,能够安心读书,自己的人生会平顺很多,成就会更大。可转过头来教育子女的时候,却张嘴就是“我们吃过苦的人比你们强多了”。这样的自相矛盾,在中国式家庭教育里常见,也是逻辑缺失的表现。

说实话,吃苦和人生成功与否没有必然关系。从小物质丰足、家庭幸福,人生的选择会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许多人缅怀苦难,无非是将苦难的意义放大了而已。

牛牛回到农村老家,不习惯的事情有很多:没有遥控飞机、没有积木,没有WIFI,没有游戏,更不习惯的是乡间的蚊虫叮咬,晚上黑乎乎地无事可做。如果说旱厕,那就更恶心了……在某些人看来,这孩子是被惯坏了,可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人乐于享受人类文明成果不是天经地义吗?如果不是为了享受人类文明,牛牛的父亲又何必离开农村,远赴城市打拼多年?让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适应农村的恶劣条件,这是苛求,也是胡闹。

苦难绝不是什么人生必经,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从小不匮乏,长大后可以自主选择想要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人生,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人生。许多人曾经感慨,如果不是因为生在农村,自己也许是个画家,也许是个音乐家,也许……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还要求你的孩子不能“忘本”?更何况,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他的“本”也并不在农村。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