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鮟鱇

又是一年端午节。

有人说在端午节这天,不能说“端午快乐”,而要说“端午安康”。

理由是在这一天,多位古人投江,屈原投汨罗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江……所以,这一天是一个缅怀古人的哀伤的日子才对,怎么能互相祝福快乐呢?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在过端午节了。有学者认为,端午节源自夏至,夏至的习俗以及其作为上古新年的习俗是端午节的直接来源。还有学者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代崇拜龙的百越民族。

不管怎样,我们没有阻止别人快乐的权利。所以,小作者在此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个粽子压压惊,我们食堂的粽子卖两块一个,一口气吃了一个半

不过,作为一个鱼类爱好者,当大家纷纷说“端午安康”的时候,小作者却想到了一类神奇的鱼,那就是鮟鱇鱼……

鮟鱇目Lophiiformes是真鲈形系下的一个目,种类繁多,共有5个亚目18个科。

除了一些生活在深海中的角鮟鱇腹鳍退化之外,鮟鱇目其他大部分物种都是底栖鱼类,不擅长游泳,而是主要用胸鳍和腹鳍支撑着自己趴在海床上,很少挪窝。但它们可以在海床上爬行,并且第一背鳍鳍棘往往特化成吻触手,也就是那根“钓鱼竿”,末端生有一个肉质皮瓣,可以前后晃动,伪装成蠕虫或碎屑,吸引小鱼及甲壳类等。

也不是所有的鮟鱇都有这个“钓鱼竿”。“鱇”如其名,无竿鮟鱇(新角鮟鱇)Neoceratias spinifer就没有吻触手。

无竿鮟鱇(新角鮟鱇)Neoceratias spinifer无吻触手,并且也不是底栖生活的。它们是深水种,有关资料很少(图片来自frogfish.ch)

虽然大家似乎都非常喜欢那些角鮟鱇亚目的深海物种,然而大过节的,本文就不再说那些“怪咖”了,免得影响大家吃粽子的食欲……说说那些“小清新”的种类好了~

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在英语中被称为yellow goosefish,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鮟鱇,属于真鲈形系鮟鱇目鮟鱇科鮟鱇属。在中文语境中,只有鮟鱇科的物种才是狭义的鮟鱇;而“鹅鱼”是本科鱼类在英语中的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鮟鱇(图片来自@可爱的偷听桃)

本种在北太平洋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沿海和日本都有,体长最大可达1.5米,而市场上贩售的个体一般不超过0.5米。

它们通常栖息于泥沙质海床,属于典型的“伏地魔”,整天除了趴着还是趴着。下颌和身体两侧的穗状皮须可以模糊它们的轮廓,使之更容易隐藏于海床的环境中。

鮟鱇会用沙子把自己的大部分身体埋起来,只露出眼睛、嘴巴和头顶那根吻触手。吻触手上的皮瓣前后晃动,吸引小鱼和甲壳类靠近,然后黄鮟鱇就张开大嘴,制造负压,将其吸入。

鮟鱇的牙齿锋利,并且可以倒伏。被它们咬住的鱼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有去无回”的命运。

似乎就没有鮟鱇不吃的东西。它们有时会把同类作为食物,甚至也吃人们丢进海里的垃圾。

一条正在吃鱼的黄鮟鱇(图片来自mindenpictures.com)

在我国古代,人们并不喜欢吃这种软趴趴的大鱼,甚至并没有“鮟鱇”这个词(这个词是从日本传入的)。然而,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衰竭,鮟鱇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少,大量繁殖,人们也意识到了鮟鱇不仅“可以吃”,而且还“挺好吃”:它们的肉质和普通的鱼不同,有点像蛙肉,皮肤中含有大量的胶质;肝脏口感绵密,丰腴肥美,用糖腌制再油炸一下,像泡芙一样入口即化。

趴在海底的黄鮟鱇,其实也并不丑(图片来自Media Storehouse)

鮟鱇科的物种一般身体平扁,可以很好地融入海底环境,平时紧贴海床或是潜入泥沙中搞偷袭。而加勒比海的薛氏宽鳃鮟鱇Sladenia shaefersi却没有这么扁,而是有一个又宽又厚的大脑袋,看上去肉乎乎的,脸上还长着许多皮须。这使得它们看上去有点像单棘躄鱼科Chaunacidae的物种。它们栖息深度可达1200米,属于深海底栖鱼类,会用青蛙腿一样的“四肢”在海床上爬行,伏击小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氏宽鳃鮟鱇(图片来自si.edu)

拟态薄躄鱼Histiophryne psychedelica也就是俗称的迷幻躄鱼,因身上色彩绚丽的复杂条纹而得名,这条纹让人找不到它们的眼睛和嘴。

这些“小网红”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安汶岛和巴厘岛附近的水域。它们常常趴在海床上一动不动,然后咕咚一口吸入被吻触手吸引过来的猎物。

在中文里,“躄”是瘸腿的意思,所以躄鱼也被人称作“跛脚鱼”。这是因为这些鱼喜欢在海底“一瘸一拐”地爬行,它们的胸鳍特化成了像蛙腿一样的“假臂”,因此在英语中也被叫作frogfish。

雄性拟态薄躄鱼是称职的好父亲,会用身体把受精卵卷起来,直到孵化出可以自由活动的小鱼。

拟态薄躄鱼(图片来自alchetron.com)

达氏蝙蝠鱼Ogcocephalus darwini属于棘茄鱼科Ogcocephalidae,以其“烈焰红唇”闻名。为纪念达尔文和华莱士划时代的进化论提出一百周年,著名鱼类学家Carl L. Hubbs于1958年用达尔文的姓命名了本种。

达氏蝙蝠鱼生活在科隆群岛周围和秘鲁近海3~76米深处,不擅长游泳,喜欢在海床上爬来爬去。因为口裂非常浅,所以它们不能像“远亲”那样吞下很大的鱼,通常以各种底栖无脊椎动物比如多毛类、软甲类等为食。它们头上的吻触手不太发达,平时隐藏于吻凹窝里。

达氏蝙蝠鱼(图片来自PhotoShelter)

印度洋桨躄鱼Chaunacops coloratus属于单棘躄鱼科Chaunacidae。它们生活在水深3000多米的深海,也是不善游泳而是通常以爬行作为运动方式的底栖鱼。用来吸引猎物的吻触手在不用的时候可以收入一个凹槽内。

这种鱼年幼时是蓝色的,随着生长,身体变得越来越红,像一个红色肉球。这种红色虽然对人来说非常鲜艳,但在深水中属于隐蔽色

随着海水深度增加,不同波长的光线逐渐被海水吸收,而红色的光无法透过水层来到深海,所以很多深海鱼类是看不见红色的,很多物种也把红色作为保护色。而巨口鱼科的柔骨鱼Malacosteus spp.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它们是少有的可以发出红色光的鱼,眼睛下面的一对发光器可以发出只有它们自己才能看到的红光,用来照明或与同伴沟通。

印度洋桨躄鱼(图片来自fishesofaustralia.net.au)

恩氏单棘躄鱼Chaunax endeavouri,也就是著名的“科芬鱼(Coffinfish)”“棺材鱼”。这种呆萌的小躄鱼在500~3000米的水深度生活,以其独特的外观而广受深海鱼爱好者的欢迎。

它们的体表有许多微小的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刺鲀。巧了,它们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也可以像刺鲀一样让身体膨胀成一个球。

营浮游生活的恩氏单棘躄鱼幼鱼与整天趴着做“伏地魔”的“家长们”大相径庭,不用膨胀也是晶莹剔透的小球球,不禁让人感叹“岁月是把杀鱼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氏单棘躄鱼(图片来自marinethemes.com)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