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纸诉状,与央视“断交”20多年,昔日小品中的陈佩斯,如今以新身份强势回归,在《金牌喜剧》班中担任导师,随口一句话便揭开了小品的遮羞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头悲尾的喜剧模式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把戏,所有的喜剧作品,不管前面好像不好笑,最后一定是煽情的,看起来让观众哭的是高级,难道喜剧的初心真的就是这样吗?近年来,沈腾、贾冰,甚至当初以笑料为主的辽宁民间艺术团都开始复刻这种模式,难道喜剧的最后总是悲剧吗?小沈阳一句话道出真相。

近日,素有喜剧鼻祖的陈佩斯,在《金牌喜剧班》中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在节目中一直强调,不能只靠喜剧创作者的表演完成真正的喜剧作品,并不是非要煽情不可,反而反映了小品本身不足,甚至文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的一些喜剧创作者不注重基本的剧情,如果只用无厘头来解决剧情矛盾,根本接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一句话扒开了喜剧小品的遮羞布,更揭开了现在小品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佩斯老师曾在现场说,笑,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近些年来,小品行业进入了喜头悲尾的误区中,不管什么小品都是喜剧开头,悲剧收尾,各种感情线不断,然后以观众落泪为主,实在太过刻意,以至于让所有的观众认为所有的喜剧都是悲剧,能否让观众落泪也变成了衡量这个小品是否成功的因素,或许大多数的人已经忘记了喜剧之所以是喜剧,就是因为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初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都活得小心翼翼,没有人能肆无忌惮的大笑,所以陈佩斯下定决心,想让大家自在的开怀大笑,于是在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小品《吃面》在春晚一炮而红,凭借着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让陈佩斯成为了火遍中国的笑星。

而八年后,一个名叫赵本山的东北二人转演员才登上春晚,从1984年到1998年,陈佩斯为春晚舞台贡献了15个小品,如今再看他的小品时,他和实事相结合,内容一点也不空洞,也没有强行丢包袱煽情,这或许就是陈佩斯一直向往的小品形式,他也真正做到了小品第一人,而在那之后,小品也作为一种新的喜剧形式,日后占据了电视综艺节目的统治地位。

近日,他在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文章,更是揭开了现在喜剧的遮羞布,他在文章中写道,好的喜剧不仅仅靠表演,它一定建立在扎实的文本基础上,所以喜剧创作者要表演精进,更要关注文本。演过那么多喜剧,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喜剧是引发笑的艺术,但其内核是摆脱困境,而现在对于喜剧人的困境就是文本不扎实,靠演员强行煽情,他也在文中谈到喜剧创作的不同层次,喜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度的把握,幽默的产生需要打破固有秩序,但这种打破是有条件的,不能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一些粗俗鄙陋的喜剧往往会引起观众反感,倘若都用无厘头式的表演甩锅,用挠痒痒的方式惹人笑,只会带来更不好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陈佩斯老师的话中不得不说,陈佩斯不愧是小品之王,点评档位又那么纯粹,现在小品再也没有以前的精致,对演员更是没有说什么要求,都是包袱,现在追求的就是谁的包袱更新更大,倘若一直以这样的方式下去,那和相声还有什么区别呢?或许一开始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奇,但是一段时间久了,就会在这个圈子中沉浸下去,再也没有其他创新的方式,从之前的从头到尾观众哈哈大笑,到现在这种喜头悲尾的模式,在投机取巧的过程中,也损害了小品的名声,造成了整个喜剧行业水平的整体滑坡。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喜剧演员周星驰了,他的电影都是笑着笑着让人哭了,也是那种喜头悲尾的电影,但是在某次采访中,周星驰说他拍的从来都是悲剧电影,他的电影经得起反复的观看和琢磨,或许第一遍你是笑着看过去的,但是之后你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是哭着看完的,一个好的作品就要经得起时间推敲,陈佩斯在《金牌喜剧人》做导师时,就一直强调喜剧文本的逻辑和合理性,但这些学员嘴上说着爱喜剧,却基本都是冲着走红来的,他们希望导师传授快速吸引观众的绝招,而不是从喜剧的起源和本质来从头认识喜剧。

其实喜剧之所以是喜剧,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开怀大笑,但是喜头悲尾的小品已经远离了当初的初心,而凭借眼小品走红的小沈阳彻底放弃小品,一方面是自己的灵感枯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现在流行的这种喜头悲尾的小品形式。

总而言之,从喜剧的长远发展来看,喜剧圈需要像陈佩斯这种学院派的喜剧人,无论是小品还是影视剧,好的剧本都是基石,都需要用心去摸索,而不是为了走红而假装热爱,希望陈佩斯老师的文章能够敲醒喜剧人们,喜头悲尾的时代该结束,如果依旧选择急功近利,依旧以粗略的表演来博取观众的眼球,终将会被淘汰,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