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小传

瞿洪平,1967年出生于上海,202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30年,他始终坚守重症救治第一线,尤其是2020年2月11日至4月17日,他带领团队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隔离病房,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坚守上海抗疫最后一道生命之门。2020年9月8日,瞿洪平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重症医学是靠持久力的马拉松,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患者一起跑好这场生命的马拉松。”

重症医学是什么?重症医学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式上班之前,了解各床病人经过一晚后的情况,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教授每天到达病房后做的第一件事。

心电脑电监护仪、纤维支气管镜、重症超声、血气分析仪、血滤机、呼吸机……这里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0号楼的5楼,是电视里闪着红灯的“ICU” (重症医学科),这里也是瞿洪平的战场。

“火线入党无比光荣,‘老医生’获新生命”

时间回到2020年3月18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36名白衣战士坚守在不同病区,通过手机、电脑连线,站在党旗前高举右拳,郑重地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瞿洪平是这样说的: “我是一名重症医学的‘老兵’。在上海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前线庄严宣誓加入党组织,成为全国9000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名‘新兵’,令我终生难忘。火线入党无比光荣,可说是一名‘老医生’获得了新生命。”

为什么在这个特殊时刻向党组织靠拢?瞿洪平忆起在上海公卫中心的67个日日夜夜。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公卫中心,党员医护一次次主动请战,深深感染了我。”他说,兄弟医院很多也都是支部书记带队,有大批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抗疫最前沿,他们临危不惧,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正是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效应进一步增强了他和周围其他非党员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在火线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重症救治箴言:挑战未知,永不放弃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隔离病房,瑞金医院瞿洪平团队奋战在抢救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线,直面病毒的挑战,克服身体的极限,托举起一条条危在旦夕的生命。其中,该团队使用ECMO(体外膜氧合)技术成功救治的一名62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后来顺利康复出院,其长达47天的ECMO支持一度打破上海的医疗纪录。

“危重患者救治需要挑战现有医疗的极限。”瞿洪平说,这次的疫情一线救治经历也带给他很多对医疗理念和技术的新思考, “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治疗,对整个医疗界都是一个极限挑战,我们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也采取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手段。结果让我们看到原来看不到的结局,更提示了我们在危重患者救治中要坚持两点,一是勇于挑战未知,拨开迷雾找到出路,二是永不放弃。”

回归瑞金医院大本营,瞿洪平依旧是那个“随叫随到”的ICU掌门人,这里同样惊心动魄。

瞿洪平说起一名近期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人,这位40多岁的患者因肺部感染来呼吸科就诊,没想到,在例行筛查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肾上腺有肿瘤,而当感染控制后他又突然出现胆道梗阻,上了支架后又出现多次严重休克,同时肾上腺皮质减退,情况十分危急。

“我们没过多久就发现源头是肾上腺肿瘤,因为肿瘤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引发肺部感染、胆道梗阻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切除肾上腺肿瘤的手术指征非常强烈;但是,他的反手术指征也同样强烈,由于肾脏遭遇重创、内分泌紊乱等问题,这名患者似乎难以再承受一次手术。”瞿洪平在ICU里观察着这名奄奄一息的患者,借助床旁透析(CRRT)这名患者持续接受着肾脏替代治疗。

生命在喘息期,瞿洪平也在等待一个机会,就在持续CRRT治疗50多天时,他通知手术团队准备肿瘤切除手术。 “没有绝对的最好条件,我们需要在感染控制的间隙找到一个患者身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期,创造解决根本问题的机会。”瞿洪平形象地说,疾病对身体的打击如潮涌般一波波袭来,医生需要在波谷到波峰的间隙找到让生命“反败为胜”的机会,这靠技术,更靠经验,靠对生命的日夜守护,细致观察。

前后两个多月的救治,没有放弃、挑战极限的瞿洪平团队等来了最好的结局,患者成功手术,解决了原发疾病,顺利康复出院。

“帮助患者一起跑好生命的马拉松”

从医30年,瞿洪平长期奋战在重症医学领域,从汶川地震到H7N9禽流感等,在许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瞿洪平也特别感慨:重症医学学科正是伴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而逐渐确立其地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阻挡在危重病人和死神间的最后一座堡垒。

学科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重症医学,瞿洪平有着自己的坚持:完整体系化的治疗一定是去利用技术,而不是受制于技术。以这次战“疫”中 被视 作“生 命 神 器”的ECMO为例,瞿洪平总在想:并非用ECMO或者使用时间越长,就越厉害, “技术当然越先进越好,但我们不能因为技术发展就迷失了方向,我们的目标要始终清晰——那就是更好救人”。

谈到重症医学的未来,瞿洪平深深感到,在老龄化愈发明显的今天,很多患者的病情很难从单一器官病变判断,这是医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综合的全科ICU发展有其必要性。也因为对老龄化社会的体察,瞿洪平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一点——人文关怀、身心同治。

这些年,他努力改善着ICU的环境,连灯光明暗度都不放过,通过光线调节改善重症监护室的幽闭情况。有些老人每天在灯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节律紊乱和恐惧心理,让患者尽可能接触自然光线,尽量保持正常的自然界作息规律,这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他还与记者畅谈重症监护病区的5G技术使用,借助5G、3D、VR、AI技术帮助患者和家属取得实时“面对面”联系以安抚情绪。

抗疫的经验,也沿用至他如今所在的重症监护病区。 “如今我们开始更早应用俯卧位,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瞿洪平不断探索并拓展重症医学科的边界,前伸至如何在更早期预防、缩短危重的过程,后延至如何在延长生命、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社会资源消耗,达到良性的循环。

“重症医学不是靠爆发力的冲刺跑,而是靠持久力的马拉松,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患者一起跑好这场生命的马拉松。”瞿洪平说,重症医学就是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挽救生命,帮助患者重回家庭和社会,是这个“战场”上的医务人员的使命。

作者:记者 唐闻佳 实习生 邱喆倩

摄影:袁婧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