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每天早上5点,93岁的李凤崇都会准时起床,伴着早间新闻吃完早饭后,他会练一会儿字,然后就骑上小三轮沿着芒稻河大堤开始五公里的“拉练”。除了天气恶劣的日子外,每一天,老人都严格遵守着这样的作息。自律、坚持,这是近三十年的部队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曾贴身跟随陈赓大将,从江西南昌一路驰骋、翻山越岭,转战两广、进军云南;也曾跟随部队抗美援越,屡获表彰。如今,回忆起当年的那些峥嵘岁月,李凤崇依旧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部队里,我们一律互称‘同志’”

1928年,李凤崇出生于扬州江都区邵伯镇的一个贫农家庭。因父母早亡,家中尚有兄弟姊妹需要抚养,1945年,16岁的他跟随堂哥前往上海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1948年,招工进入国民党军设在上海五角场的501汽修总厂。

1949年5月初,距离5月12日正式打响的上海战役仅剩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整个上海都笼罩着战争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息。听闻“可能要打仗了”,李凤崇决定跟随师兄沈松焦和师弟董殿奎一道,先去往师兄的老家浙江绍兴暂避风头,等上海局势平稳之后再回来做工。

李凤崇(左)和师弟董殿奎(右)

由于交通瘫痪、道路不通,他们一行人没有按计划到达绍兴,而是随着人群辗转来到了江山县(今浙江省衢州市代管县级市)。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不少和他们一样逃难到此的501汽修总厂南京分厂的工友们。

恰逢解放军在江山招兵买马,凭借着在当时还算稀缺的修车技术,这一批工人中有不少都顺利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经政审登记,部队为我们发了新军装,就这样,我一夜成了解放军。”说起入伍的那一天,李凤崇记得格外清楚,他说,解放军首长告诉他们,在部队里,大家一律互称“同志”,让大家从今往后,就不要相称“师兄”“师弟”了。

“你的工具就是你的武器,你要做个不拿枪的好战士!”

入伍后,像李凤崇一样的汽修兵被编成四个排,随部队开往江西鹰潭。经短暂休整,又从莲塘(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下辖镇)进入南昌。

技术好、能吃苦、政治思想过关,李凤崇很快从营里一百多号人里脱颖而出,得到了组织上的关注。一天,部队协理员找到了李凤崇,严肃地说:“小李同志,分给你的任务比较特殊,责任很大,就是跟一号行动,不能有半点马虎……”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任务,但李凤崇还是坚定地回答:“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凤崇在部队时旧照

第二天,李凤崇被分到了一大队(时四兵团司令部代号),负责检修美制大道奇卡车、中吉普、威利斯越野吉普、黑色轿车共4辆车。三四天后,他见到了这四辆车的服务对象——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

陈赓问他:“小李同志,你是哪里人,在哪里学的汽车修理?”李凤崇立正敬礼、大声报告:“首长,我是扬州人,在上海学过5年汽车修理。”陈赓笑了,拍着李凤崇的肩膀说:“很好,我也在上海工作过,上海师傅技术好。”接着,陈赓又对李凤崇说:“部队正在南下,小李同志,记住,你的工具就是你的武器,你要做个不拿枪的好战士!”李凤崇再次报告:“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修好汽车,当个不拿枪的好战士!”

“小李,如果车辆一点问题不出,我给你记大功”

“前有大道奇开路,我带着修车工具坐中吉普,一号首长和警卫参谋坐威利斯越野吉普,轿车尾随其后。”李凤崇说,行军途中,时常遇到国民党飞机扔炸弹,但陈赓将军谈笑风生。

从7月至12月,陈赓指挥四兵团乘胜追击,相继解放赣州、广州、梧州、南宁等十多座城市。李凤崇紧跟将军车轮走,见证了一座座城市的解放时刻。

李凤崇荣获“西南进军立功证”,记大功一次

1950年元旦前后,四兵团发起滇南战役。临行前,陈赓司令员对车队司机说:“此次路程较远,大家行动上要快,检查好车辆,如果不出问题,给你们记功。”转而,陈赓又对李凤崇说:“小李,如果车辆一点问题不出,我给你记大功。”李凤崇答道:“保证不出问题!”陈赓满意地点点头。

每到一地,李凤崇精心检查保养车辆,时常忙到深更半夜,确保第二天无故障行驶。在前后50天内,四兵团追击前进1800余公里,解放了滇南、滇西广大地区。

1950年5月1日,四兵团直属机关召开庆功大会,100多人荣获“西南进军立功证”,兵直司令部技工组长李凤崇等10多位同志被记“大功”一次。

李凤崇(前排右二)多次获表彰

1950年7月至11月,陈赓协助指挥越南人民军打败法国军队,取得高平、同登等战役的重大胜利,李凤崇随车保障4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凤崇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1年,陈赓入朝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从此我与首长分开了,但将军对我讲的几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李凤崇告诉记者,后来,他提干调入汽车团,首创“大修不过日、中修不过午、小修不过时”工作法,被评为“模范汽车连”。

“回来的时候,我的队伍里不少一人,不损一车”

1964年,随着北部湾事件的发生,越南战争全面爆发。此时的李凤崇已经从当年的小兵升为了副营长,受命带领一个营的士兵去往越南前线,负责战场上车辆运输和维修的工作。

第一站,他们全营的士兵来到了越南的会安市。李凤崇记得,他们去的时候是晚上,整个会安灯火辉煌,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但是当他们完成任务再次回到那里时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战争的毁灭速度快的让人心惊。队伍里有不少是新兵,看到这一幕,许多人内心产生了退意,整只队伍士气十分低落。

怎么办?怎么能够让队伍振奋精神?李凤崇和营长、教导员一起,找来了所有排以上的干部,三人带头用鲜血在战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让所有干部一起签名,层层传递,将这股不胜不还的决心送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多年的部队磨练,李凤崇已成长为一名有着钢铁意志的成熟军人,此刻的他明白,越南沦陷,祖国也会陷入险境,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而战。

战场上,不仅要看技术,更要看战术。为了保障运输过程中不被发现,李凤崇设计了一套用于隐蔽的战术:一个班管6辆车,一个干部带一个班,一个班和另一个班之间必须相隔一公里以上。白天,他们的车队很少移动,到了晚上才会选择大规模转移,对于当年的那些暗号李凤崇现在还能说得头头是道:“大灯闪代表急行,小灯代表慢行,防雾灯闪的次数对应不同的天气,防空灯闪了代表空中有情况。”

李凤崇的复员军人证明

“回来的时候,我的队伍里不少一人,不损一车。”时隔几十年再提往事,李凤崇语气里依旧满是骄傲。1966年,带队返回时,李凤崇所在的汽车营全员安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如今的李凤崇已经93岁了,膝下儿孙环绕,四代人的大家庭一直保持着和睦团结的家庭氛围,大儿子李江云和小儿子李江涛受父亲影响,都选择了应征入伍。在这些后辈眼里,老人一辈子都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本色——正直、自律、有党性。

李凤崇和家人在一起

恰逢党的百年华诞,当问起对于这些年社会的变化有什么感触时,李凤崇说:“在我这里,最大的感悟浓缩起来就是那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通讯员 霄剑 李文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汪滢

实习记者 王安琪

编辑: 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