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内,关于我国在国际上所处的态势,不少人都有两方面的感觉: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找茬和打压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回应逐渐变得强硬。

这说明一种什么趋势?经济专家、曾任中国复关及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认为:我们暂不讨论中国崛起,先问3个更重要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永图

年年更新的名校排行榜

龙永图所说的“3个问题”,分别指向留学选择、文化取向和品牌认知。不难看出,这全是有关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节点,诚然软实力的建立不是无本之木,但它却与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如果等到硬实力全部到位再来重视,也许就有点太晚了。

第一个问题——“何时全球精英会把孩子送往中国?”这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留学选择问题。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旦远离温饱线,多少都会把子女教育提上优先级更高的日程。毕竟重视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基因,可是深深植入到文化记忆当中:早在中国还积贫积弱的清末民国,“留洋”已经是大把多人趋之若鹜的道路了。

这背后的动机并不难理解:说好听一点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说难听一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当外国显而易见地有着更先进的理念、更发达的科技,那么即使是出于个人发展的考虑,为什么不去知识水准更高的地方呢?

不过到了后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文化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之后,出国留学的大潮依旧热度不衰,而且留学去向并不限于通常认知的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甚至连澳大利亚这一档并不以文化见长的国家,也成为大量留学生心仪的目的地。个中原因,恐怕就有些微妙了。

实际上,大概四五年前,龙永图自己就曾经因为“亲自送外孙女到美国留学”上过新闻,遭遇了广泛的质疑。

关于这个问题,龙的解释是“大环境的影响很难抗拒”,并随即解释了他认为国内教育环境不如国外的原因:教人功利而做不到“以人为本”、教法死板创新不足、过于追求上升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大部分人还傻白甜地相信“欧美公平正义”,他的说辞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放到今天,想想“黑命贵”、少数群体政治正确等等例证,欧美的教育环境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美好?他们选择出国留学的动机是否就如他们承认的那样光明正大?

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环境顶着“以人为本”、“人人平等”之类的光环,但每年一次发出“全球名校排行榜”之类的榜单、将“评判教育机构影响力”的主动权牢牢垄断的,也同样是他们。

就以2020年的QS榜单为例,排名前20中美国占据一半,麻省理工蝉联8届榜首;中国名校之中,清华以16名排名最高,北大以22名次之,其他复旦、浙大、上交、中科大四所学校已经排到40名开外;而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地区的名校,却足以跻身30名以内。

留学问题:本质依然是生意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教育资源不足这是事实,但若以国家的科技水平来横向类比高等教育水平,实在也不应该掉链子到这个地步。不得不说教育虽然是听上去“象牙塔”的产业,也毕竟是个产业,在争夺话语权方面,背后同样有政治力量的操控。

曾经一度还流行过一种传说,认为这些“世界名校排行榜”实质上是针对中国家长的阴谋之一,背后逻辑与销售话术中的“营造焦虑感”大同小异: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认知之下,这是从家长口袋里掏钱的不二法门。

当然,说阴谋这就有些过了,“垄断话语权”是实实在在的阳谋——我知道规则定得于我有利,你也知道,但这套规则被定出来之后我有实力确保它被执行,那你就只能服从这套规律的逻辑。如果不想服从也很简单,学甘地那样“非暴力不合作”即可。

显然,以龙永图为代表的家长,既无法改变掌握在对方手中的规则,也不甘心被排除在系统之外,那当然就必须得按规则的指挥棒去办事。事关每一个个体的人生与未来,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那么,再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上来——“何时全球精英会把孩子送往中国?”其实答案也很明显,当大部分人觉得到中国留学的“性价比”足够有竞争力,他们就会这么干。

在中国的名校完成学业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更好职业前景、更优学术地位,这就是性价比的具体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前段日子澳大利亚与我国剑拔弩张的时期,也多少可以看出一些旁证。

自2020年初,我国教育部开始发出针对澳大利亚的留学预警,声称人身安全、疫情影响都颇为严峻,提醒留学人员“谨慎评估风险”。这个预警出来之后,原本对经济层面不太在乎的澳大利亚一反常态地不淡定,直接跳出来说这是“虚假消息”!

这就是“教育的实质是生意”的一大例证,据澳自己教育部门发布的数据称:

自2016年到2018年,中国内地赴澳留学生以每年3万的数字递增,留学产业为澳大利亚贡献了相当重要的一块产业。而自从2020年,留学生数量断崖下跌,研究者已经估算出百亿澳元级别(折算人民币约为五百亿左右)的损失了。

文化的接纳与输出

如果第一个教育问题关系到我们是否选择从受教育者开始、主动融入西方式文化体系,那么第二个问题则面对更加广泛的人群——什么时候全球年轻人会欣赏中国电影、书籍?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如果你搞文化输出、别人会不会接受的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我国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面临诱惑的时期——别人贩卖过来的商品比你的精致高级,别人的文化产品也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绝伦充满了吸引力。这事情说穿了,背后其实仍旧是硬实力在发挥作用。

经济层面:“企业的三种档次”

诚然,我国文化积淀深厚、自成体系,无论文史哲美艺都有着斐然成就;但是光是自己在国内自HIGH是没有用的,西方国家长期把持着主流舆论和文化输出的有利地位,而我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尚未增长到足以让其他国家广泛“仰视”的地步。
这也就是我们在文化输出上长期弱势的深层原因。

有人认为“中文不好学”、“东西文化有壁垒”,但这些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当下看来,我国接受着英美韩日等国的文化输出,但我国自产的偶像剧、宫斗片甚至网络爽文在东南亚等国同样大受追捧,这背后仍然是“慕富慕强”心态

要知道改开初期,内地还推崇过港台流行文化呢,现在回头看看,是否还真心觉得它们高出一筹呢?

龙永图认为,一种文明能否走得出去,存在时间长短、影响力范围以及“实用性”都是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别人看上去认为你的文化越久远、信服者越多、越“有用”,那么就越容易萌生深入了解的欲望。

文明的“有用”,一方面表现在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更在于对整个人类进步是否有利。而这两点,都需要国力不断蒸蒸日上来作为背书,毕竟口说无凭,没有事实的论证是缺乏说服力的。

如果没有足以作为支撑的硬实力,那么自家文化在其他国家眼中的地位就只能依赖对方出于“政治正确”或者其他原因给予的施舍。

要么就是把电影中的正面角色交给有色演员,要么就是在非洲发掘几个体育巨星,看上去仿佛受到了接纳看到了希望,实际上不过是限定角色的豢养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层面:“企业的三种档次”

第三个问题由于和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反而是网络上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什么时候全球消费者会首选中国品牌?”这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圈内的生态位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意识到其中的关键:所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生态位越高,攫取利益也就越多越容易。

能掌控标准者,用无形的“规则”把其他资源都绑定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同时能够保证自己始终占据足够的利润;典型例子就是引流潮流时期的英特尔和苹果

能做好品牌的,能够用看似“无中生有”的方法为产品增加附加值,大幅提高利润率;典型例子就是老欧洲的各种奢侈品牌。

而只能埋头做产品的例子就更多了,数量惊人的代工厂、“衬衫换飞机”时期的我们,其实都是归属这一类的。

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发展跃升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产业升级也在自然稳步进行之中。目前呈现出向上受到封锁打压、力图破局升档,向下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生态位的态势。

结语

龙永图所说:“暂不讨论中国崛起,先问3个更重要的问题”,究其实质,都是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问题。

软实力需要硬实力(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军事威慑力)作为靠山,但硬实力上去了,并不能保证软实力就“自然而然”就跟上去了。这其中仍然需要专业有效的运营和操作,才能保证我国在世界这个大生态圈内位于相对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