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降临之前”,猛一看这个书名,还以为是讲神话的,幸亏还有副标题——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河文明,是公元前2600——前1900年左右,存在于印度河谷一带的文明,繁荣了大半个千年,之后却神秘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近4000年的时间,印度河文明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

印度河古文明在“沉默中重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考古书。其作者安德鲁·鲁宾逊,是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员,在考古、艺术、科学方面著作颇丰。

本书中,安德鲁·鲁宾逊结合考古发现,对印度河文明做了全面记述。整体来说,内容很硬核,在未解之谜面前,作者也秉持着较为客观审慎的态度。

而且比较难得的是,作者将“印度河古文明的考古发现”这样一个听起来蛮晦涩的话题,讲得很明晰,读起来非常流畅。

本书第一章中,对印度河文明做了一个综述,我觉得可称之为“破谬论,正观念”,是帮我们摆正对印度河文明的态度。

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未解之谜太多,便给了我们很大的解读空间。而当某些观点被赋予了政治立场,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印度谋求从英国统治下独立的时期,印度河文明的发现,自然而然会鼓舞印度的民族自尊心。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民族主义者出于政治目的,会罔顾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证据,而将推论推得太远。

比方说,将印度河文明归为印度文明的“本源”,是未经外界污染的;比方说认为印度河文明创造了梵语,创造了印度教的前身,等等。

但很多观点在考古学上,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

总之,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态度:印度河文明是很重要、很伟大的文明,但不可在尚未发掘出有力的考古证据时,过于夸大其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章,题为“发现”,其实是对印度河文明考古历程的一个追溯。从约翰·马歇尔,到莫蒂默·惠勒,介绍了对印度河文明发掘做出重要贡献的几位考古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掘工作。

接下来的第三到十一章,则分别从建筑、工艺美术、农业、贸易、社会、宗教、文字等不同方面,对印度河文明做了细致的介绍。

我觉得特别好的点在于,作者在书中,不是只告诉我们结论,还向我们展现了考古学家思考和推测的逻辑。

比方说书中讲到,印度河文明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仍然是个谜,但是也有很多证据,证明印度河文明有一个中央政权。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他们思考和推测的逻辑是什么?

我挑几个有意思的点,简单说明一下。

首先,许多印度河城市的地基中存在防洪平台,像比较有代表性的摩享佐-达罗的大平台。虽然没有证据显示印度河文明存在奴隶制,但可以推测,为了完成这种浩大的工程,哪怕是自愿劳作,也需要一个中央政府动员、指导、监管才行。

再者,已经有证据证明印度河谷内部和周边广袤土地上,有卓越的商贸网络。要维持这样一个贸易网络,至少得有两个条件:

一是可能由税收进行维护的基础设施,比如定居点间最基本的道路;二是某种可以保证商业协议有效性的监管体系。

那不管是道路的维修,还是规则的设定,都需要一个以城市为基础的协调机构。

另外,印度河文明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印度河印章,它们在印度河各个地方都有发现,那这些印章,最开始肯定是由一个中央政权构思产生,并以这个政权的声望为担保。就像在现代国家,普遍由中央银行的信誉担保,发行货币。

虽然印章基本可以肯定是身份的标志,而非货币,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书中这样的介绍还有很多,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作者经常拿现在社会来类比。

所以,即便是像我这样,对考古学并没有什么研究,只是刚好对印度河古文明比较感兴趣,就想随便看看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而且,还能顺便学习一下,如何“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