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一直在酝酿是否亲手包粽子的问题。早上,在楼下生鲜店买菜的时候,店家正在举办包粽子的活动:店家提供材料、工具,顾客自己动手包粽子,包好的粽子顾客可以带走。两三个年纪稍长的阿姨正在试着包粽子,蹑手蹑脚地,不太会包,勉强包成了一团。

周围的顾客有一些,但是都是些看客,真正动手的人少。过了好久,现场终于出现了一位包粽子的高手,卷粽叶、包角、绑绳子,动作娴熟流畅,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不出几分钟,就包好了一小堆粽子,人群里尽是赞叹、羡慕之声。我凑过去学着这位高手包粽子,可是双手就是不听使唤似的,卷粽叶卷半天都没折出完美的漏斗形状,更别提后面包角、绑绳子,简直一团乱,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完了一个。

原来看花容易绣花难,没有人亲自点拨,学到的只不过是皮毛。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打粽叶包粽子。奶奶把打来的粽叶,按照叶片宽大、色泽饱满、无枯黄的标准,逐一挑选,但凡有一点不满意都会弃之不用。挑选合格的粽叶要用剪刀稍微修剪整齐,粽叶和包粽子的草绳一起清洗、浸泡。泡好的糯米沥干水,颗颗糯米晶莹饱满,仿佛笑哈哈的小胖子。

这时候,奶奶会搬来一把有靠背的椅子,把盆里浸泡的草绳拿出来,一把草绳在手中捋顺,打个结,挂在椅背上。再从盆子挑选出两片粽叶,一般是一片宽大粽叶搭配稍差点的粽叶,两片粽叶大部分重合在一起,内里光滑,折出一个漏斗形状,倒入泡好的糯米,再用一根筷子在糯米上来回插几下,保证糯米填满漏斗的空间。包粽子时双手配合用劲,压实粽子,包好粽子的边边角角,最后用草绳紧紧缠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奶奶包出来的粽子有棱有角,小巧可爱,然而就是这有棱有角才是技术的核心,包粽子怎么盖粽叶怎么折角都是技巧的,奶奶也手把手教过我,我也包出过有棱有角的粽子。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远离了老家,回去得少了,再也没跟着奶奶包过粽子。

城市里各种口味的粽子应有尽有,肉粽、蜜枣粽、豆沙粽、蛋黄粽、板栗粽……可是没有一种粽子比得上我心里的那口清香白粽,奶奶从锅里拿出刚煮好的粽子,剥去粽叶,就着热气撒上白糖,咬上一口,紧实而又绵软的口感,粽子的清香和白糖的清甜绵密交融,简直人间美味,一口气可以吃上几个,然后吃得肚子也鼓起来,心满意足。

买了一把粽叶和一袋糯米,回到家里,我竟也有模有样包起粽子,凭着残存的些许记忆,包了七八个粽子,外观不算漂亮,倒也包的紧实,吃起来口感略差,还是跟记忆中的味道相去甚远。

剩下的粽叶倒是也令我发愁了,这么一大把丢了多可惜,问了相熟的朋友是否需要粽叶,其实自己大概也知道不需要的吧,心里竟也泛起一丝希望。现今生活中,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离这种传统生活也越来越远了,大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摒弃了一些优良传统。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渗透的是老祖宗的文化智慧,代代相传的应是它的内在文化呀。

图片来源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