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低温奶的储存、运输、销售环节都需要冷链相佐,销售价格偏高且网点不够健全,虚高的价格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低温奶的营养价值相较UHT奶更高,当前已逐渐形成共识。低温奶接过接力棒,成为液奶成长的新动力。消费者对低温奶需求持续放大的同时,乳企也在不断完善低温奶的供应链。

低温奶的占比也与地理条件有关,纬度偏高的北欧国家适合低温奶的运输与储存,低温奶通常占主导,而纬度偏低的炎热地区往往常温奶的饮用占了较高比例。

-01-

健康驱动,低温流行

低温奶又称巴氏杀菌奶或巴氏消毒奶,由生鲜乳经低温杀菌加工而成的风味新鲜纯正、营养价值全面的乳制品。巴氏奶采用巴氏消毒法的生产工艺,将牛奶置 72℃-85℃条件下保持15 秒,将牛奶中的有害微生物杀死,最大限度的保留鲜奶的营养成分。常温奶(UHT奶)则是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在 135-140℃下保持 2-4 秒,细菌总数降低 ,达到商业无菌。

低温奶的营养价值相较 UHT 奶更高,当前已逐渐形成共识。UHT 奶使用了高温灭菌技术,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口感和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巴氏杀菌法处理的白奶加热温度更低,更加有效保全了乳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巴氏奶的活性蛋白含量更高,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物质损失率更低,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巴氏奶对 UHT 奶升级替代带来新增量,低温酸奶的长期前景清晰,低温板块未来3-5年将持续增长。常温板块相对较弱,增长点主要是常温酸奶和 UHT 奶,增速为两位数和中个位数,乳饮料品类略显老化,并受到其他品类挤压,销售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人均年消费额来看,鲜奶、酸奶、豆奶、奶酪与同属亚洲地区的日本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日本奶酪的人均年消费额达到了中国的 46 倍。未来随着消费量的稳定增长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提价效应,我国的人均消费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看好鲜奶、酸奶、豆奶、奶酪等品类提升空间,考虑到中国的市场要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以及较低的行业集中度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在相关赛道有望孕育新的龙头公司。

-02-

发展历史,新的使命

我国液奶总量增长空间不大,步入生命周期后段,乳业结构性增长点在于低温奶和奶酪。我国乳制品消费大致经过 4 个发展阶段:

1.0 阶段,萌芽期(1978-1997 年):受制于技术条件,乳制品消费以奶粉和巴氏奶为主,其中巴氏奶较多采用热链

2.0 阶段,成长期(1997-2007 年):利乐包进入中国,改变乳业商业模式,常温奶迅速扩张;奶源供不应求,行业价格战开启,乳企盈利能力下滑。

3.0 阶段,成熟期(2007-2014 年):行业危机出清供给,寡头垄断逻辑演绎,盈利能力提升,海外进口乳制品大幅增加。

4.0 阶段,二次曲线期(2014 年至今):整体奶占有量高位微增,常温酸奶部分侵占传统饮料份额,带来乳品消费量提升,具有新鲜度和营养价值的低温产品也成为了消费升级重要选择。

在高端常温产品上,乳业龙头高投入、高人群覆盖度的全国性营销资源,通过全国化铺货手段迅速扩大规模摊销固定成本,在营销上占领消费者心智,在渠道上进行挤出操作。即使未来常温酸奶品类进入衰退后,区域乳企竞争也较难。

低温奶接过接力棒,成为液奶成长的新动力。中国目前已经处在常温奶的成熟期,低温奶市场的快速发展期。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乳业整体高品质发展周期的到来,更符合健康消费需求的低温奶快速崛起。消费者对低温奶需求持续放大的同时,乳企也在不断完善低温奶的供应链。

传统冷链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生鲜零售需求,生鲜供应链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冷链物流的降本增效,都将会是低温奶发展的借力东风。种种有利条件催化下,低温奶“如日方升”。

-03-

优势渐显,地盘之争

巴氏奶的拓展依奶源地遵循“圆心-半径”理论,奶源地为圆心,冷链为半径。巴氏奶对品质要求高,以符合高标准菌落指标的新鲜生乳为原料,采用低温杀菌工艺,保留了大量有益健康的活性物质。产品需要全程冷链运输,保质期一般也不超过 7 天。当前技术水平下一般半径为 300 公里,全国化存在天然瓶颈。

巴氏奶的主要业务来源于城市市场,较难实现全国化。全国化城市周边奶源地相对稀缺,巴氏奶业务的关键在于奶源,冷链物流的发展可以扩大半径,但是距离中心越远,成本越高。当前低温牛奶还不属于“农村型产品”,农村的市场集约化程度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域乳企布局各有侧重,低温奶领域迎来新一轮攻防。随着全国型乳企加码低温以及区域市场日趋饱和,区域乳企为寻找新增长点向外拓展,但发力顺序存在差异。光明牧场布局集中在华东,华东也是光明的主要销售区域。近年来,光明在巩固华东市场的基础上,主攻华中,稳步推进华南。新乳业收购其他乳企业来实现快速的布局,希望通过一个个圆心,以点铺面,扩张势力。策略上重点布局城市,通过辐射周边省份,不断开拓除西南外其他市场,在四川、河南、云南、浙江等地布局成效初显。燕塘乳业销售主要集中于华南市场,重点在广东省内,除了深挖省内薄弱地区市场潜能外,也在不断拓展周边省市,特别是在海南市场已取得较好的市场销量。

冷链物流迅速发展有利于乳制品低温化进程,复合 15%以上增长的社会化冷链物流为低温奶渗透提供基础设施。

低温奶现代渠道占比更高,这给区域乳企带来差异化竞争机会。根据线下调研,传统常温巨头的线下渠道结构中,传统渠道与现代渠道预计各占一半。而低温牛奶渠道结构中,订购占比接近 30%,此外现代便利渠道占比较高,传统渠道由于冷链覆盖度不够,占比较小。低温奶的渠道结构与常温奶渠道结构相差较大,这与传统常温巨头的渠道优势领域并不完全一致,给区域乳企带来了差异化竞争空间。

低温奶的全国化拓展,最快的方法就是并购。自建工厂、配套奶源、培育渠道均需要时间和金钱,并购方式不仅能够带来具有当地粘性的消费品牌,直接获取奶源、工厂和渠道,同时也消灭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风险端则是并购整合能力,乃至上升到食品安全问题,对公司能力要求较高。参照美国整合过程,中国低温白奶龙头市占率有望超过 20%。

-04-

低温奶的终极猜想

看过去,低温奶竞争格局持续进化;展望未来,国内低温奶行业主要以四股势力为主,分别为以伊利、蒙牛代表的乳业巨头阵营,以光明和新乳业等代表的区域乳企,以卡士、简爱代表的新兴乳制品公司形成第三阵营,生鲜零售商作为新生势力则是第四阵营。

全国性乳企低温板块盈利能力暂时略低于部分成熟区域乳企。在低温奶这片蓝海中,区域乳企握有先机。

1.产品结构上,区域乳企低温白奶占比更高,其保质期更短,区域性更强,壁垒更高, 盈利能力暂时也更好。

2.渠道主要集中于竞争激烈的现代渠道,区域如其有部分独占性入户渠道。而且区域乳企若深耕当地,下沉更好,也能带来一定优势 。

3.当前可售卖低温奶的网点数不如常温奶网点数,在常温奶中,全国化乳企通过全国化优势营销渠道以规模优势摊销从而提升品牌,得到一个整体更低的获客成本,而该路径在规模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难以奏效。

目前,区域乳企在产品结构、渠道和营销成本上都占据优势,未来坚守阵地+对外扩张齐步走,高成长性有保证。在此背景之下,生鲜零售商或许会进一步扩大冷链资源优势,给低温奶的成长提供土壤。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乳制品行业整体市场份额中,伊利以24.5%位居行业龙头,蒙牛20.3%紧随其后,在国内两大巨头之后,乳业腰部企业的空间相对较小,光明乳业占3.7%,君乐宝3.3%,新乳业1.7%,另46.5%则主要为中小型乳企、地方或区域性乳业的生存阵地。

在这46.5%的份额中,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的颇具创新性的乳制品品牌,比如以“认养”的专属感突出产品品质保障的新乳品品牌——认养一头牛,以手工酸奶作为乳业抓手的乐纯,以“纯天然,无添加”突出益生菌功效的简爱酸奶等等,一众新乳品品牌的涌现,也昭示着乳品行业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 | 中国乳业 编辑 | 小京零 审核 | 鹤翔

零售商业财经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