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河南卫视再次出圈

推出的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

直接冲到微博热搜第一

8亿网友在线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奇妙游的第一站

就是曹植邂逅洛神之地——洛水

一名女舞者,用一段唯美曼妙的水下舞蹈

完美再现了“独占天下八斗才”的

曹植的名篇——《洛神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河南卫视杀疯了!绝美水下飞天舞惊艳8亿网友:我真看到神仙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这一幕幕简直惊呆网友

“我仿佛看到了真的神仙”

而惊艳背后

是演员和主创团队辛勤的付出——

一天反复下水超过200次

整个拍摄过程都要靠憋气完成

大概50秒才能换一次气

冷到流鼻血

《祈》的编导郭吉勇@斜杠玩家吉叔

发文称“这个作品共经历3次拍摄

水下泡了26个小时

才拍出了1600多年历史的水下飞天”

舞蹈小姐姐何灏浩也因为

长时间在水下导致眼球充血

身上全是鱼线勒痕

这样的用心程度,怎么能不出圈!

正如网友所言:

“什么是文化自信

河南卫视一次次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对此主页君只想说一句:

河南卫视,值得!

河南!太中了!

提起河南,你能想到什么?

被妖魔化太久的河南

绝对可以排进“被地域黑”的top 3

上一次正面出圈

还是被全国人民喊

快来抄作业的硬核防疫

有多少人还记得河南的宣传语:

老家河南

敢自称老家

河南有什么可牛的?

5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殷墟甲骨文在这里发现

人文初祖黄帝在这里诞生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能在这里找到根本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

只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而已

图源:猛犸新闻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都在这里起源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

只是贡献了个四大发明而已

图源:@邓摸鱼

老庄哲学、程朱理学在这里发源

仁义礼智信随黄河水流传

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在这里诞生

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豪情从这里传扬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从这里扬名

精忠报国的岳飞赤胆忠心在这里书写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

只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聚宝盆而已

4820个汉族姓氏中

1834个在这里起源

占姓氏总数的38%

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

无论是李、王、张刘中华四大姓

还是林、陈、郑、黄南方四大姓

亦或是小说中的司马、轩辕这样

充满着男主光环的姓氏

根都在河南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

只是中国人的根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24节气取自河南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发明了汉字、汉语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河南话在民国前几千年一直是全国普通话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萌发了最早的商业雏形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出了最早的字典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中国原指洛阳而已。 河南没什么可牛的,只是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诞生地而已。 ……

还有占领全球四分之一市场

诞生了商业里的

世界第一大制造商的许昌假发

河南春晚和元宵晚会中

我们看到了应天门、观星台、清明上河园

主页君到现在还记得

小时候去过的

焦作云台山,山泉清浅,树影横斜

河南的美景绝不仅于此——

中国第一古刹

中国佛教发源地白马寺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龙门石窟在洛阳

图源:猛犸新闻

坐落着无数武侠人心中的胜地少林寺

万山之祖、五岳之中的嵩山在登封

刘皇叔三顾茅庐的卧龙岗在南阳

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琉璃建筑物

开封铁塔在开封

被列为20世纪

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的

殷墟在安阳

而你知道吗,中国的第一个厨师之乡

不在山东,不在四川,而在河南

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烩面和胡辣汤

究竟谁是河南人心中的神

主页君表示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要

说到开封

怎么能不提皮包馅多

汤汁浓郁的灌汤包

洛阳不仅有享誉世界的牡丹

还有被誉为中国宫廷宴席

活化石的洛阳水席

还有前段时间经常上热搜的信阳毛尖

以及牛肉汤、浆面条

这座被误解了太多年的省份

还有太多的精彩等着我们去发掘

等待着一个让世人重新认识她的机会

让人由衷的赞叹一句:

河南,真中

相关阅读:河南卫视再出圈 飞天舞冲上热搜 网友:我文化膨胀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河南卫视又火出圈了。

今年端午晚会上,

开场舞是一折美轮美奂的国风舞蹈:

《祈》

演员化身洛神,

于深水之中,

表演水下飞天舞。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水光潋滟,衣袂翻飞。

婆娑起舞,柔美深邃。

自在如仙,轻盈若雪。

如穿云,如御风。

如散花,如舞雾。

这般美艳入骨,

令人心醉神迷。

不禁想到曹植的《洛神赋》:

“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

飞天舞,

来源于敦煌壁画。

画中女神轻盈飘动、妙曼婀娜。

她们不长翅膀,

不生羽毛。

腾云驾雾,

凭借飘扬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

古书有云:

“窟顶有莲花。四角上,飞天翱翔。”

而在这折舞中,它恰如其分地呈现了洛神之美。

虚实相生、动静相应。

妙合无垠、风情万种。

这就是国风。

这就是中国文化。

令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无数人感叹不已。

“飞在天上了。”

“真的太美了。”

“这才是文化自信。”

完成这种舞蹈非常不易,

50秒换一次气,

一天反复下水超200次。

这样的用心,

这样的极致追求,

换来的艺术水准当然惊人。

《洛神水赋》绝美出圈。

人人赞不绝口。

这已经不是河南卫视的节目第一次出圈。

今年春晚,

一阙《唐宫夜宴》

也惊艳过互联网。

节目以唐朝少女在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再现大唐之美。

导演说

“我们运用了5G+AR的技术,

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

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

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

舞蹈令人一秒回大唐。

你会看到,

几位正值妙龄的唐朝少女

穿戴一新,

一起前往宫中,进行夜宴表演。

她们出发,

走在唐朝的风光里,

在路上逗趣、打闹、开着玩笑......

你会看到,

宫女们如在古画中穿行。

一举一动,都不失天真娇憨。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古画轮番变幻,

作为背景。

越过彩墨渲染的山岭,

到了故宫。

要准备节目了。

宫女们开始排练。

她们的俏皮、灵动,

令我们觉得毫无距离感。

时而恶作剧,

一扭腰,将女伴挺了出去。

时而对着一汪池水,

争相临水照影,

争奇斗艳,憨态可掬。

正式表演开始了。

在鎏金溢彩的大殿上,

她们或端庄,或灵动,倾情起舞。

同时手持排箫、琵琶、筚篥、钹、笛、竖箜篌等乐器,

奏出一阙阙乐章。

大唐之美,一一复苏,

盛世繁华,尽在其中。

节目之中穿插的道具、古画,都是国宝。

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

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

比如一开场的《簪花仕女图》,

将观众瞬间带回唐代宫廷生活中。

舞台下方,

是一幅唐代的《捣练图》,

令人联想到唐代的日常生活。

宫女们在路上行走时,

出现过《明皇幸蜀图》,

风光旖旎,山河秀丽。

还有宋朝的《千里江山图》

唐朝《侍马图》、隋代《备骑出行图》,

都在背景中出现。

这些唐朝少女,

仿佛“博物馆在逃文物”,

以生动舞姿、俏皮表情,

带领我们进入历史画卷,

重新领略了一次活泼泼的大唐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

节目的每一个细节,

都是100%的中国元素。

演员的服装颜色是唐三彩。

演员的乐器全是中国乐器。

妆容是盛唐时流行的“斜红妆”。

因为唐代仕女多丰腴,

演员的服化也非常考究。

服装内部塞着海绵,

嘴里含着棉花,

看起来就胖乎乎,鼓突突。

这次河南春晚预算极少,

花了钱在场景上,就请不起明星了。

所以《盛唐夜宴》的演员都不是明星,

也不是艺人,

没名气,没流量。

但她们却以这样生动的表演,

对历史文化的还原,

令整个世界都拍案叫绝。

节目出圈后,网友都认为,

我们其实不需要刻意拨高,

不需要强行煽情,

只需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

取一小点,

一个小截面,

就是惊人的艺术品。

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瑰宝。

也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宝库。

除此之外,

在今年元宵节上

河南卫视的《芙蓉池》同样令人惊叹。

它被认为是《唐宫夜宴》的姐妹篇。

以洛阳元宵夜为背景,

以舞蹈,展现了盛唐日常生活。

洛阳满城烟花,

花市灯如昼。

唐代少女们跑出门,

聚在城墙上,

观看一年一度的璀璨烟火。

熙熙攘攘的人流,

充满中国风的传统建筑,

繁华街市,灿烂灯光,

令我们再度为大唐文化而骄傲。

清明节时,

河南卫视继续为我们奉上传统文化清宴。

出圈的是这折舞蹈:

《纸扇书生》实景版。

舞者们以河南的几个著名历史名迹,

作为背景,

一一起舞。

在节目一开始,

老师与学生环坐于古树之下,

品茶、习字、写诗。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大地回春,

一切欣欣向荣,

春光无限好,岁月也多情。

不免令人想到

孔子最渴望的境界: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非常清宁美好、朝气蓬勃,

又厚重轻盈。

而端午这天,

除了水下飞天舞,

还有一曲《兰陵王入阵曲》,

同样上了热搜。

在这出节目中,

演员以一把琵琶,一面鼓,

隔空同奏,

演奏金戈铁马,沙场点兵。

大气磅礴,

震撼人心。

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观众同样酣畅淋漓,

好评如潮。

“我的大河南厉害了!”

“这才是文化输出的正确方式!”

许多人看完这些节目,

都想去河南博物馆看看,

总导演说:

“值得了,

我们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才贡献了一点点力量。”

如今,历史已经远去了,

成为烟云,

进入时间深处。

但文明还在。

不要忘记它!

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也是中国人的魂。

最后感谢河南卫视,

以国宝、国风、国潮,

不断复苏千百年前的文明,

让我们看见先祖们,曾以怎样的艺术,

照耀过这个世界。

也看见这样的艺术,

正走出河南,

走出中国,

令世界为之惊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传统的,就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