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才有地位。”

这是上个月外出开会的时候,记忆比较深刻的一句话。

当时在讲智慧医院建设的案例。智慧医院是把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包括现在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都用在医疗服务的领域,简单点讲就是医院内部的“万物互联”,全流程数字化。

这项工程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很多医院选择直接购买全套信息系统,该类项投资少则数千万,规模巨大的医院可能达到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地的卫生系统对此有个专项预算,有几家医院上报了立项申请:

A医院做了可行分析和效益预测分析。

B医院做了现行工程进度报告和经费预算缺口。

A和B的区别是,A还在事前准备阶段;B已经在过去几年中,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在不同模块开展了相当部分的工作——人力资源流程需要数字化了,就用个较小预算把这块做起来,物流管理需要数字化了,同理也先做起来……

申请立项的时候,A医院手里只有计划,B医院只剩下系统性收尾工作了。

这种情况下,按照正常的逻辑,你会批准哪家的申请?

正常情况下自然是B医院拿到这个项目。

有所为,资源自然就跟着来了。

1 开始一件事之前总是纠结怎么办

假设以下场景——

某天梦醒,发觉梦里的一个灵感使你印象深刻,可以考虑涉足一下,但想了想,那就是个梦而已,不用理它。但是过了三天,这个念头依然时不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而你又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可以尝试一下我在《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一文中的“721”法则。

想要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只要几个小时做好三次二八原则就够了:

第一次二八原则:找最核心的人拿到80%的信息。

找一个这个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然后问他列好的三四个问题,最后再请他推荐给我一两本经典的入门书,以及一两本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书,组成一个行业的入门书和热门书清单。

第二次二八原则:看好评前三和差评前三,找领域的核心观点。

浏览这些书的豆瓣页面,把排名前三的好评和差评全看完,这样基本上大众关于这个领域的两派思想我就都了解了。对书单上的书重复以上动作,有一些观点会被重复提及,那这些观点一定是这个领域里面最核心的观点。还有一些观点良莠不齐,各有优点、缺点,分类记录。

第三次二八原则:分类整合,解决疑难问题。

浏览书单上的书籍摘要,忽略趋同点,针对其中的不同点请教专业人士。

经历了这个过程,你对那个模糊的想法基本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可行吗?有用吗?

不可行,没意义,就不带任何遗憾的忘掉它。

可行,那就再花一个晚上按照《给一个idea找一千个实现方案》(上一篇),给它做个大致的实施计划。

你拿着这个计划,总觉得还可以再多查点信息,还可以更完善,一直改呀改呀改呀改……

停!

你已经从“满意度”陷入“最大化”的陷阱了。

记住,你现在不是资本,没必要“异化”自己,等到你能过了天使轮、A轮、B轮、C轮融资之后,再染上资本事事都要最大化的毛病也不晚。况且这事儿你都还没开始,只是计划阶段,追求什么细节的完美?最开始的重点是做出点儿东西。

你的方案能让你着手开始做,就是达到满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获得了70%的认可,就可以付诸行动了,因为只要其他选项立即消失,决策的痛苦随之结束,你的选择就会变成80分。”

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表示,每当面临艰难抉择,你在掌握不少于所需信息的40%也不多于所需信息的70%时,就应该做出决策。

在这个区间内,你拥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但也不至于面对海量信息只是一味观望,而无法下定决心。这能让你比“掌握更多信息”的人更快地做出决策,而比“更快”的人更明智地做出决策。

如果信息量少于40%,那么做出决策就过于鲁莽仓促,因为你掌握的信息还不够,很可能会犯下许多错误。你光顾追求速度,而牺牲了其他。

反之,如果你等到信息多于70%后再做出决策,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行动迟缓和举棋不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稍纵即逝,别人可能已经抢先一步,赶到你前面了。你光顾追求确定,而牺牲了其他。

你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你在寻求100%的信息和万无一失的计划。

许多人苦苦寻找,却不知道这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会束缚自己的行动。大多数人会过度分析和研究,由此患上拖延症。

要知道所有事都能保证完全的确定性,那就意味着,你从时间轴的这个点,能看到之后所有点上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你能随时完全预测你自己的未来——很明显这是个悖论。

在这个思维模型中,我们可以用任何东西来取代“信息”:

阅读量或学习量达到40%~70%,有40%~70%的信心,制订40%~70%的计划,等等。在40%的水平上,你至少已经为迈出第一步做好准备。

记住,在你所做决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你还会获取更多信息、增强信心、增加知识,从而更加明确地做出决策。

3 尽可能做可逆的决策

我们之所以会不作为,最大的原因之一在于,认为一旦做出决策即成定局,因而焦虑不安。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没有回头路可走。于是我们在做决策时经常会拖延,一直拖延到事情自行进展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应该确定的一点是,决策并非我们的目标——快速做出最佳决策才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 我们应该考虑尽可能作出可逆的决策,降低这种焦虑和恐惧感。

能够分辨可逆和不可逆决策之间的差异,是加快决策速度的关键之一。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逆转决策并非出尔反尔,只是因应新的信息来调整你的立场。

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你可以加入这样一个问题:

我怎样才能让这个决策成为可逆的,需要怎样去做?我能做到吗?然后再去做。

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以自己的方式划分这两类决策:

第一类决策是不可逆的,是不可收回的重大决策,经常会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类决策是可逆的,虽然贝索斯也警告说,我们不应该过度依赖可逆的决策而鲁莽行事,但审慎运用这类决策,可以给予决策者更多快速行动的回旋余地。

滥用重磅级第一类决策的导致的后果是拖沓、盲目的风险厌恶,未能进行足够的试验,发明创新也随之减少。

使用第二类决策有一个重要前提:或许这些决策会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更加灵活,但还是应该基于事实——只有当可逆的决策切合实际,得到数据或过往结果的支持,这些决策才是可行的。若你能根据可予证明或既定的信息做出可逆决策,那么就会让你更省时省力。

以上是建立到一个好的开始和鼓励自己迈出第一步的方法,启动,然后坚持下去。

只等东风来,但乘扶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