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黑斑蛙稻田综合种养试验

林德忠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近年来,黑斑蛙养殖风生水起,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凸显,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黑斑蛙稻田养殖不仅能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时还能提高农民种植稻谷的积极性,对我国粮食稳产增收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为探索福建地区黑斑蛙稻田综合养殖技术,选用山区农村低产单季稻田开展黑斑蛙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试验方法

1.1 稻田的选择

远离居民区,安静无噪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通风向阳、田埂结实、保水力强的中稻田 17 口,平均每口约 200 m 2 ,合计总面积(5×667)m 2 。

1.2 田间工程建设

(1)田埂。为便于管理和安装防逃设施,田埂加高至 50 cm,加宽至 40 cm。

(2)进排水系统。疏通进排水沟,对无法独立排灌的稻田,根据水源和田块大小,安装直径为 75~110 mm PVC 管实施排灌,确保每块稻田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与出水口对角布设,并用网罩封盖进排水口,预防逃蛙。

(3)防逃、防蛇鼠墙。建于田埂内侧。用 40 目无结聚乙烯网片,裁剪成 120~125 cm,深入地下 15~20 cm,高出地面 100 cm,上缘留 5 cm 网衣向田块内侧折叠形成一个 90 度内倒角(阻挡蛙外跳)。

(4)防鸟网。购置白色防鸟网(俗称“天网),用量每 667 m 2 约 10 kg,用竹竿、木棍或钢管搭建成高220 cm 以上的防鸟网棚。

(5)食台。一是在田块四周,沿田埂内侧堆砌一个宽 120 cm,高 20 cm 土质平台,并在平台上平铺一块能够完全遮盖台面的黑色聚乙烯网布(防草地布),供青蛙栖息和采食,平台布局依田块大小可呈“匸” “11” “7” “回”字形。二是用 4 cm×3 cm 方形杉木条和 40 目筛绢网布制作 4 个宽 80 cm,长 120 cm的可移动驯食框,供青蛙变态后驯食使用,驯食框一般放置在蛙比较集中的地方。

1.3 种养前的准备

3 月 1 日(蝌蚪放养前 10 d)蓄水 35 cm(淹没食台面 15 cm 左右),用 30 kg/667 m 2 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消毒,3 月 6 日(第 6 d)每 667 m 2 施用熟化农家肥 200 kg,3 月 10 日(第 10 d)药性消失,pH值≤9 后投苗。

1.4 苗种投放

(1)苗种质量。体表光洁,无伤无病无畸形,游动正常活泼,体型饱满不肥,规格整齐。

(2)苗种规格。出膜 3 d 后的蝌蚪苗。

(3)投放时间和数量。3 月 10 日,每 667 m 2 投放 20 万只黑斑蛙蝌蚪。

(4)苗种消毒。用 10%聚维铜碘兑水配置成1 mL/m 3 溶液或使用 2%~3%食盐水,浸泡 5~10 min后投放。消毒时应保持充足的溶氧,并观察蝌蚪的耐药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5 稻谷种植

6 月 2 日,扦插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抗倒伏、抗病、丰产性能好、品质优,适宜当地种植的中浙优水稻良种。

1.6 种养管理

(1)水位管理。蝌蚪期,为增加蝌蚪活动空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水位保持在深水位,一般>30 cm。5 月初开始变态出脚,此时把水位降至食台下方,露出采食台面。3 d 左右待蝌蚪全部变态后,水位降至稻田平面,一般保持 1~2 cm 即可。6 月初秧苗扦插后,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调节水深。稻田水位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稻田湿润即可,也可根据稻谷种植管理要求进行水位调节,但最高水位均不超过青蛙采食平台。

稻谷种植管理一般原则是:初期,水深以 6~8 cm为宜,以促使秧苗扎根、返青、发根和分蘖;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水位可加深到 15~18 cm;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要经常调整水位,但一般应保持水深 12 cm 左右。

(2)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进行水质调节,其措施包括换水和使用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等因地制宜进行调节。高温季节增加稻田中水体的交换量,加高水位,降低温度。为防止养殖水田青苔生长,分区域使用 0.5×10 -6硫酸铜进行杀灭后,再施用水产用肥水素,增加水体肥力。

(3)饵料投喂管理。采用正规品牌青蛙专用配合饲料,粗蛋白为 40%~41%,规格为粉料和膨化颗粒料,颗粒料粒径根据蛙的大小适时进行调整,确保其适口性。

蝌蚪培育前期(20 d 内),日投喂 2 次,投饵时间分别为 07:00 和 17:00;中后期(20 d 后),随着水中浮游生物的逐步减少和蝌蚪食量的增加,日投喂 4 次,投饵时间分别为 07:00 和 10:00,17:00 和21:00。高温晴天,中午至 17:00 水温较高,尽量避免在此时间段投饵。每次投喂量按蝌蚪体重的0.5%~1%计,根据天气和食欲情况适时进行调节,一般以 2 h 内吃完为宜。

成蛙日投喂 2 次,投喂时间分别为 06:00(日出前)和 18:00(日落后)。日投喂量一般为体质量的2%~3%,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和食欲情况进行调节,一般以 20 min 内吃完为宜。

(4)巡田管理。每日早晚各巡查一次,巡查内容包括检查进排水系统、水质水位、病害、防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7 病害防治

(1)蛙病防治。每 15 d 使用 10%聚维铜碘稀释300 倍后全池泼洒一次,用量为 1 mL/m 3 。同时,选用中草药鱼腥草、车前草、溪王、一包针各 50 g,加水 9 kg煎煮成 3 kg 药液,冷却后拌料 20 kg 投喂 5~7 d。

(2)稻病防治。不使用农药。

1.8 敌害防控

一是扎紧、扎牢防逃网和防鸟网,不留间隙,发现漏洞及时修补;二是在养蛙稻田外围放养肉鹅 10只,驱赶蛇类;三是经常性检查和维修田埂和进排水设施;四是遇台风暴雨天气,提前疏通进排水渠和管道,关闭入水口,适当降低稻田溢水口。

1.9 收获

7 月初,采用地笼和灌水网围法捕获黑斑蛙;9月初,收割稻谷。

2 结果与讨论

共收获商品黑斑蛙 5 260 kg,产值 13 6760 元;稻谷 1 800 kg,产值 7 200 元。黑斑蛙养殖苗种成本20 000 元,饲料成本 46 400 元,药物成本 5 000 元,人工成本 20 000 元,固定资产投入折旧及维修3 000 元,合计总成本 94 400 元,利润 42 360 元。平均每 667 m 2 利润 8 472 元。稻谷种植的产值与成本基本相当,不做分析。

野生黑斑蛙是一种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中的两栖动物,常见于未受污染的稻田中,蛙体期主要以昆虫为食。黑斑蛙不仅具有控制虫害、松土、肥田、活水的作用,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健康食品。随着黑斑蛙人工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不断凸显,黑斑蛙养殖已逐步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该试验平均成活率仅 13%左右,主要是利用优胜劣汰方法,人为高密度投放蝌蚪,并在养殖过程中根据成活率和蛙的生长情况,分阶段控制投饵量,在保证优势黑斑蛙食物营养和快速生长的同时,降低饲料成本,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山区农田蛇类较多,该试验在养蛙稻田外围放养肉鹅,达到了较好的驱赶蛇类作用。

黑斑蛙具有喜阴怕热特点,人工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膨化颗粒饲料,对其肝、胆、胃、肠易形成较大负担,甚至产生损害,导致病害发生。试验全过程均采用清凉解毒、保肝利胆、健肠护胃和增强免疫的中草药进行预防和保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中草药具有无污染、无药残、无副作用的优势,在黑斑蛙养殖中可大力提倡推广。

刚变态的黑斑蛙需进行驯食,其开口料可选用水蚯蚓或 0 号颗粒料,并在已制作好的驯食框内进行。驯食时,把驯食框置于采食平台上,根据黑斑蛙采食习性,确定驯食时间后,在框内均匀抛洒少量饵料,保持场区安静,2 h 后检查,把未吃完的残饵清理干净,以后根据前一餐的吃食情况逐渐调整投饵量,直到大部分幼蛙能正常采食时,即可进行正常投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