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惊鸿一瞥,但在一个区域的发展史上,却足以写下非同寻常、浓墨重彩的一页。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蓝谷时提出了殷切希望。

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三年来,青岛蓝谷砥砺前行,一以贯之。

作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青岛蓝谷坐拥“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资源矩阵,优质要素的加速聚集令这片海洋科技积淀深厚的活力区域,逐步走向青岛逐梦蔚蓝的中心舞台。

进入新发展格局,在青岛市“项目落地年”的攻坚大潮之中,青岛蓝谷以“起步即冲刺”的坚毅姿态,聚焦“3+3”产业体系,加速海洋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向产业发展期的迈进。

时间印证成就,时间铭记初心。奋进新时代,勇向潮头立,青岛蓝谷书写着“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时代答卷。

凰探第824期

撰文/高飞

审校/李毅

牢记嘱托

青岛蓝谷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完上合青岛峰会后,开启了他的山东考察行程,而青岛蓝谷正是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在青岛蓝谷,总书记给予了极高的期许。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要担负起经略海洋的历史性重任,青岛蓝谷必须拿出责无旁贷的担当,展现创新实干的作为。

三年来,青岛蓝谷以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遵循,用平台思维做乘法,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推动海洋科技优势转化。

据官方统计,青岛蓝谷三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注册数量年均增长7.1%、22.7%和39.5%,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27%、66.3%,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114%。

基于区域内科创要素集聚的特点,青岛蓝谷践行平台思维,为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搭建平台,实现优质要素集聚,并促成优质要素相互耦合。

如今,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已在蓝谷“开花结果”。

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由首席科学家杨金波领衔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项目进展迅速。目前,该项目同时布局5款新药,入列2020年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而通过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建产业园,平行搭建超算共享平台,开放算力资源,吸引10余家企业入园。

借助区域内云集的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青岛蓝谷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以创新为动力,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构筑海洋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内生优势。

校地企合作碰撞出的火花,为青岛蓝谷打开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海洋科技创新的良性生态。

作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海洋优势突出的青岛蓝谷,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优质科创资源的聚集,蓝谷不断将其转化为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把脉核心

青岛蓝谷澎湃海洋经济新动能

发展经济始终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和不懈追求。

三年来,青岛蓝谷践行总书记嘱托,紧盯关键领域,找准关键抓手,出台关键举措,向着经略海洋的方向奋力前行。

找准突破口,下好“先手棋”。青岛蓝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蕴藏着创新发展的巨大能量。其对于关键领域的把握,答案,就在“海洋”二字之中。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青岛蓝谷明确“3+3”产业体系,形成以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信息三大产业为主导,金融、高端服务业、众创三大产业为支撑的布局,把脉发展核心要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事实上,青岛蓝谷的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一大批刷新国内甚至世界记录,实现“从0到1”突破的科研成果,在蓝谷不断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集成研制,下潜深度7062米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引领深远海养殖新趋势的国信1号;屡破世界纪录,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的“海燕”号水下滑翔机;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和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越来越多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诞生,让总书记擘画的“经略海洋”愿景变为蓝谷的生动实践。

这些,只是蓝谷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

2020年,蓝谷新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同比增长170%,为历年最高。2021年1至5月,蓝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是去年同期的3.3倍,达到去年全年的157%;高企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9%;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其中本地转移占比80.88%。

一个个喜人的数字,印证了蓝谷发展的成色,也代表这里澎湃涌动的蓝色动能。

找准方式方法的青岛蓝谷,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并不断吸引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当然,海洋经济新动能的迸发,不仅仅得益于日益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更是青岛蓝谷不断优化提升扶持政策的真实体现。

为推进产业集聚,实现集群效应,青岛蓝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教产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青岛蓝谷关于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关于加快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从资金奖励、投资支持、“一事一议”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的扶持。

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同样离不开人才的作用。对此,青岛蓝谷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产业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等扶持政策,多措并举发挥人才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以优势产业与科创要素带动,蓝谷打开了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区域发展潜力的“总开关”,为经济发展集聚更强的创新动能,一张建设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宏大蓝图,徐徐拉开……

扛起使命

书写海洋科学城核心区时代答卷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

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更是青岛市明确的“项目落地年”,在这一年里抓项目落地、落实,成为青岛全市发展的共识。

在新发展阶段,青岛蓝谷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回应“项目落地年”的要求。今年一季度,蓝谷科技服务业增速突破70%,优质创新要素澎湃激荡。

作为山东省“双招双引”重点项目、青岛市社会民生类重点项目排名第一位的北航青岛国际新城项目,教学楼已经封顶,其他建筑体正按计划全速推进。项目建成后,蓝谷将形成“北北航、南山大”的高等教育发展布局,以更加活跃的创新要素集聚,赋能区域发展。

5月26日,已经在青岛蓝谷厚植3年的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又携一批共建项目、机构落地蓝谷,用深化校企合作衍生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打开功能区海洋科技产业全新想象空间。

创新要素的不断聚集,优质项目的不断落地落实,为蓝谷提供了背书,同时也证明了青岛蓝谷确有基础扛起建设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职责与使命。

6月9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队来到青岛蓝谷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期间,赵豪志表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要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海洋科研机制,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切实把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推动经略海洋实现新突破。

显然,作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在经略海洋的指引下,蓝谷仍需要树立强烈的答卷意识、争先意识、服务意识。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勇担建设海洋科学城核心区重大使命的青岛蓝谷,如何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对此,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也表示,下一步蓝谷将充分发挥功能区体制机制优势和海洋资源集聚优势,面向全国集聚顶尖海洋资源和要素,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虹吸效应和资源优势,不断在蓝谷诞生出引领世界的海洋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不辜负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

一条明晰的发展路径,勾勒出了青岛蓝谷的发展愿景。对提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青岛而言,只有进一步发挥蓝谷经略海洋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产业聚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并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季节流转,日升月落,时间以它独特的笔触,记载着走过的不凡历程。而不负嘱托的青岛蓝谷,也将继续以坚毅的姿态,书写建设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时代答卷。

凤凰网青岛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