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洋染酱”的程度如何,都代表着国际酒业资本已经对酱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 | 邱梦思

编 | 吴 弩

近段时间,两大国际酒业巨头陆续“染酱”,为中国酒业的酱酒热再添一把火!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保乐力加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从公开报道来看,此次“染酱”是其进入中国市场30年来的首次白酒投资。

“洋染酱”,映射着怎样的市场风向?

微酒记者展开了调研和采访。

01

国际酒业资本看好酱酒

4月9日,由帝亚吉欧控股的水井坊发布公告称,拟与梁明锋、贵州茅台镇国威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合资成立贵州水井坊国威酒业有限公司(暂定名)。

据公告披露,合资公司注册资本至少为8亿元人民币,具体金额将在最终协议中确定。其中,水井坊以现金形式出资,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70%,也就是说,水井坊将至少投资5.6亿元战略性布局酱酒。

而保乐力加方面,4月21日,肆拾玖坊在融资发布会上对外宣布,公司估值50亿元,A轮融资由凯辉基金、保乐力加旗下的创享欢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微酒记者通过国家企业信息系统得知,创享欢聚投资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0.1996%。

从上述内容来看,尽管都选择了投资酱酒,但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帝亚吉欧旗下的水井坊在合资酱酒公司中的股份占到了70%,后续还将搭建专属酱酒团队、打通渠道、推出多款酱酒新品等,这是以产业链整合的方式直接迈入酱酒赛道;保乐力加则显得相对保守,采用天使投资的方式间接“试水”酱酒,企业无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微酒曾在一文中提到,水井坊瞄准的是高端酱酒市场,从基酒策略和商标转让等动作来看,是着眼于从长远的战略上来布局酱酒。

某行业分析人士告诉微酒记者:“不论‘洋染酱’的程度如何,都代表着国际酒业资本已经对酱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从发展前景来看,这些国际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做5年乃至于10年的规划,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酱酒行业大势向好,起码在未来3年间都会继续增长。”

02

除了看好,经销商倒戈也是原因?

在采访中,微酒记者了解到,除看好酱酒前景外,许多洋酒经销商倒向酱酒似乎也在倒逼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染酱”。

据悉,在广东、福建等洋酒消费氛围较好的省份,大部分的洋酒经销商都在做酱酒产品。

伟达奢侈名酒创始人薛德志表示,除了夜店渠道,大部分的洋酒进口商都在转做酱酒,在经销商圈层,囤酱酒成了一种潮流。

酱酒为何成了洋酒消费大省的香饽饽?微酒记者在多方采访后,总结出了三点原因:

第一,洋酒大商手上有充足的资金,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他们认为股市、房地产投入大、风险高,且回报率还不如酱酒,因此愿意把钱投到酱酒上。

第二,以广东为例,包括习酒、郎酒、钓鱼台、国台、金沙、珍酒等在内的酱酒企业纷纷开拓市场和大范围招商,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氛围。有金沙市场人员表示:“其实前两年,除了茅台,其它酱酒品牌在广东都没有形成气候。酱酒在广东真正起势主要是在2020年的疫情之后,大批酱酒企业登陆广东,金沙大概用了半年时间来完成基本的市场布局,很多时候都是客户主动找到我们,而且一谈一个准。”

某广州经销商则告诉微酒记者:“我们拿下了珍酒在广州四个区的销售,厂家一年赠送我们1000场品鉴会,这是洋酒厂家远不能及的。这种高频次、大范围且高质量的品鉴会,极大的刺激了从业者和核心消费者的神经。”

第三,在洋酒目前利润不够高的情况下,经销商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利润高、成长好的产品。洋酒大商原本就有强大的团购能力,以及高端消费资源,多做一款乃至数款酱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03

“酱吞洋”来了?未必!

洋酒行业呈现出一派自下而上的“染酱”势头,除投资、逐利方面的原因外,洋酒自身的发展状况也为其写下了注脚。

洋酒在国内已有差不多30年的发展时间,仍属小众产品,在国内酒类市场的份额仅占1%左右。据酒类进出口商分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1-6月,烈酒的数据出现双降,进口量为4407.32万升,同比下降7.97%,进口额为4.71亿美元,同比下降31.36%。具体到品类,白兰地、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等较常见的酒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白兰地的下滑比例最高,进口量同比下降31.55%,进口额同比下降41.43%。

有行业人士认为,洋酒进口数据的下降一方面和消费市场不景气,以及疫情有关,另一方面则受市场风向转变影响。毕竟,大批酱酒企业到洋酒消费的强势省份“抢商”,对洋酒产生了一定威胁。

屋漏又逢连夜雨,洋酒是否会被酱酒“吞没”?

答案是未必!

有经销商告诉微酒记者:“目前,广东的酱酒消耗量能够排在全国前两位,但实际上的开瓶率不到三成。也就是说,10瓶酱酒里,只有两瓶会被打开喝掉。

同时,尽管不少进口商在做酱酒,但大部分都并未摒弃之前的洋酒产品,而是把洋酒和酱酒放在一起做。据知情人士透露,因为酱酒的特殊属性,广东的囤货现象比较明显,大部分产品是放在仓库里的。

因此,酱酒热多是热在渠道、热在舆论、热在价格,消费者端和零售端还没有到炙手可热的地步。

与此同时,酱酒能否被年轻人接受始终是个问题。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白酒、葡萄酒和洋酒是年轻人酒水消费的前三位,其中白酒的占比遥遥领先。但是,年轻人买白酒大多不是用来自饮。从自饮数据来看,果酒、配制酒、啤酒、葡萄酒这样相对低度数的酒比白酒更受欢迎,而在高度酒中,年轻人则更偏爱洋酒。

微酒记者经过调研,认为“酱吞洋”的情况并不会出现。

首先,洋酒消费者的口感偏好并不会轻易发生转移,如果已经对洋酒形成了饮用习惯,转喝酱酒的可能性并不高;

其次,酱酒的饮用场景有限,在夜店、酒吧以及KTV等消费场景,仍是洋酒的地盘,酱酒难以介入;

最后,酱酒热并未完全在消费端释放,假如大家都一窝蜂的扎堆到酱酒品类,那就可能出现渠道堰塞,这样一来,不仅不会伤到对手,还将给酱酒自己造成麻烦。

综上所述,尽管酱酒当下的声量和消费氛围要大于洋酒,但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洋酒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固的消费者,在年轻人中具有优势。现在的国际、国内关系,以及民族意识的抬头在事实上是不利于洋酒的,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变数和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