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会问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们也经常会表现出紧张的态度,生怕自己孩子回答的不是自己心里所想的答案,伤了自己的心。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确实也会按照自己心里所想的答案回答爸爸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在大家的想法之中,肯定认为孩子回答的便是爸爸或者妈妈,又或者是爸爸妈妈一起,可是闺蜜前段时间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让我哭笑不得。

她甚至在电话里吐槽说自家孩子没良心,做什么事情,从来不想爸爸妈妈的付出。爸爸妈妈在家的地位以及对他的好,竟然比不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

原来那天他在和自家孩子玩耍,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后来看电视剧的时候上面主角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当时闺蜜玩心大气,就询问自己的孩子。

“辉辉,你到底是爱爸爸爱多一点还是爱妈妈多一点呢?你看妈妈平时对你这么好,每天接你上下学,给你做饭穿衣洗衣,真的太辛苦了。”

“爸爸也是一样啊,别听你妈妈在那瞎说,每天爸爸虽然没有和你长时间接触,但是爸爸工作也比较辛苦,这都是为了你好。”

听完他们两个的话语,孩子没有表现出来比较感动的情绪,竟然转过身去拿起自己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布娃娃,说我最爱的是熊熊。

最重要的是,这时候孩子表现出来极其真挚的状态,让她感到十分的生气。明明自己和丈夫才是这个家付出最多的人怎么一个不娃娃就能占据孩子的心,甚至致自己的父母与不顾。

“可是熊熊他就是一个没有什么用的布娃娃啊,爸爸妈妈为你付出这么多,你都没有想过最爱的是我们吗?闺蜜还是继续挣扎着想要孩子,说出她想知道的答案。”

“熊熊是我的朋友,他晚上会陪我睡觉,有他在我就有安全感,我不准妈妈这样说,总之我最爱的就是他。”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我确实能够理解闺蜜内心真实的想法。为娃付出这么多,到头来竟然连一个布娃娃都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最爱的为何是“布娃娃”,父母可别吃醋,这是正常反应

和闺蜜打电话差不多一个小时,她一直在吐槽自家宝宝,竟然把布娃娃当作是自己最喜欢最爱的存在。

相信很多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之中,也有可能感知到这样的情绪。明明在父母看来就是一个简单的物件,为什么宝宝会有这样大的反应呢?

如果了解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明白,是孩子进入了“泛灵”阶段,他们会将所谓的布娃娃想象为自己的朋友。对待自己的朋友,他们难道不会最真挚最真诚吗?

当然我们也需要了解清楚“泛灵”阶段是怎样的,这样才能避免内心不满。

什么是“泛灵”阶段呢?

我们也会发现孩子在三岁以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为明显。除了在爸爸妈妈屁股后面询问一些不懂的事情之外,孩子还会对周围的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爸爸妈妈给他们购买的布娃娃,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家孩子给买的玩具,个个都起了好听的名字,甚至能把他们分辨得比较明晰。看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一定会觉得孩子十分幼稚。

但实际上在孩子心中,已经将这些玩具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而所谓的“泛灵”阶段,也就是说孩子将玩具拟人化,认为他们是有生命的。

这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上面闺蜜儿子灰灰会回答熊熊是他最喜欢的。毕竟处于“泛灵”阶段的孩子,他们身上会有这些特征。

●特征一:物品拟人化

父母看来硬邦邦的东西,在孩子这里获得了心机,他们会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布娃娃对于他们来说也极其重要。晚上他们会向布娃娃告别,说要睡觉了,同时睡觉之时还有可能给布娃娃盖上被子,怕她着凉,这难道不是对待一个人的方式吗?这也就说明孩子对于布娃娃的认知,并不仅仅是一个布娃娃而已。

●特征二:生命的认知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会认为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包括电视机,布娃娃,小草,大树等。因为对于外界事物并不了解,所以就会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这些想象中的朋友所具有的特点。这本身也是孩子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所可能出现的情况,父母也不需要过分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进入“泛灵”阶段,玩具就是他们的好朋友

因为从上面的分析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孩子大概是在三岁到6岁左右的时候,会进入“泛灵”阶段,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除了和周围人进行一定交流之外,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家里面的玩具。

如果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和孩子相处时间较少,那么孩子真正的好朋友就是玩具。他们对待这些所谓的朋友也比较好,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想要找人倾诉

当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之后,他们其实表达欲是极其旺盛的。但是因为在学校上学之时,较为规范的规章体制,使得孩子不能随意的交谈,甚至表现出来比较话痨的情形,回到家里面爸爸妈妈又不在家,就只能自己和这些玩具一起玩耍,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自然会选择向他们倾诉。

【原因二】:孩子缺乏安全感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应该处于安全感较足的情况,但是因为现在很多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之中,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产生的影响,甚至和孩子聚少离多。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又该如何给予自己安全感呢?寻找一个永远不会离开他们的朋友,加上孩子本身认为这些布娃娃都有生命,所以他们的选择对象必然也是布娃娃。

【原因三】:孩子推卸责任的好帮手

“明天是玩具先动手的,我就站在那里动也没有动,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跑到那儿去。”

父母有些时候会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或者说推卸责任,认为做错事情之后不用惩罚,可以将所有的罪责推卸给自己的玩偶。

看到这样的情况,父母真是又哭笑不得,但实际上也就暗示,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推卸责任的好帮手。

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度过“泛灵”阶段呢?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孩子想象中的布娃娃,其实就是他们的朋友,父母也应该理解自家孩子在“泛灵”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形,当孩子对于周围物件较为尊重礼貌之时,也暗示他本身的志趣。

我们也相信,这种想象中的朋友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个性。除此之外,在这之中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极其关键的,甚至也可以让孩子具有安全感,不会感觉特别孤独,但是“泛灵”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对待孩子这种“泛灵”期呢?

1、不要随意训斥打骂孩子

当孩子因为玩具布娃娃和爸爸妈妈生气之时,父母一定会极其的愤怒情急之下,教育也是可能出现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孩子本身他们认为布娃娃是较为重要的,这种重要的物件,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愿意去尊重呢?随意的打骂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无情,而和父母渐渐疏离。

2、让孩子正确认识所谓的布娃娃

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对于布娃娃的想象,可以让他们逐渐增强想象力,但是长时间如此其实就会让孩子同理心过于泛滥,这就影响到了他们本身的发展。

我们也希望大家在孩子长到五六岁左右的时候,告诉他们事情的本质。虽然敬畏生命极其必要,但是也不能长期处于泛滥阶段。

3、积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处于“泛灵”阶段的孩子,他们一定是想象力较为丰富的存在。想要孩子想要变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想象力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想要让孩子更优秀,就应该抓住在“泛灵”阶段之时,孩子的胡言乱语自言自语,同时经过相应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想象而不是扼杀孩子,甚至训斥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看到孩子对一个布娃娃表示出极其依赖的心态,父母也不要觉得幼稚。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他们就会摆脱这样的情绪。

但是在孩子差不多三岁左右之时,便偶然表现出来对于布娃娃较为依赖的状态,父母即使不能接受,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们上面说到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懂得敬畏生命,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每一位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情绪。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