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前几天,我们撰文讨论了被人诟病已久的留学生“超国民待遇”问题,也收到了很多留言。

可见,大家对这种“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的现象,意见出奇一致:不满、不屑、不认同。

但与此同时,这种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于全国各个等级的高校中,已经不是一两间学校的问题了。

所以,在看到不合理现象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令到高校们不约而同主动倒贴?

或者说,如果我们从问题的本质——钱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的话,高校们,是真的在倒贴吗?

1

最近,河南科技大学因为区别对待的问题,被人骂上了热搜。

不知看文章的有没有住在洛阳的小伙伴,据称,今年洛阳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才6月上旬,气温已经飙到了30多40度。

对于住在6人间甚至8人间,还特么没有空调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地狱模式。

而在河南科技大学,老校区的本科生宿舍只配备了挂在天花板的小圆电扇,就像下图这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说了,曾经睡过风扇吹不到的床位的小伙伴,麻烦举一下手。这感受,谁经历谁知道。

于是,在地狱模式和简陋装备的双重夹击下,不少学生纷纷中暑,两天内,救护车已经好几次进出校园。

就算没有中暑的学生,日子也不好过,有的上吐下泻,有的茶饭不思。

当然,艰苦奋斗已经是国内大学生的常规操作了,要是学校真的没钱装空调,或者有什么现实条件限制,那么学生们也不会无理取闹,忍忍就算了,还能当个青春回忆。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同学们在热中暑的同时,发现同一栋宿舍楼中的留学生宿舍,竟然早早就配备了空调和热水器。

其实,学生们也曾向学校提出过安装空调的诉求,但是学校以“线路老化”为由,拒绝了同学们的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校方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宿舍楼的确很旧了,基础条件不适合全装空调。留学生宿舍之所以有空调,因为这两年学校对线路进行了改造,但至于是单改了留学生宿舍的,还是全楼都改了,他也不清楚。

言下之意,就算没有条件,也可以为洋大人们创造条件。

至于其他人也想得到同等待遇?不好意思,没有条件。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赤裸裸的双标,令学生们彻底怒了,近日来出现了喊楼行动,引起了网络关注。

直到如今,校方和学生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在被问到如何应对学生们高涨的愤怒情绪时,校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做思想工作、修电扇、贩售机里添置藿香正气水等,部分学院预计给宿舍高楼层学生发放补贴,但还未落实”。

我:……

大家都坦诚一点,直接说“不准备解决”就算了好吗?

明面上看,这又是一个优待留学生,冷落国内学生需求的现实典型。但仔细琢磨,很多细节都耐人寻味。

比如说,不要说购置空调和后续产生的电费成本,单论改线路,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对于“勤俭持家”惯了的学校来说,不到资金充盈和需求迫切的时候,根本都不会考虑。

对自家人尚且抠抠搜搜,那么学校改造留学生宿舍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要知道,高校是有编制的,花的每一分钱,都不能擅作主张,而是要向上面申请拨款。

本科宿舍没空调,留学生宿舍却一应俱全,那么我们能不能理解成,拨给本科生的款项,和拨给留学生的款项,标准根本不一样,才导致了表面上看到的区别对待呢?

所以,究竟是谁惯坏了洋大人,真的是高校吗,还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2

在思考到这个角度之后,我们才来重新审视那个以往很少人留意到的问题:政策

首先,随着这几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改革已经改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最重要,也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开放

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被不断强化之后,国家每年投入在这方面的资金,都是数以百亿计。

要是有小伙伴在从事外贸等贸易,应该能感受到当中的利好,这其实是全社会、多领域性的。

这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在实施到教育领域的时候,却有点不是内味了。

教育上的开放无非两种,一是送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二是将外国学生带来中国。

在送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这一块,虽然花的钱也多,但大都用在了增加合作机会上,具体给到学生本人的补贴约等于零。

再加上留学生们去的大多是消费水平和汇率都很高的发达国家,一年下来,轻易就能掏光一个小康之家的积蓄,大家对政策利好基本无感。

但是,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就不一样了,首先,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在同一间学校里吃饭、住宿、学习,一旦彼此待遇有差别,一下子就能感受出来。

其次,财政拨给来华教育的钱,也真的太多了点。

我在网上找到了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财政预算案。里面的数据非常清晰,其中,高等教育(为中国学生花的钱)的年预算为11627245万,来华留学教育(为外国留学生花的钱)的年预算为392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乍一看,给留学生的钱比本土学生的钱要少很多,但别忘了基数问题。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2019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恐怖的3700万。简单做个除法,平均每个大学生能享受到的财政拨款,大约是3800元

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只有49万人,平均下来,每个人能享受到的财政拨款是8000元,是中国学生的两倍有多。

而且,这些钱,不需要和外国大学虚与委蛇,没有中间商和汇率差,是可以直接落到高校和留学生本人头上的。

高校本身就有基础硬件和师资配备,不用专门为留学生做什么额外功夫,说句不好听的,有钱都没有地方花。

所以,落到现实中,就变成了“超国民待遇”,在物质上给予留学生完全不必要的优待。不然,这一年一人8000元,怎么能花得出去呢?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住宿,无论在哪间高校,留学生宿舍的条件都是全校最顶尖的,二人间、空调、热水器、电视、酒店式装修一应俱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配普通学生宿舍VS标配留学生宿舍

当然,你可以说留学生学费比本土学生贵,所以住好点也正常,但问题是,给留学生的奖金,也比本土学生多,导致很多人来读书不但不用花钱,还能往家里寄钱,那就离谱。

前两年,网上流传了某高校的一个奖学金方案,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里面给硕士留学生的奖金,居然高达20万元/人,连生活费、保险和机票都包了,相当于留学生“拎包入住”。

要说这么高昂的奖学金,真能招来人才,好歹做点贡献,那就算了。但问题是,真没有。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也提过,当前的移民政策,是不主张接纳过多外国人的,所以各方面条件都很严格,就算是留学生,大概率也是毕业后回国的节奏,根本不能为中国社会做什么贡献。

然后,因为目前我国的高校,还吸引不了太多发达国家学生,所以过来留学的,超过70%都是“一带一路”中,对口援助的亚非拉学生。

完全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但中国应试教育多内卷、多深奥,世人皆知,就算发达国家学生和我们比,也是被打趴下的节奏。

那么,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就算在自己国内数一数二,但和中国学生比,水平又能去到哪里呢?

就算你说客观条件不同,没有可比性,那么至少,值得这么高昂的奖学金吗?

去年,北大用47万奖学金,录取了一名汉语不达标的菲律宾籍留学生,引起了极大争议。

魔幻程度相当于我现在告诉你,某人不懂英语,但被藤校录取了,还附送全额奖学金。

为了照顾这名学生,北大还附送了到山东读汉语预科的课程,可谓“一条龙服务”。最重要的是,在争议如此大的情况下,北大依然没有改变做法,因为完全符合政策,就连奖学金本身,都不是北大出的,而是政府出的。

到这里,我已经无语了,因为,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最大推手,真不是学校,而是政策,学校充其量是顺水推舟而已。

多花钱,才是“响应政策”,帮助完成KPI,更可以此让政府在拨款上继续加码。

至于本土学生,“客单价”太低,想提高待遇都没动力、没条件,那就“艰苦奋斗”好了,毕竟,也是传统美德嘛。

3

教育开放,多吸纳留学生,有必要吗?

非常有必要。

首先,我国目前虽然应试教育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但在欧美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依然不吃香,导致高校世界排名普遍偏低。

要提高世界排名,让全世界人更加认同中国高校,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必须要和国际接轨。而最直观、效果最显著的方法,就是吸纳留学生。

毕竟,教育体系、考试内容、分数这些,全世界各有各的标准,很难统一,但要是全世界学生都愿意来这里读书,不就说明了教育办得好嘛?

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将外国留学生人数定为高校分数评定的重要指标,对于急切想提高排名的中国高校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众所周知,凡事一摊上“指标”,多多少少就要变味。

于是,为了达到“双一流”等分数要求,高校们开启了求多不求精的模式,无原则地吸纳水平一言难尽的外国留学生。

甚至出现了明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要“高考移民”令自己变成外国人,从而享受留学生降分录取和高额补贴的现象。

所以,真心希望这种吃力不讨好,反而加剧矛盾的现象,赶紧收敛一下了。

很多年前,梅贻琦先生就说过:“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自然希望有更多留学生过来中国,也希望中国高校的世界排名能提高,但是这应该是建立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前提上的,而不是靠物质倒贴出来的。

学术水平高了,人才自然会源源不断过来,就算让发达国家的学生过来住没空调的6人间,恐怕人家都甘之如饴。

所以,开放可以,但别忘了教育的本心,更别忘了学生们寒窗苦读,乃至不远万里来到一间大学时,究竟是为了什么。

教育,本应该是最有长远目光的事业,用钱和物质砸出来的吸引力,总有耗尽的一天。

但愿这种本末倒置的笑话,不要再发生了。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别怪我毒舌,生活比我的话更刻薄。负能量也是鸡汤,只不过它更真实。毒哥新书《别装得无懈可击,却活得软弱无力》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