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张惠姗

那天夜里,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手机不见了。在房间里找了好一会,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开了孩子的房门。

看到孩子正拿着我的手机在玩游戏。

已经快凌晨1点了。

怒火中烧。

我冲过去,一把夺走了孩子手里的手机。

“快睡觉!”大声说了这句话后,趁硝烟还没有燃起来,我快步走回自己房间。

我怕再不走,我就要发脾气了。

先睡觉再说,明天再说。

躺在床上,没能睡着。

我在想,7岁的儿子,怎么会趁我睡着了,拿走我的手机的?以前经常听家长说孩子沉迷手机,没想到,有一天,也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底管不管?

管。

但,如何管?

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天,我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这个事,了解了个来龙去脉。

儿子一直没有玩手机,特别是幼儿园之前,完全没有玩过手机。上周表妹来家里住了几天,每天会在沙发上玩游戏,儿子就坐在她旁边看她玩。

应该是这些天,儿子被吸引了。

他以前没有接触过。当接触到这些游戏的时候,自然就会很容易迷上了。

可能他认为我一定会反对他玩游戏,所以,不敢跟我直接讲要玩手机,就趁我睡着了,偷偷拿走去玩。

我想,如果是我,可能也会做出这种事。

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儿子的行为,怒气就全消了。

理解了儿子为何这么做,接着就是如何处理了。

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

要去堵还是疏呢?

当然,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骂一顿,打一顿,禁止他以后碰手机。

可是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蓝胡子》童话故事吗?

蓝胡子外出前,特意跟新婚的妻子强调,禁止进入那间小屋子,如果打开,你得到的只能是我的愤怒。

妻子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打开了小屋的门,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一件被强烈禁止的事情,必然也是人们想去做的事情。育儿中同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父母去坚决控制孩子玩手机的行为时,孩子自己就不会控制,因为父母剥夺了他的自我控制行为。

所以,“堵”这条路行不通,只能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研究了下儿子玩的游戏内容。发现里面有三国人物角色。

找到突破口,我可以找孩子谈谈了。

我先是跟孩子表示,我对他玩这个游戏的理解,也表示,可以玩。

表达了立场后,我接着要说的,他就很乐于接受了。

我跟他简单地讲解了游戏里的一些人物故事(提前做足了功课)。

讲故事,孩子肯定喜欢啊。很快我那点知识量就不够用了。

我花了不少时间,找各种跟三国有关的故事音频以及讲座资料,其中就包括【凯叔讲三国】的音频故事,试图打开他热爱三国的大门。

果不其然,他开始把兴趣转移到三国上了。

先是听三国,接着读三国原著,再就迷上了中国历史,从夏朝、商朝到唐朝、武周。

读书,走路。

假期里,我陆续带着他沿着轨迹游走中国。

当他如数家珍地谈起各朝代、谈更替、谈功与过时,当他开始自己找各种历史书籍阅读时,我突然有点感谢那次他趁我睡着偷走手机的行为。

没有人不喜欢玩手机,我们大人也喜欢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当然不建议3岁以前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与大脑白质发育水平成反比。

通俗理解,即过早使用电子产品,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等都会比同龄人低。

但是,对于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手机、网络有它存在的价值:

  • 孩子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寻找攻略、组队、指挥,发展协作精神和领导力,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
  • 游戏能一定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各种负性情绪;
  • 在完成任务和通卡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解压;
  • 掌握信息知识理解智能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如果问我,我儿子现在玩手机吗?我会回答你,玩。

只是在使用手机的同时,我会跟儿子共同协商制定使用时间,并督促他认真执行。

他会用手机查资料,看文章 。

也玩游戏,但不会再出现夜里偷手机的行为了。

当然,假如有孩子已经到了机不离身的地步了,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这就是沉迷上瘾,需要父母谨慎对待。

看过一个新闻,安徽一学生,写下遗书:

“妈,对不起,你们去生一个更好的吧。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 。”

还有个新闻。南宁,12岁男孩爬上楼顶,纵身跃下,轻生的缘由居然是因为被没收了手机。

这样的新闻还不少见。

我身边有个家长因为孩子特别叛逆而苦恼。孩子迷上游戏,也不跟她交流,她不知道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心理咨询师建议她,先去了解一下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从游戏里找突破口。

改变发生了。

如她自己所说:

“我跟孩子,因为游戏这一共同话题有了沟通。以前一看到他玩手机我就各种唠叨。当我跟孩子聊游戏时,我发现他是愿意跟我说话的。然后,我们关系变好了很多,孩子也愿意听从我的意见、建议了。

当我们放下偏见,跟孩子一起了解游戏、应对挑战时,其实也是一个增加亲子关系的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这么说:“防止孩子手机成瘾,最好的方法是让家变得温暖起来,家长变得可爱好玩起来,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各种活动变得有趣起来。”

我们的目的,不是处理游戏,而是打通孩子与世界的出口,而这个出口,关键就在于跟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重于教育。

说到底,我们大可不必谈手机色变。

我们无法绝对地隔离电子设备,还需要在某些方面,积极地拥抱它们。

一个被爱滋养着的孩子,玩手机,是不会沉迷的,因为他不需要在网络世界里寻求关注,手机只是增加多了一条他与世界连接的通道。

一个有价值感的孩子,玩游戏,也不会上瘾,因为他不用在游戏通关里满足所有的价值需求,游戏只是提升策略、解压的娱乐之一。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缺失,一些孩子才容易在网络世界里迷失了自己,成为手机的傀儡。

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就曾邀请一位重度沉迷iPad的亚裔小女孩,名叫奥莉薇娅。

一开始,奥莉薇娅表现出害怕,也不想跟大家一起上课。没多久,她就很快融入了集体,并且结交了好朋友,也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

在这里,她忘记了她的IPAD。

奥莉薇娅能从成瘾里走出来,重要的是,她发现了生活中的乐趣,发现有更多好玩的事情。

也就是说,若一个孩子的生活充满乐趣,在生命中有热情的话,那她就不会把兴趣全投注到某一个极端上去。

最后,用教育专家王人平的话作为结尾:

“网游,其实就是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演,今天孩子如何游戏,未来孩子将如何生活。

作为今天的家长,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游戏,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连接世界和未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真正毁了孩子的不是电子产品、不是网游,而恰恰是这些不学习和迭代、不拥抱变化和成长的成年人,给孩子呈现的灰暗世界和无聊生活。

—— End ——

作者:张惠姗。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