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6月12日是2021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系列非遗活动在卢宅非遗街区举行。主办单位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央美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卢宅爱必侬景区分公司,承办单位非遗街区共建小组、黉庐美术馆等联手,为市民呈献了非遗展示展演、传统营造项目体验、非遗绘画比赛等活动,并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展演(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当日上午,在激昂嘹亮的民乐声中,非遗展演在“梨园广场”举行。舞狮、东阳道情、大头舞、东阳民歌、传统武术、傀儡戏等曲艺、武术类非遗项目,掀起了一波波快乐的声浪。参加非遗绘画比赛的孩子们拥到台前,目不转眼地捕捉着美妙瞬间,准备用画笔再现。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我市拥有丰富的表演类民间艺术,其中的东阳道情和傀儡戏(东阳傩戏)跻身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东阳民歌《凤仙花》《亲家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脍炙人口,《亲家母》于1956年由浙江民间歌舞团合唱队排练后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凤仙花》则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有意思的是,8个节目中有7个由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表演,唯独东阳民歌《亲家母》和《凤仙花》是由非遗保护中心的女职工倾情献唱,展现了新一代非遗工作者贴近人民、躬身力行的情怀。

东阳是传统营造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单位,中央美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是保护区创建的重要力量。工作站早早就准备了“木制廊桥编拱”活动,迎候南山外国语小学、市妇联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体验。活动现场,卢宅传统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吕雄心先为孩子们讲授了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基本知识,邀请孩子们上台体验传统营造测量工具——线锤、墨尺的用法,当看到古人仅用一根线、一个挂坠就能测出木头的长度时,孩子们大为折服。随后,在他指导下,孩子们尝试着用小木条为廊桥编拱。这项体验通过提炼中国古代廊桥的编拱技艺,不用任何铁钉、胶水甚至榫卯,仅靠木条互相咬合产生力量,形成完整的拱架。南山外国语小学三(2)班的李梓菡、蔡雨辰、艾有国,协力合作,用20多根木条编出了一架“大廊桥”,连工作站工作人员都竖起了大拇指。

“之所以有这个体验项目,是因为去年我承担了温州泰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三条桥的修缮工作。”吕雄心说,廊桥编拱涉及力学知识,经过提炼简化后,简便易学,既可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营造的精妙,又能学到相应的力学知识。

“非遗是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晶,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晨辉说,当下非遗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践行“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行列,本次非遗系列活动更注重向未来一代渗透,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植入非遗概念,带动更多人感受非遗的美好。

记者 吴旭华 部分图片 吴晨辉

本文编辑:许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