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质量发展与内卷式竞争

②低效思考与重复劳动

③媒介融合,徒有其表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id:shendutuji)

原创:于怡朗

《社交媒体时代,报社能否斗过电视台?》

“内卷”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学术上的解释是:非成长型增长,对此我的理解是恶性竞争。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这意味着各行各业都要摒弃以往靠数量增长的“老路”,从而走出一条紧紧依靠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高质量发展与内卷的矛盾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重整和洗牌。虽然以报社、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被外界不断地唱衰,但是其内部人员的危机意识以及改革决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涨。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面对UGC和商业媒体(今日头条、腾讯)的斗争,而且还要面对同行业之间的攀比。

对于报社来说干不过商业媒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属于体制系统内的电视台比你出色。商业媒体干得再好,报社人也可以轻蔑地撂一句:“杂牌军,没有采访权,搞严肃新闻还是要在体制内。”但是同属于体制内的电视台一旦“起死回生”——因一场文艺晚会成功孵化出了新的IP,并圈粉所有年龄层时,纸媒人的危机感和嫉妒心便会倍增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两个学渣都选择不学无术时,他们之间的友谊最牢固,倘若其中一个学渣突然被许多老师点名表扬时,另一个学渣的醋坛子一定会被立刻打翻。

电视台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储备以及资金力量很快地在互联网领域完成了角色转换,比如说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在牛年的春晚和元宵晚会上意外走红,随后相关的卡通形象、玩偶动画呼之欲出,且惊艳四方,让各地的人重新认识了河南这个地方。

【二】低效思考与重复劳动

“互联网+电视台”与“电视台+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进行内容创作,后者则是简单粗暴地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复制粘贴”到网上。可见,“互联网+”比“+互联网”更为高明。

实战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报社转型硬是把纸媒那一套又挪到了网上和APP上,文风不改,字数不变,记者缺乏反思自省,试图用身体上的疲劳去代替大脑疲劳,表面上很勤奋,但其实也无非就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总是习惯停留在舒适区的转型,是低效的,如果你的转型让你觉得很轻松,那说明你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提升区。

何为互联网?其实很多传统媒体并没有搞明白这一点。

社交媒体是一种去中心的分发渠道,是一种向草根用户赋权的技术手段。当渠道稀缺时,记者编辑等把关人的审美决定了报纸的质量与销量;但当人人都有话筒时,草根网民和意见领袖便开始争夺传统媒体的流量。为了增强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维持公信力、巩固引导力,传统媒体必须做出改变,首先要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其次,要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内容传播。

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央视新闻为了赢得Z时代们的欢迎,一刻不停地在寻求破圈——不仅主动联合李佳琦、薇娅等直播达人而且多次与知乎、B站等社交媒体展开跨平台合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件成功的作品肯定是号准了时代的脉搏。网络环境、传播渠道、网民思维都在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只有将自身的优势与当前的环境完美匹配才能迸发出惊人的爆发力。3月份四川的三星堆出土了一大批相貌奇特的文物,而《四川日报》旗下的新媒体部“川观新闻”趁机发力,结合本次热点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渠道推出了“古蜀文物电音开唱”等系列作品,不出所料此举迅速引爆网络,转发、点赞好评如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媒介融合徒有其表

以前文字比视频快,如今视频比文字快。在网络尚未普及之时,文字传播的速度和成本比视频要高很多;但当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后,视频的冲击力和时效性远超文字。可见,只有“多能”媒体人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文字采写的逻辑,更要熟练掌握视频的剪辑、叙事思维。

与文字相比,视频的制作成本较高,只擅长写字的纸媒记者在转型时不得不面临多重尴尬:

①剪辑水平不行。

②购买设备的资金不足。

③团队合作的效率不高。

④出镜口播的创意不足。

⑤选题的意义不大。

⑥作品有数量没质量。

首先,纸媒转型做新媒体其内部员工的成份较为复杂,主要体现为合同工与在编人员相混合,新员工与老员工相交织,这就导致了“同床异梦”等问题——团队合作效率不高,新员工往往想表现自己,老员工则想安于现状。此外,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也捉襟见肘,摄影部、剪辑部、评论部、采编部等各自为政、“占山为王”,针对同一个热点事件没有形成合力,跨部门调人更是难上加难,机构设置冗长且低效。

其次,单一且俗套的考核方式将一线记者异化成了“写稿机器”——不重视传播效果,只看重作品的数量和体量。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当大事写,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要么不写要么写了不发,条条框框将一线记者打磨地过于圆滑,文字光有数量没有质量,经不起时间和读者的考量。

最后,人才的能动性不强。媒体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人才,更具体地可以概括成两个能否:能否将员工培养成人才,能否把人才留得住。可转型后的纸媒并没有多少进步,有才的人藏而不露,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有才的人纸媒却怎么也留不住——要么转型,要么去更高的平台,这最终便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行循环。

组织内部的内卷和空转,导致新闻作品远离新闻——纸媒转型徒有其表,记者的文字没有力度和温度,读者诉求和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媒体定位愈发模糊。

在社交媒体时代,转型成功的传统媒体并不是没有,而转型失败的媒体也一抓一大把。报社能否斗过电视台?如果媒体的转型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那么走向失败和僵化只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说,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当局者能否敢于直面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并切实地去解决内部与外部的种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