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提高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传承乐昌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礼献建党一百周年,我市将开展学党史 知党恩 跟党走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展非遗·赏览精粹”乐昌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非遗知识有奖问答,非遗项目线上图片展以及非遗项目线上展演等,集中展示我市非遗取得的丰硕成果。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内容较多,请耐心点下滑查看更多)

一、非遗有奖知识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并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本法的施行,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因此,我市文化馆通过开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之非遗有奖知识问答宣传非遗法,希望通过活动,让市民了解更多非遗保护法,共同维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赶紧扫码进入答题界面吧!

活动时间:

2021年6月12日18:00—2021年6月18日17:30止

礼品领取时间:

2021年6月21日(周一)—2021年6月22日(周二)

上午:09:30—11:30 下午:15:00—17:30

领取地点:

乐昌市文化馆一楼

活动规则:

1.每个人有三次答题机会。

2.点击“立即开启”答题,答题时间为15分钟。

3.问答题共有20道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若出现成绩相同,用时较短者排名靠前,成绩排名以系统自动排名为准,多次答题成绩不累计,成绩取最高分。

4.本次答题活动排名前50名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5.活动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获奖名单将在乐昌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及我爱大乐昌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布。

6.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乐昌市文化馆所有。

除了趣味横生的非遗知识问答

还有精彩非凡的非遗线上图片展

让您动动手指

即可领略乐昌非遗的文化精粹

二、非遗线上图片展

乐昌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九峰山歌

起源于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在艰苦的环境中,瑶民用歌声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之情。后来,瑶汉逐步融合在一起,瑶民把平日所唱的歌传授于汉人。受广西“山歌皇后”刘三姐歌声的影响,当地的民歌手刘沙妹便把它演绎成“杉木歌”

九峰山歌唱词分四大类,有反映田间劳作辛苦的“劳动歌”;有互诉爱幕之情的“爱情歌”;有追求美好未来的“生活歌”;有揭露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和对新社会的热情讴歌的“时政歌”

九峰山歌的腔调有客家山歌调、过山帮、下南京、杉木歌、牛尾村山歌调,曲调优美动听,清丽质朴,在乐昌一带颇有影响。因为居于高山,民众分散,青年男女相互结识机会很少,婚姻也不自由,人们渴望找到理想的意中人,想结识对方又怕唐突,往往以歌试探,用山歌联络感情,这是九峰山歌近千年来盛唱不衰的原因。

2007年,九峰山歌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蛙狮(青蛙狮)

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是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拟兽舞蹈,是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以及驱魔、避邪、保人平安、带来吉祥等民俗色彩的娱人娱神活动,青蛙狮由民间艺人6-9人表演,其中三人敲锣、击鼓、打钹伴奏,另三人则分别扮演狮、佛、猴,后两者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围绕狮子的前后左右,用幽默、风趣的形态,做出各种逗、引、惊、惧的舞姿动作,配合蛙狮瘙痒、舔毛、抖毛、打滚、跳跃、跌扑、腾翻、直力等动作套路表演。乐昌三溪、秀水、坪石、黄圃等镇过去不仅广为流行,而且还有不少民间自发组织《狮子堂》、《狮子会》,在年节喜庆场合起舞助兴,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2009年,民间舞蹈《狮舞(青蛙狮)》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昌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其雏形始见于清康熙年间的乐昌城关《乐亭碑记》记载,“用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为成声,吹昌山之紫箫,盘曲,杂陈往古”。早期的演出活动,文献记录可见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0年)的《乐昌县志·风俗》述:“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清歌急管, 达曙洋洋,扮魑魅侏儒之像,以衣饰相丽,沿市婆娑,类古之傩者。”延至清代中叶,已出现以此为职业的班社。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业和业余艺人的共同努力,先后成立了县专业剧团和80多个业余演出团队。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则不断收集、整理、移植、改编和创作,丰富了乐昌花鼓戏剧目的表现内容,促进了这一地方戏曲的发展。2011年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昌渔鼓

渔鼓,又称“道情”,有时也称仙戏,老百姓叫“梆梆筒子”,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在乐昌,则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乐昌渔鼓主奏乐器为渔鼓(又称“道筒”,一种用竹筒蒙上蛇皮或猪尿泡制作而成的乐器)、简板、杯、碟。演奏时,其中一人左手怀抱渔鼓筒,执简板击节,右手三指叩击渔鼓打花;另一人则手拿杯、碟伴随着渔鼓和音乐声有节奏地轻轻撞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所唱的曲子名曰“渔鼓调”。

乐昌渔鼓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2013年,传统曲艺《乐昌渔鼓》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乐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乐昌公主的传说

隋朝杨坚兴兵攻陈,战乱之际,乐昌公主(陈贞,陈后主之妹)与徐德言夫妇破一铜镜,各持一半,约定为日后团聚之信物。隋灭陈后(公元587年),夫妻被迫离散,乐昌公主被送入隋朝大臣杨素府中为妾,却终日茶饭不香,思夫成疾。正月十五,公主托人卖半镜于市找到失散的夫君却不能相见,涕泪交加,杨素感其忠贞不二,遂成人之美,将公主放回,让其夫妻团圆,成为“破镜重圆”一段美传。

公主夫妇团圆后,放弃高官厚禄,不恋荣华富贵,甘为布衣庶民,来到前辈陈霸先当年兴兵平侯建国始发地始兴郡(今韶关)梁化县,在其前辈功臣张氏三雄(张偲、张仁、张偕,今乐昌长来贝兴村人)后贤的帮助下,隐居在梁化县境内,传授诗词书画艺术。其忠贞的爱情故事,及造福百姓之功德,感动了当朝圣上,遂以乐昌公主芳号为名,于公元598年改“梁化”县为“乐昌”县。

乐昌沿溪山茶

乐昌沿溪山茶是乐昌白毛茶的主产地,此外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元素。公元789年,唐代茶圣陆羽在广州任职期间,曾对所饮用的韶州茶(当时韶州茶的重点产区在乐昌)十分赞赏,专程从广州来到乐昌考究乐昌茶,并在乐昌西石岩洞内壁题“枢室”二字。陆羽在“茶经六之饮”辑录全唐名茶中记载:“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成以乐昌为贵。”据有关资料记载,乐昌茶在清代曾为贡品。1956年,中南局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建议乐昌在沿溪山办茶场,大力发展乐昌白毛茶。多年来,乐昌沿溪山产的白毛茶在广东历届名优茶评比中都名列前茅。1965年在全国优良茶树品种鉴定会上,乐昌白毛茶进入21个金榜之列。1984年,再次被评为中国30个茶树优良品种。1993年,乐昌白毛茶荣获全国第一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其后又在几届博览会中再获金、银奖。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乐昌沿溪山茶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以其特有的清香和甘醇闻名遐迩。它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养生价值。

2015年,传统技艺《乐昌沿溪山茶》被列为韶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沿溪山茶

五山纸马

纸马,又称“马灯”、“马舞”,此舞出自唐代,当时的皇帝每遇大比之年,都要在文武官员的陪同下钦点状元,为了娱乐和庆贺,常令宫里的乐公扮成马舞。后来,这种娱乐活动传至民间,被各地乡坊艺人所吸收,并逐渐变成新春闹锣鼓、献艺作贺的灯彩歌舞。纸马舞由10多人组成演出队(称为马队),其中分马童、骑手、仙女(挑花篮)、花棍。舞蹈动作与队形摆布全靠马童引路指挥,马的奔腾跳跃,全在于骑手双脚的跑、跨、跳、跃来表现。在表演中,主要由骑马的男女各一队演员和打浪伞的若干人组成表演方队,用不断变化的节奏舞步来变换队形,节奏明快,稳健,表演“跑马”、“间花”、“穿柱”、“织笪子”“走八字”等舞蹈动作。有的还配以歌唱,歌唱“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乐昌主要流传地为五山、三溪等地。

2016年,传统舞蹈《五山纸马》被列为韶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陈有记辣椒制作技艺酱

陈有记辣椒 是乐昌市本土特色食品。(民国三年) 1914年,陈有霖购买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老坪石共和街18号为商铺(有收据和地契), 1916年 始创 “陈有记”。( 1940 年) 抗战时期, (根据旧址与现有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考究证实) 中山大学迁来坪石,文人、商贾、军旅日增,以得名人传扬,利用京广铁路交通之便,在火车站设有批发、零售商店,这样生意越发兴隆起来。当时就有人说: “ 陈有记辣椒酱是火车开到哪里就销到哪里 ” 。此话虽说得有些夸张,但亦可见非同一般。解放后,陈有记继续经营这个名牌货。 1974年,广东省省长陈郁同志和省委书记张根生同志到坪石镇视察工作。陈想吃两种食品,却一时又想不起产品的名称,张书记反应迅速,立即想到 乐昌 的特产,便说: “ 你是不是想吃 ‘陈有记辣椒酱’? ” 陈省长应道: “ 对呀!还有没有? ”因 陈有 霖先生已近离世 ,他的名牌货 没有大批量销售,只是小范围销售。 1983年陈有记的儿子陈坤南在乐昌县城供销社工作,继承父业,恢复生产 ‘ 陈有记 ’。 并改善包装在乐昌开辟了几个门市部展销 , 每天 销量 数以千计。韶关、广州、深圳还有商人来联系批发业务 。

陈有记辣椒酱源于精选食材,选用上等辣椒、优质花生油和100%纯芝麻油等调配制,用传统纯手工艺制作,形成上乘品质和独特的味道。由于制作配方独特,味道奇香,色彩醒目,用瑶山竹筒装璜,简朴大方,便于携带,故深得顾客好评。

现由孙女陈晓涓成立了广东省陈有记食品有限公司经营生产并传承《陈有记辣椒酱制作技艺》。“陈有记”成为名不虚传的‘乐昌特产,送礼佳品’。

2021年3月,传统技艺:《陈有记辣椒酱制作技艺》,被列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乐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乐昌擦糍粉

乐昌 擦糍粉是粤北客家人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以九峰镇最出名,距今流传有百年历史。过去农家人都会在每年庆丰和重要节日才会手工制作 “擦糍粉”。

“擦糍粉”在喜宴、家宴、春节期间招待亲朋好友家家必备的精美“点心”。

“擦糍粉”主要成分由米和水制作而成,传统技艺是用竹(木)擦板制做,以手工挤压成型,热水煮熟。口感嫩滑、劲道、Q弹、不黏牙,老少皆宜。擦糍粉是乐昌市家喻户晓的本土美食。

2021年1月,传统技艺:《乐昌擦糍粉》,被列为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张氏接骨术

张氏接骨术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技艺手法,用手之动作,使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复原。通过正骨、用药和物理治疗等步骤,使其愈合正常。

张杵炳生于1916年,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河丰管埠村人,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乐昌坪石镇、梅花镇、原老坪石、罗家渡、宜章、汝城和郴州等地以传统技艺接骨术,救治群众,现坪石镇河丰村仍留有其行医场所遗址。因其技艺治愈率高,费用低,甚至遇到贫困家庭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常常给与免费治疗和药物,并提供住宿和饭餐,所以每日求诊者接踵而至。在缺医少药的时期,张氏接骨术救治百姓伤员无数。

张氏接骨术治疗特点:体现在稳、准、轻、快四个字,稳:沉着稳重把握骨折部位,稳定控制医患情绪;准:手法复位力争达到解剖复位的准确复位程度;轻:手法复位刚柔并用、力度适宜,骨伤重患者尤以用力刚劲,切忌手软;快:动作敏捷,快速复位,减轻患者痛苦。

张氏接骨术主要特色是骨折、脱臼的诊断、复位手法等技艺手法治疗。

张氏接骨术的主要技艺手法:采用“八法交替”正骨,即“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利用小夹板固定,外敷张氏接骨药剂,结合后期功能锻炼,动静结合,达到康复目的。

张氏接骨术的学习需长期磨炼和经验积累,主要采用口授心传,张杵炳先生离世,仅传授了一个徒弟,技艺濒临灭绝,亟需保护。

2021年1月,传统技艺:《张氏接骨术》,被列为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韶州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分六大品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及加工工艺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品类。

《四库全书》许次纾的《茶疏》记载:“江(岭)南地暖,故面独宜茶,因故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 “韶州生黄茶,其味极佳,产于各县,成以乐昌为贵。”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制茶加工的“过黄”:“茶之过黄,初人……焙之,次过沸汤烤之。凡如是者三。……八火之余六火,火数既足。”这个“过黄”,描述的是黄茶制作过程中繁缛而独特的加工技艺。

韶州黄茶产于乐昌,因生长条件及制作工艺的限制,大部分产于韶关地区,并主要在乐昌九峰山(地)区域。广东粤北韶关乐昌九峰山片区,地处中国华南,属于亚热带以及热带气候区,非常适宜优质茶树的生长。

韶州黄茶属黄大茶,制作方法具有黄茶特点,归属黄茶类,但与其他黄茶制作方法不完全相同。主要分九个步骤:1、杀青;2、摊晾;3、初烘、摊晾;4、初包;5、复烘和摊晾;6、复包;7、足干;8、分级;9、储存 陈化。

2021年1月,传统技艺:《韶州黄茶》,被列为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以上资料由乐昌文化馆提供

/美食探店

/家有囍事

乐昌

/网红自拍馆

/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