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刘汉青,十六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哈工大,被当地人称为“天才”。父母和乡亲们对他寄予厚望,哪知他上大学后,一头栽进了“哥德巴赫猜想”,出不来了。

40多年以来,刘汉青一直把自己关在家中“研究数学”。甚至中间一度引发两位中外专家的关注,结果一经交流,却没了下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刘汉青坚持不肯去求学,也不去工作,一直在家中混到五十岁,吃上了低保,仍然“初心不改”。细数他这几十年,不但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害苦了父亲母亲。

一、“天才”也不能闭门造车

1980年,十六岁的刘汉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时之间,被当地人称为神童。

谁知他上大学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数学。废寝忘食地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导致自己多门功课挂科,最后还被学校劝退了。

刘汉青回家以后,既不求学,也不工作,一直以“钻研”数学难题为借口,呆在家中“啃老”。活到五十岁,终于吃上了低保。

眼见青春流逝,前路渺茫。日渐衰老的父母,一提起他就泪流满面,可是他却执迷不悔。刘长青的数学研究会有成果吗?不盖棺,不能定论。

不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刘长青事实上只是一个逃避社会责任的“巨婴”。刘汉青的起点比较高,国家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他在1980年就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理科人才的摇篮,而刘汉青当时还是未成年。因此,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天才,所有的人都对他寄予厚望。

很显然,这也给刘汉青带来了思想上的压力。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做一位“天才”该做的事情。八十年代初,媒体大规模报道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消息。

刘汉青接触到报刊上撰写的那些关于陈景润的励志故事后,大概也像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一样,认为“彼可以取而代之”。

于是,他为了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也迷上了数学这门学科。为了自己的执着,刘汉青放弃了材料专业的功课。不听老师和同学的劝阻,没日没夜地进行演算。最终,被学校劝退了。

有网友说,这件事是哈工大不对。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当年患有精神分裂症,普林斯顿大学也没有开除他,还给他提供了研究环境,让他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么,为什么哈工大就容不下一个刘汉青呢?不过,约翰·纳什在精神失常之前,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约翰·纳什在精神出现问题之前,已经被证明,确实是有能力的人,他并不是像刘汉青这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天才”的高考生。

国际知名的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比刘汉青大9岁。张益唐在大学毕业之后,也有过一段沉寂期。当初张益唐去到美国,为了生存下来,帮别人洗盘子、送外卖,当收银员。

可是,张益唐一边脚踏实地地生活,一面努力地钻研数学,最后跑到新罕布什尔大学当了助教。58岁的时候,才登上数学的顶峰。

张益唐当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不过他在毕业之后,并没有放弃继续求学深造。而同样“热爱数学”的“刘汉青”,自哈工大出来以后就不再与任何高等学府接触,甚至完全拒绝与社会接触。

刘汉青只是一味地“闭门造车”,这个事实说明,他的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一开始,他或许是很想在数学上做出点成绩,后来就变成了“逃避”,他根本不敢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

二、看似天才的“巨婴”

刘汉青采用了“闭门造车”的方式,独自研究数学难题。在农村家庭有限的条件下,他很难接触到数学研究的前沿信息。

既没有同行可以进行精神交流,又不能参与社会实践,得到启发,所以他研究出成果的概率是极低的。除此以外,他在思想上也十分固执。

1989年,刘汉青的同学曾经帮他把一份研究报告,发表在杂志上。结果引起一位挪威的数学家的注意,但是二人沟通了几次之后,对方就没有回音了。

第二年,他的同学又带他找到了数学家潘承彪。潘承彪看过他的研究论文以后,就写信告诉他,论文里面有一个论点需要证明。假如不能证明的话,研究成果是不能成立的。

可是,刘汉青却固执地回复说:这个论点无须证明。刘汉青已经彻底沦为一个偏执的“民科”。与此同时,他也从“天才少年”沦为了他们村里的“疯子”。

刘汉青害怕失败,于是索性就不再走出村屋,不去寻求成功的另外一条道路。最终,几十年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从2012年开始,刘汉青吃上了“低保”。2017年,哈工大的同学又去探望了他。他们发现,除了父母亲更加衰老以外,刘汉青的状况和心态,并没有什么变化。

刘汉青仍然坚持要在家里当“民科”,与别的“民科”不同,他同时还在理直气壮地“啃老”。面对刘汉青这种“巨婴”行为,有些网友竟然说:那人家万一成功了呢?

我想说的是,这个人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了。即使偶然研究出了什么,他的人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失败的。而且,他的父母可能也很难等到那一天了。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我们从身边人那里获得了恩惠,不说要报答,最起码也该学会照顾他们的感受,不要拖累自己的家人。

所谓的“成功”,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且终极的成功,其实是没有尽头的黑洞。假如你非要追求所谓的“成功”,那么你也应该寻求正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理科研究者,就算觉得自己是“天才”,也不可能不要导师,不要同学,自己关起门来瞎研究,并且还固执地不肯接受数学家的建议。就这样还想出成果,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中国的学生们,真的应该去好好补一下哲学课。最起码要懂得什么叫:但尽人事,各凭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结语

一个人有追求、有爱好,是好事情,但是千万不能够过分沉迷.

刘汉青的问题,看样子并非单纯由“爱好”带来。他显然是在逃避社会与个人的责任,以研究数学课题为借口,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如今的刘汉青,已经是年近六旬的人了,他早就错过了理科生出成绩的最好年龄段。而他的父母,可能也都是八旬的老人了。

刘汉青的父母已经年老了,而刘汉青至今还在靠着低保过活。只等每一次他的事上了各种报道之后,同学、朋友们再去帮衬他一把。

可惜长贫难顾,当他的父母百年之后,同学、朋友的帮助,也并不能让他衣食无忧地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