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宫已经是乱作一团,太皇太后病危,康熙作为孙子,亲自侍奉汤药,并且向天祈福,却依然没能挽回祖母的生命,临终前,孝庄太皇太后留下了一道遗言,随后撒手人寰: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己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终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清代的惯例,孝庄皇后应该和皇太极一起合葬在沈阳盛京的寝宫,然而她却拒绝这样的仪式,反而以“劳民伤财”作为理由,希望能够留在京城继续陪伴康熙父子。

而康熙对于祖母的态度,颇让人关注,孝庄的灵柩被放置在了清东陵,40多年没有下葬,就地建造了“暂安奉殿”,停灵其中,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这才建立陵园,将孝庄迁入了地宫,除此之外,清东陵埋葬5位皇帝和14位皇后,孝庄的确也是唯一没有迁入风水墙内的皇室成员,如果说孝庄没有和丈夫合葬,是因为她遗愿嘱托的话,那么这位清宫重要的功勋,被放在风水墙外,却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作为前清时期重要的女性角色,孝庄从后金时期嫁给皇太极开始算,经历了四代君主,更是为顺治康熙等人稳固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民间关于孝庄皇后的风言风语也始终没有停下,不少人相信,她和昔日的摄政王多尔衮之间,有一段十分特殊的关系。

按照民间野史传闻,孝庄因为下嫁多尔衮,所以导致康熙停灵,而雍正更是惩戒性地罚她永远看守陵区大门,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夸张,可也符合逻辑的推理,因为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43年,皇太极猝然离世之后,清廷内部分为了两派,一部分支持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继承皇位,而另外一部分支持皇太极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接替,结果两派谁也不服谁,大伙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拥立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登基,其母孝庄皇太后辅佐,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监国。

这样一个结果,从明面上看对多尔衮并没有好处,因为最终还是皇太极的儿子坐上了皇位,然而在接下来的宫廷斗争当中,豪格因为斗争失败被多尔衮幽禁致死,多尔衮反而拥有了最高的权利,他和孝庄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或者协议呢?

清代诗人张煌言,曾写下了一首《建夷宫词》,来嘲讽多尔衮和孝庄皇后之间的感情:“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考虑到张煌言是明朝遗臣,对清廷多有不满和言语攻击,诗文并不具备太多可信度。

多尔衮和孝庄皇后两人只相差了一岁,是叔叔与嫂子的关系,在辽朝时期,女真族内依然有继婚的习俗,但是随着和中原的交流,这逐渐也成为了犯法和有违伦理的事情,不过侄子豪格死后,多尔衮还将其女眷纳为小妾,多尔衮本人,对礼法约束显然不太在意,

随着多尔衮去世,默默忍受数年的顺治总算当家作主,立刻定了多尔衮的罪,有两条格外显眼:“僭越礼节,自称皇父摄政王”以及“亲到皇宫内院”

关于“皇父摄政王”一事并非空穴来风,朝鲜的《李朝实录》也记载,当清朝使节递交国书的时候,朝鲜李朝君臣还在悄悄商议,这个“皇父摄政王”到底是几个意思,恐怕“似是以为太上矣”,而清宫使节却简单利落地解释了原因:“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

孝庄当时身为皇母,而多尔衮却自称“皇父”,和孝庄并列,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看第二条,“私到皇宫内院”,多尔衮没事跑到皇宫里面去干嘛呢?顺治在回忆年轻时期的时候又说了:“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

母子相见,本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清代皇帝每天还要跑到太后那儿去请安,结果顺治却提到,因为多尔衮的缘故,却导致他们母子俩之间很少来往。

孝庄真要嫁给了多尔衮,目的也不难猜,无论是从稳定清廷内外贵族,还是维持顺治帝皇位的角度考虑,两人的结合对彼此都有好处,但是礼法上却有所不妥,因此也被后人视为了孝庄无颜地下见皇太极,从而拒绝与他合葬的理由,至于康熙,对祖母的葬礼也是难以选择,她该不该进祖陵,又是以何种方式?

这毕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清代是篡改删减史书最频繁的朝代之一,孝庄和多尔衮的秘密,也就笼罩了一层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