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王女士的13岁孩子节省生活费,连买4部手机,每天靠面包充饥,如此“毅力”让人哭笑不得。

但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心里无小事。

孩子的心智发育不成熟,看待问题、生活和欲望,难免会出现偏激和片面的状况,因此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想法往往等同于幼稚和草率。

可即便是孩子心里认为至关重要的东西,许多中国父母也会因为“爱子心切”,日复一日地逼迫、督促孩子,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似乎,只要考得了好成绩,那些孩子眼里和心里尤为看重的一切,都会变得烟消云散。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1、手机,不是洪水猛兽。

固然,长时间沉迷在手机游戏和短视频上,会导致孩子视力下降,睡眠不足,运动匮乏。

可是作为天性活泼好动,喜欢快乐游戏、轻松娱乐的孩子,喜欢新鲜有趣的游戏和视频,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或许,对“孩子玩手机”感到万般无奈的父母会认为,沉迷手机的孩子会对手机产生严重依赖,和同学朋友的接触减少,社交沟通能力减弱,还会产生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但是,对教育孩子这件事儿有所思考的父母,都会明白一件事情:“教育就像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也就是说,孩子喜欢玩手机和游戏,可以说是天性使然和现实存在的,如果父母违背和无视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只知道简单粗暴地禁止和杜绝,其结果自然是不容乐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高科技的数码产品。

或许孩子在大多数时间都是拿着手机在玩,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和世界和时代的资讯“接壤”,保持思想见识的新鲜度和客观性,不会落后于社会,也不会和同学朋友的“小圈子”产生脱节。

况且,以前的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在那个时代父母的眼里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最终并没有“毁掉”孩子,而是塑造了90后和90后的童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允许孩子适时、适量地玩手机,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父母们完全没必要为之大惊小怪。

2、父母越反对,孩子越叛逆。

调查显示,将近5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1至3小时,约20%的孩子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这么多原本可以用来读书学习和休息锻炼的时间,却被孩子们用来在家中和宿舍玩手机,而减少了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沟通的时间,无疑是相当可惜的。

西安王女士的13岁孩子,正值青春期,是一个父母说东他往西,说话办事都和和父母“拧巴”着来的叛逆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管是贪玩还是沉迷手机,都会在他日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里,形成一个相对“自洽”的思维逻辑。

最简单的是:这个孩子或许一向自负聪明,但是其游戏段位在同班同学里却占不到好名次,再加上游戏厂商在软件中的各类排名、炫富的“刺激消费”和“诱导沉迷”的手段,也让许多孩子在玩手机这件事儿上,越来越难以摆脱和戒除的原因。

可不管怎么说,既然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强迫性”使用手机的习惯,从早到晚习惯开着手机,起床后和睡觉前,都“成瘾性”地习惯抱着手机玩一会。

那么作为父母,实际上还是应该以引导和疏导为主。

孩子太过沉迷手机,父母应该帮助他制定使用计划,有限制、有节制地使用手机,而不是一味粗暴、蛮横地禁止使用,那么孩子在出乎意料的限制和压制下,极有可能会更加萌生出埋怨、抑郁和叛逆的言行举止,这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心,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沉迷手机”是普遍现象。

就当今社会而言,“沉迷手机”是老少男女、东西中外,几乎每一个人都感到既担忧又迷恋的存在。

既然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且很多父母连自己也管不住,又怎么“好意思”声色俱厉地管教孩子呢?喜欢玩手机,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现象,又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作为父母,我们怎么能“想当然”地以自己头脑中那个天资聪颖、至善至美的“别人家孩子”的形象,来要求和塑造“自己家孩子”呢?

所以说,西安王女士的孩子因为痴迷手机,又不敢和家里人说,只能是疯狂节省生活费,甚至不惜以面包充饥,就是为了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正常、自在和快乐地玩手机。

这不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笑话,却是一个源于大人的悲剧。

当我们因为青春期孩子的疯狂、无知和叛逆而唏嘘慨叹的时候,不妨可以首先思考一下:到底是谁,将我们的孩子逼到了不吃不喝、省吃俭用,也要从生活费里挤出数千元,接连购买4部手机的举动。

可以看出,父母不恰当的爱,会伤害孩子,更会“打脸”父母。

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始至终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欣赏和关爱孩子,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评价和标准来养育孩子。

如果连父母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样的孩子,也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