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本届上影节从6月11日持续至20日,虽然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仍未结束,电影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但今年上影节收到的报名影片数量创下历届最高:有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4443部,比2020年增加了750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在中共一大召开的地方,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庆祝建党百年主题贯穿始终,还特别策划了“百年征程·红色光影”单元,让观众真切感悟建党百年的初心使命和砥砺奋进。特别是,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黄建新监制、导演的庆祝建党百年的影片《1921》成为本届上影节的开幕片,在6月11日当天进行了首次公开放映。

据介绍,影片《1921》筹备制作历时数年,影片主创、制作团队翻阅、查证大量历史资料,启用多名青年优秀演员,力求还原出百年大党成立之初的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影片在本届上影节作为开幕影片放映后,其颇具质感的影像风格、将时间和空间凝于一处的历史切片式的叙事组织形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主旋律影片观看体验,为本届上影节“开了一个好头”。

《1921》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集结了黄轩、倪妮、王仁君等青年演员。影片生动展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前后数月的众多细节、史实,再现了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早期共产党人的鲜活形象,向今天的观众形象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建立的。与人们对主旋律影片的一般印象不同,《1921》从多个维度创新性地探索了主旋律影片的拍摄和表达方式,对此,曾打造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的黄建新导演表示,他选择从“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的创新视角,来讲述建党故事,总的来说就是更关注人物“心灵”,努力挖掘先辈投身革命的“心灵源动力”,采用温度、广度、厚度三位一体的方式探索主旋律新表达。

支撑这种创新表达方式的是创作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据《1921》制片人任宁介绍,主创人员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比如从日本警视厅档案馆里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的电报档案、从上海档案馆翻阅1920-1922每天的景物日志发现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对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鲜为人知的史料,并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艺术联想和影视化的表达。从最终呈现结果来看,扎实的史料基础使得影片的历史切片式表达更为精细、准确,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影片的可看性。此外,剧组还1:1重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等上海石库门老建筑,这种一寸一寸深挖细节的制作水准成功还原了历史的“现场感”,同时也造就了影片真实的质感。

演员的表演则从另一个维度支撑了《1921》的创新表达方式,为影片带来了同类型影片少见的“少年感”,生动再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和革命领袖们的风华正茂。扮演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的青年演员黄轩提前几个月深挖资料,丰富角色人物性格,最终影片呈现的李达既有参与筹备“一大会议”、彻夜编辑《共产党》杂志的热血一面;也有忧思国家命运时委屈落泪的感性一面。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王仁君广阅资料之余,深入挖掘毛主席热血激情的特质,与青年毛泽东一样坚持晨跑、夜跑,还为角色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细节,最终呈现了一个神采兼备又有一些“烟火气”的青年毛主席。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