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科”遇上“文博”,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锦绣江南的土壤里是如何诞生出红色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堂现场

江南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基础。深入开展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普及,赋予江南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对推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20年“江南文化讲堂”举办了首季10期活动,通过“社科+文博”的创新组合形式,聚合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专家学者,以史为脉、史论结合,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充分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得到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长三角产生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上海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说道:“今年,社联将继续与上海博物馆携手并肩,在各界的支持下,继续推出‘江南文化讲堂’的系列创新内容,打造文化品牌,为上海城市的文化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江南文化讲堂’第一季从去年5月份正式开讲以来,场场火爆。来自市社科和文化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市民观众们加深了对江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新的历史阶段,江南文化研究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将立足国家战略与上海城市发展需要,搭建好江南文化研究交流的平台,不断扩大‘讲堂’专家团队的范围,努力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启动仪式后,“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首讲活动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锦绣江南与红色文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是什么样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党的诞生,并从这里走向了全中国?

熊月之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熊月之从一首《沙家浜·序曲》中切入,阐述了江南地区红色文化的三个鲜明特性,即先锋性、全局性与互通性。

他指出,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文荟萃地区,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先行地区。近代以来,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革命思潮,都率先在这里滋生或传播,影响全国。红色文化便是在此基础上酝酿、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发祥,马克思主义在这里传播。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在浙江萧山衙前村。1922年创立的上海大学,是党领导的第一所培养青年干部的大学。1925年,党领导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影响全国。这些都是先锋性的表现。

新文化运动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中央机关长期设在上海,新四军活动,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南京与上海解放,都具有全局性。

上海移民80%来自江南,陈独秀等上海先进知识分子主要来自江南地区,他们又对苏浙皖产生广泛影响。上海人民与新四军相互支持,是另一种互通性。新四军在上海周边创立了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物资和兵源上依靠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新四军的革命斗争,对上海人民也是有力的支持。这些都是互通性的表现。

江南地区红色文化三个特性,是江南地区一体化的表现,这三个特性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一体化。上海在其中,起了熔炉与高地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兴祥

他指出,上海现有各类红色资源612处,一半以上是石库门建筑。石库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建党伟业。

位于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是陈独秀在上海的寓所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成立地和中共中央最早的办公地,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

黄陂南路374弄(原贝勒路树德里)是中共一大会址后门所在的弄堂。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是党建立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和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的所在地。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的诞生,是党的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