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众而言,编辑是一个略显神秘的职业。大家对于这一职业的朴素认知大多都来自一些影视剧作品, 比如2016年的日剧《重版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泽心自小练习柔道却因意外受伤而被迫放弃竞技之路,在这样的阴霾之下,同样热爱漫画的她决定去做一名漫画杂志的编辑,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随后,作为职场菜鸟的黑泽心从最基础的地方学起,师从于资深的副主编,并从主编和田、资深编辑壬生、安井、漫画家三藏山龙等前辈那里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在一个个危机与考验面前,元气满满的黑泽始终保持着竞技时代的那种勇气和干劲,一路“打怪升级”,积极为漫画家和编辑部出谋划策,努力发掘新人,并深入到销售第一线的书店寻找卖点。

在伤心过绝望过痛苦过之后,所有人终于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可能感觉出来了,这个剧就和好多日剧给人的感觉一样,在传达着一种“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我还是会微笑向前”的人生态度。它就是一碗“营养不油腻卖相十足鲜美可口人见人爱的鸡汤”。

可能因为它展现了残酷现实又极具理想主义情怀的出版业的现实处境,因为它将生活中的所有美好都提炼并呈现了出来,因为很多人依然愿意相信并追求理想不肯放弃,这部剧在豆瓣网友那里拿到了9.2的高分。

《重版出来》引发了广大编辑们的强烈共鸣,他们对剧中某些情节感同身受,有着强烈的想要表达(吐槽)的欲望,于是“重版出不来”孕育而生。

“重版出不来”是各位编辑在豆瓣的小树洞,它每天接收并发布来自全国各地编辑们的匿名投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重版出不来”的很大一部分投稿都是各位编辑对于工作、公司、行业的吐槽与自嘲。

他们日常吐槽瞎指挥的领导,抱怨没钱事多的这一职业,表达催稿和应付销售的绝望……总之,这里是编辑们的情绪发泄场,也是编辑们报团取暖、互相慰藉的地方。

但是,就在前段时间,“重版出不来”更新动态决定永久停更。然后,这个账号注销了。

或许是编辑们不甘心树洞的消失,最近,一个新的“重版出不来”出现了。它自称是初代“重版出不来”的冒名顶替者,接受出版界的匿名投稿。慢慢的,这里也许会变成编辑们新的树洞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重版出来还是出不来,这都证明了追求“再版”是所有编辑与作者的梦想。重印再版就是在证明着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了一本好书的面世,在证明着他们的工作价值。

我们看到,有很多书一直在不断重印再版的路上。在这条路上,一些书很顺利地完成了再版之旅,一些书经历了一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艰难旅程,还有一些书则“胎死腹中”、永久停更。

所以,一本好书的出版及再版背后到底都发生了哪些曲折回肠的故事?编辑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又都有过哪些辛酸泪?小北今天专门请来了北大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吐槽感受与心得吧!

01

《抟泥作瓷》的曲折出版

《抟泥作瓷》引进自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介绍的是其馆藏的重要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

但这本书的出版比计划晚了数年。此书英文原版写于2001年,目标读者是去博物馆参观的美国民众,因此介绍了很多基本知识。

而在翻译完成,作者吴同先生审读译稿之后,觉得原有内容对于中国读者过于浅显,于是与责任编辑沟通想要进行修改。责编也支持作者的计划,最终,作者修改了近四分之三的内容。

但不巧的是,在漫长的修改、重译过程中,责编离职转行了。虽然这位编辑在离职后仍与作者沟通并推进这个项目,但毕竟在适应新岗位期间无法保持全职工作时的精力投入。

于是,内容修改、翻译质量、编辑离职,翻译项目延期的三个大坑,这本书就不幸踩中了两个。

2020年1月终于上市了,又遇到了新冠爆发,物流停滞,错失了最佳的营销时机。

(所以,朋友们,看看这本充满波折才走到你面前的书吧!)

02

《世界电影史》再版

对编辑的双重历练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的编辑工作可谓一场体能与精神的双重历练。

百余年世界电影史的浩繁与驳杂,体现在跨越不同时代、大洲、国别的电影文化的差异化表达上,也体现在正文、注释、图片、图注、专栏的复杂设置上,更体现在片名、人名及各种专业术语的辨析与翻译细节上。

尤其上一版选用的是节译本,而本书则是第一次以全译本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海量的文本内容、复杂的文体设定、专业性极强的翻译要求,对于编辑工作的挑战超乎想象。

以书中浩如烟海的电影名的译法为例:对于有常见译名的,要遵循通行译法,选择与影片内容最贴近且符合中文表达的译名;对于部分与原意差别过大的译名,尽量予以合理的修正;对于部分未曾引荐到中国的电影,则尝试根据影片内容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给出恰切的译名。

所以在编校的过程中,我们对“豆瓣”网的电影条目,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少冷僻的电影因此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规范中译名。

另外,在编辑过程中,责编与译者及排版设计人员的沟通也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既要相互协作,又要彼此“抗争”。

好在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辜负影迷的期待,也不辜负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用尽全力做一本立得住、行得远的好书。

03

《中国当代文学史》

再版搁置及故事续写

洪子诚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修订版,在综述1949年后文艺政策、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的同时,立体呈现出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在史观方面的创新启发了大量后续研究,是学术界公认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由于这本书的叙述止于2000年,近五六年编辑部不时收到教材征订部门转来的读者询问,希望《文学史》和配套的《作品选》还能续写、扩充新世纪以来二十年的内容。

编辑部和洪子诚教授认真讨论了续写项目,并就需要涉及的内容板块和重要主题列了初步计划,还联系了可以做洪教授助手的青年学者。

但最终,考虑到新世纪文学生产的巨大变化导致的续写工作量和复杂性,编辑部搁置了这个项目。

虽然不再续写文学史,洪子诚教授从未停止研究和写作,经常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每一两年便能集成一本新书。而新的一本《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大部分书稿已发至编辑邮箱,若顺利,2022年春天将与读者见面。

因此,编辑部确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顺应老先生的研究兴趣和写作习惯,将最新的成果及时呈现给读者,是对作者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

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一经典作品,教材版累计销售70万册,已输出英、日、俄、韩等9种外文版权,即使不再续写,仍是相关研究和论述难以逾越的知识平台,堪称当代文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我们计划制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纪念版”,收入相关的其他材料,帮助读者全面、深入理解这一作品,敬请期待。

04

《福柯文选》的诞生与加印

2014年,“阅读培文”订阅号发表过一篇《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内容摘选自《福柯读本》中的同名文章。当天,这篇文章的点击量暴涨。

读者对福柯的如此高的关注度,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随后,我们跟主编汪民安老师交流:能否增加新内容,精编福柯文选。令人振奋的是,大家一拍即合,汪民安老师给与了他最大的热情和支持。2015年《福柯文选》(三册)得以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汪民安老师拍了一部电影《福柯》,这部电影并未公映,只在几所重点大学,作为学习的辅助资料,放映给想要了解和研究福柯的学生。

没有想到,在放映当天,北大校园里排队观影的同学绕着图书馆整整围了一圈儿,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人,完全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

无意中,这部电影给《福柯文选》做了宣传——时间、节奏、内容都刚刚好。对应三卷本《福柯文选》,电影《福柯》也分为三个篇章,分别契合福柯思想主题的三个重要方向。

福柯思想涉猎哲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史学等各个人文学科,他的思想成为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常识,福柯这个名字也已经深入人心。至今六年过去了,《福柯文选》加印了多次,无疑已经成为福柯思想研究的经典之作。

05

《时评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的《时评中国》系列第一本策划于2014年,当初还只是比较单纯地从作者在业界的口碑出发。

两年后正式出版时,媒介环境已出现较大变化,自媒体时代已经几乎将我们每个人都不由分说地裹挟进去。

于是,构设一个耐心说理、理性评论的舆情氛围,让理性思考在自媒体流行的当下不再缺位,为“时评”迎来了新的关注度。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近些年,高考语文阅读素材与写作命题中,与时政热点、社会民生焦点相关的内容,比重在加大。

进而,这个系列有了进中学做讲座、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应良好的市场反馈,有了不断重印和后面的第二本、第三本……

一句话总结下来,契合时代与目标群体的需求,才能赋予图书更强的生命力。

06

为了孩子而再版的启蒙图书

《小学生看图写话1~2年级》策划之初是想做一本真正对孩子有用的作文、语文启蒙图书。策划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从学生家长、老师到孩子本人,可以说是逮到一个问一个。

写给小朋友的书,定价不能太高,要轻便,要好看,要对他们有吸引力……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想像市面上的同类书那样,薄薄一本,要学好看图写话得一本一本地买。

最后,我们各种核算成本,300多页的书,好不容易定到了让读者没压力的价格。好在书上市后反响很不错,读者的反馈都是很实用。

不过,也有些孩子觉得双色图片不好看清细节、不喜欢粉色、看图写话第二部分要翻页不方便等问题,于是,市场部的老师特意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打电话给我,说市面上的看图写话数我们这本最好用,就是图片有些不清晰,看能不能改进。

《小学生看图写话1~2年级(全彩大字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我们换成了四色印刷,重新做了设计,用了大开本,加大了字号,还请作者补充了80套1~2年级看图写话高频练习题——光是这些题就是两三本书的审稿量了!

自己增加的工作,自己咬牙做!不过,这相对还是小问题。其实之前用双色主要是为了控制成本,尽量降低定价,换成了大开本、全彩印刷后,一下回到解放前,又是一场和印制、发行老师的双博弈。最后,我们吐血成就了现在没涨太多的价格,为自己的小胜利默默鼓掌!

07

《神奇的后期Photoshop+

Lightroom双修指南》的再版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反馈意见,有读者反映书的内容特别全面,对很多后期原理与概念讲解得非常透彻,掌握之后,为后期处理打好了基础;也有读者反映内容比较浅,适合小白阅读——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鼓励,因为这本书就是为初学者学习摄影后期所准备的。

针对读者的反馈和软件的更新需求,我们又如约出版了《神奇的后期Photoshop+Lightroom双修指南(第2版)》。第二版针对第一版文字过多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精简,但这种精简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删除,而是既保持了对原有概念的深度剖析与揭秘,又用最简单的文字叙述了最复杂的原理与概念。

我们在二版中对输入、输出、半径、阈值、减少杂色、阴影、高光等这些概念,以及色彩及影调原理进行了大量讲解。这其中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如果掌握了这些原理和概念,那后续无论面对哪一款后期软件,都不再是问题;无论面对哪一种后期技巧也能手到擒来,因为读者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与技法最本质的东西。这便是我们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08

《立此存照》的更新

《立此存照: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出版以后,高尚挪用资金案又有了一些进展,本书第一版末尾就提及本案已经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为此,高尚精心准备参加再审。再审的辩护人是邬明安,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副教授。

据说,再审的庭审效果还不错,但判决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再审判决只是核减了部分挪用数额,但仍然维持了原先的量刑结果。收入本书的再审辩护词和再审判决书,可以完整地展示本案的最终司法裁判结果。对于我来说,再审的判决结果是在预料之中的,其中的内情亦有所知悉。尽管这仍然是一个有罪判决,但对于当事人高尚来说,这已经是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已经好长时间没有高尚的消息了,前不久从与高尚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位朋友那里得到消息,高尚又“进去”了,第二次吃官司。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确切,也不知道这次“进去”和本书所记述的挪用资金案有没有关系。在中国,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也许有一天,高尚还会站在我的面前,向我叙说他第二次“进去”的遭遇。于是,我又能知道他第二个案件的各种信息。

不过,本书不可能再有第三版了。所以,我还是希望把高尚给忘了,就当我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一个人。当然,本书还是会长久地存世,也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09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再版初心

本书初版面世于2013年,书中的重要判断之一是法律世界在未来20年间的剧变程度会超越过去200年。现在3年过去了,我觉得进展不出所料。这段时间法律世界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更不可思议的是,购买本书初版的中国律师比英国律师更多。

总之,很多改变发生在这短短3年间。同时,行业观察者们同意变革的步伐还在加快,而且如今很多法律行业内的领袖已公开承认法律世界正在进入转型期。事实上,我们才刚刚起步。我自己的思考也继续完善了。

过去几年间,我依然持续观察我的律所客户,看到他们奋力向前,拥抱新型雇佣模式和新技术。这几年在线解决纠纷也花去了我大量时间精力。我还为民事司法委员会主持了一个咨询工作组,创立了网络法院的理念,工作组的倡议已经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司法和政府政策。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本书的初版已经过时了。

因此,我撰写第二版的目的是把法律市场的最新进展和我自身的思考和经历都展现出来。当然,更新部分我依然写得比较简练,因为我始终更关注宏观图景——大趋势及其可能的结果。

我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大家改进法律系统的公心从而进行开放的辩论和反思。

尽管本书最初是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但结果年长的法律人看来也喜欢读短小实惠的册子,所以他们也成了本书的读者。我很高兴看到这个情况——任何法律人,除非他们今天就退休,都属于未来的法律人。

10

《车浩的刑法题》再版预告

距离这本小书出版,转眼五年过去了。它很幸运,面世之后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出版社也多次重印。从2012年开始,在北大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提倡并坚持践行开卷考试的理念。本书中收录的考题,均服务于这一理念。

于第一版中,我曾经表达过自己对于考试出题的一些个人想法。过去几年中,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开卷考试的路上不断探索,深感吾道不孤也。之后给2018级的本科生开“刑法分论”课,自然也有出题,编辑催促我整理出来后更新到第二版,因此决定趁此机会,再谈一下关于课程教学的零星感悟,不揣谫陋,与诸位教师同行交流。

11

《公司金融法律原理》编辑之外

第二版终于出版了。第一次一本书在我这里编了这么久才出,从交稿算有两年了……前前后后太多需要“对应”“统一”的地方。如有疏漏,还请包涵。

从2005年《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开始,这么多年编辑了不少罗老师翻译的书。从罗老师那里学到很多治学与做人的道理。最佩服的是他的躬身入局、挺膺负责。

在立法实践、社会评论中认真践行法律人的职责,并总是在理性之余有满满的温度。营商环境、医患关系、数据立法、电梯加装、企业责任……太多议题都能看到他深入的参与和评论。

所以这些年来自己也少了一些抱怨,就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做我们能做的就是了。

12

《案例评析与法律评注》的靠谱

郑重向读者诸君推荐其人其作。一路旁观,作为作者的贺剑学弟真的是能力很强、为人靠谱又真心热爱学术的青年学者。

和贺剑学弟的最初交往是因为《北大法律评论》,他是12卷2的执行主编,那卷的主题是“法学通说”,当时“法教义学”“法社会学”的集中讨论还很少,他就敏锐的捕捉到这个有学术意义的议题,并认真对待。记得当年黄卉老师的文章改了又改,我们多次沟通。

后来他去德国读书,我就波克《德国破产法导论》的出版价值征询他的意见,我万万没想到,他居然给出几页纸的详细分析评论。前阵子我们社出版张永健老师的《物权法之经济分析》,两位老师就民法及经济分析方法等的问题非常严肃认真的学术评论和回应也是让人非常感念。

在自序中有着长长的感谢名单,做宣传推文的同事小编当时特意问我是否保留,我说还是保留。因为愿意认认真真的回忆记录下在这个议题方面给予过真切帮助的每一个人的作者真的不多,大家担心挂一漏万吧,但贺剑不同,哪怕有“风险”。

出版过程中他也是很靠谱,记得并信守每一个约定,仔细对待每个问题,让我很有信心拿书稿和质检“对决”。

这次出版的题目,是从开始学术之路的初心出发:如何开始学术写作。希望对大家有益。

13

《公司财务的法律规制》

出版回顾

本来今年春节前刘老师生日的时候这本书就应该入库,但因为河北疫情耽误到节后。终于上市后,引起一波热度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还是大四的时候,记得是在外文楼上刘老师的会计法课程。当时用的是立信出版社的会计教材,从最基本的“借/贷”记账开始学起。我仅有的财务知识都是来自那个时候。想来,从那时起,刘老师就是在教我们研究要“回到原点”。

这次成书的内容,刘老师真的是有长达二十年的关注。就连我跟踪选题报后期也有十年的时间了。虽然有些案子比较早,还是海南凯立、郎顾之争,但因为法院最终的解决点实际偏离了案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失焦的规制”,所以我们今天再来讨论这些问题仍是具有非常基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需要的。

刘老师也常对新问题痴迷,这本稿子初审后修改过程中有段时间就去研究“原油宝”问题去了,而且是一心扎进去。公司财务这个内容本来计划三部曲:基本理论、教材和案例。但理论出来用了这么久,不知后两本还要等多久。

14

《私权的分析与建构》复审视角

二十年前,今日说法开播,小能老师和王涌老师是嘉宾常客。每次点评条理清晰,让人印象深刻。五年前,复审王涌老师这本书,看得非常过瘾。此后,同事两次产假,都托付我处理此书后续出版事宜,终也不需我做什么。

断断续续,稿子改了好几次,同事去老师家,老师来单位,来来回回,总不肯拿出来。从博士论文到出版整整二十年,从二十万到四十万字,应该真的是太珍爱霍菲尔德和他的思想了。

在这飞速变化的时代,还能以这样的节奏做事情,还真是奇妙……让人欣慰的是,所有这些话题都日久弥新,读来丝毫不过时。唯希望,出版后有更多人共享阅读思考的快乐!

15

《完美的合同》编辑解惑

《完美的合同》作为一本法律实务图书。

有人问:“为何《完美的合同》作为一本法律实务图书,一个版本可以印刷26次?”

编辑答:“因为合同无处不在。法律并非只是法律人的法律,而是全社会的法律;合同也并非只是法律人的合同,所有要活着的人,几乎都得参与经济活动,只要参与经济活动,就会涉及合同。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合同是达成交易的桥梁。因此,合同类的图书,其实读者面很广。”

有人问:“为何《完美的合同》写了六百多页、七十多万字?会不会写得太细,太啰嗦?”

编辑答:“完美的东西,总是得细一点、全面一点,有备无患;就像父母的话,有时也啰嗦,但大多都是管用的倾心的经验之谈。”

有人问:“真有完美的合同吗?”

编辑答:“绝对的完美是难以达到的,但并不妨碍我们怀揣追求完美之心。没有更完美的,就是最完美的。”

有人问:“《完美的合同》真的有那么好吗?”

编辑答:“好不好可以看看简介、目录,试读一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一本法律实务图书,一版印了26次,拥有十多万读者,绝不会是徒有虚名。”

有人问:“有了《完美的合同》,还需要购买《完美的防范》吗?”

编辑答:“作者写了《完美的合同》,还写《完美的防范》,就说明两本书不是相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是姊妹书,相辅相成,配套使用更好。”

16

《异托邦:现代法治思想之光》

背后的别样共鸣

都说感同身受,但其实人的悲喜是很难真正与共的,除非有过同样的经历。

2018年的暑假,在阅读原典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眼睛和颈椎纷纷出现状况,一看书就疼。按计划,对马林诺夫斯基的阅读是从他的传记开始的。他在少年时代曾罹患严重的眼疾,只能呆在暗房,依赖母亲的朗读学习。

当我看到这些,不禁泪如雨下,有感动,也有为自己眼疾的忧虑。所以,在所有原典的阅读中,《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

我跟随马林诺夫斯基的船进入新几内亚的海岛,跟随他一起感受美丽的海景和土著人的生活情感,思考原始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神奇的是,随着对先生作品阅读和写作的完成,我的病痛竟然完全消失了。这让我不禁心生感慨,难道是先生理解和悲悯辛苦的读书人,所以将我的眼疾带往了“异托邦”?

最近,我想要重拾这段回忆,想打开电脑中留存的5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却发现怎么也打不开了。这让我一时间感觉恍惚,那段与马林诺斯基别样“共鸣”的岁月是不是真实存在过呢?

17

《民法小全书》的“偷工减料”

作为立志成为法律人人手一册的工具书《民法小全书》,装帧却被吐槽“偷工减料”?一版好歹还有护封,二版书脊直接赤裸裸地与读者在书架上“坦诚相见”,这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种裸脊设计却是经过了反复论证,特意使用的。作为一本工具书,内容的准确,编排的实用,查找的便捷都是其必备的要素;同时作为一本实体书,方便携带和查阅也非常之重要。

《民法小全书》除了在开本上力求可以让读者“一手掌握”以外,裸脊设计也是一大用心之处。通过裸脊的形式,读者不管翻到哪一页,本书都可完全摊平,从而解放读者双手。作为一本600多页的厚工具书,摊开即平谈何容易,裸脊做到了。

一版上市后,这一功能得到了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都说太爱这种形式了。于是二版索性在读者建议的基础上,抛弃繁复的护封设计,让工具书回归它最本真的工具状态,让裸脊的形式坦然地与读者相见。虽然裸脊在图书加工工艺上更为复杂,代价更高且工期更长,但是只要读者说好用,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18

《中国哲学简史》的与众不同

那是1947年,冯友兰先生又来到了大洋彼岸,此时,距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三年。

此时已非彼时,中西哲学在他心中融会贯通,他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常常在他脑海里荡漾。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面对渴望走入中国文化大门的,却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这些美国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由知之甚少到登堂入室,该怎么讲?

讲座行将结束,一双双碧蓝的眼睛,发出来钦佩的目光。这时的冯先生有些释然,他在碧蓝的目光中,读出来了他们的感觉。

没错,大家的眼光都不错。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东西方请来两个大师,各自讲东方哲学与文化。另一位因此讲座的讲稿,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罗素先生。而冯友兰先生的讲稿,则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就是《中国哲学简史》。

三十年又是弹指一挥间,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一位冯友兰先生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学生,为一件重要的事住了进来,他就是涂又光先生。在冯先生的指导下,他把这本英文著作翻译为中文。于是 冯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译本出现了,并一直花落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哲学简史》。

在《重版出来》中,出版社社长曾说,“我们每年都会出版很多书,这是我们的骄傲。生存而言,或者书本不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不看书也可以活下去,但是,只需要一本书,就可以撼动人生,也可以拯救某个人,所以我想能送更多的书到读者手上,真是我对书本的报恩,是书造就了我。”这大概是出版社所有同仁的共同心声了。

今日活动

今天的书单你有被安利到吗?或者有哪本书你读过觉得编辑诚不我欺呢?快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感受吧!本期小北将挑选两位幸运读者,送出书单中的一本。(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购买书单中的图书)

-End-

编辑:山鬼 黄泓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愿每本好书都能重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