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古人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其中不乏陶渊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大作,《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诸葛亮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代前期之所以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代后期之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背景】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徴

【译文】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择一些正确的意见并加以听取采纳, 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献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泛施予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

【背景】本文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太宗上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3.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苏轼

【译文】古代所说的豪杰之人,一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还有一般人在感情上所无法忍受的度量。一般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一个勇敢的人。天下真正有很大勇气的人,遇到突发的事情能够毫不惊慌,对无故加在自己身上的侮辱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胸怀博大,志向也非常高远。

【背景】本文是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作者苏轼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篇策论文。文中重点分析了张良能够含蓄忍耐的原因,以及这种能够忍耐的品质在秦朝末年群雄相互争斗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范仲淹

【译文】(古代的仁者)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悦或忧伤,也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身居朝廷为官就替百姓们担忧,身居朝堂之外的民间就又担心君王。

【背景】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中描述了岳阳楼枕山带湖、烟波浩渺、湖山辉映的壮美景色,借此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译文】道路平坦而且距离又近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且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特和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又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 又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态,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背景】本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论述了只有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体力和外物的辅助作用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王勃

【译文】年老了更应当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还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背景】本文铺叙了滕王阁一带的地势和景色。描写了在此聚集宴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作者:韩愈)

【译文】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都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而已。

【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从“从师与不从师,为子女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三个方面的对比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及从师的重要性,提出“道”为师,“道”在即师在。

8.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贾谊论》(作者:苏轼)

【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真正困难的是自己把才能发挥施展出来。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背景】贾谊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由于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建议,可那有损于当时绛候和灌婴等功臣的利益,因为遭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排挤,政治道路十分坎坷。苏轼认为贾谊的悲剧是因为不自用其才,不能同皇帝、大臣搞好关系造成的,进而表达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成大事者要善于等待时机,不要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