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懂财经·金融地产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郑鹏超

编辑 | 武亚玲

大概每家险企都有一个中国版联合健康的梦。

这家成立于1974年的美国健康险企,用了40多年成为全球行业老大。2020年,其营收2571.41亿美元,1.76万亿人民币,以同期营收计算,约等于2个中国人寿,3.5个中国人保,8.4个新华保险。

估值也是险企梦寐以求的高,联合健康最新PB达5.71倍,远高于国内险企1倍PB的平均水平。

近两年,几乎每家险企都说要搞保险+医疗服务生态,但却没有一家真正做到,受到市场认可。与美国对比来看,国内险企的布局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国险企布局的保险+医疗服务,已经给企业带去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仍以联合健康为例,其销售健康险保单收入占比约63%,医疗服务、药店等服务性收入占比约37%,且服务性收入占比在持续走高。反观国内寿险健康险企业,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保单销售。

长远来看,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健康险还有着足够的提升空间。在中国版联合健康的梦想号召下,我们有必要清楚,美国健康险企究竟是在怎样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诞生,又是如何搭建起保险+医疗服务的商业闭环?这又能给中国险企带来什么启示?

/ 01 /

走到十字路口的寿险与健康险

得健康险得天下,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从数据来看,寿险一直是拉动国内险企增长的主力军,过去十年保费增长148.7%至23982亿元;而健康险占比小,但增速更快,过去十年保费增长1107.2%至8173亿元。

根据银保监会指引,2025年健康险保费规模预计会突破2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内健康险市场依旧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速。健康险超越寿险成为行业的顶梁柱,也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成熟市场,寿险和健康险迟早会“分道扬镳”。这不止体现在保费和规模层面,更重要的是运营模式甚至企业属性层面。

以美国上市的联合健康、哈门那两家健康险企为例,截至美东时间6月9日,联合健康和哈门那的市值分别为3789亿美元、542亿美元,市净率分别为5.71倍、3.83倍;反观美国寿险巨头大都会人寿和保德信金融,市值分别为559亿美元、413亿美元,市净率分别只有0.87倍和0.71倍。

可以看出,华尔街对健康险企是高看一眼的,估值远远高于寿险企业。而国内的人身险企(包含寿险健康险),市净率普遍在1倍上下,并没有因为健康险保费高速增长,获得较高估值。

那么,美国健康险企凭什么获得高估值呢?答案是,健康险和寿险分家后,健康险拥有更好的商业模式且利润保持了高增长。

具体来看,美国寿险企业业绩增速明显落后于健康险。2016年至2020年,联合健康收入同比增长39.1%,净利润同比增长123.1%;同期,大都会人寿收入同比增长仅11.7%、净利润滞涨。

另外,联合健康63%的收入来自销售健康险保单,医疗服务、药店等服务性收入占比总收入约37%,且服务性收入占比在持续走高;反观大都会人寿的收入来源全部来自销售寿险保单。

从收入构成来看,以联合健康为代表的美国健康险企早已不是一家纯粹的金融企业,保费+健康服务的运营模式也与寿险企业大不同,并呈现出更高的成长性。由此,健康险企获得了远高于寿险企业的估值。

回到国内来看,寿险和健康险的发展是否也会效仿美国,走到分叉路口,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险企们都有一个“联合健康”的梦想。

在梦想的感召下,它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构建起健康险+医疗服务的商业闭环,进而才能更新自己的运营模式,赚到保费+健康服务的钱。

/ 02 /

管理式医疗保险,

健康险崛起的核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读懂君先简单谈一下美国健康险企业的运营逻辑。参考下图,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健康险公司作为桥梁,收取下游客户的保费及医疗服务费,再通过上游的医疗服务供应商,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一方面有了上游医疗服务供应商的支持,险企可以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可以增加健康服务相关的收入;另一方面,保单持有人能以低于市场价享受医疗服务,使其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打通保险+医疗服务后形成协同效应。

美国是世界上商业健康保险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自1840年开始探索,直至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健康维护组织法》,将过去只有医疗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改为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与医生达成协议,为投保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管理式医疗兴起,商业健康保险才正式步入飞速发展期。

所谓管理式医疗,即将医疗服务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保障保险资金结合。

法案发布后,健康管理服务(HMO)逐渐融入健康险,成为早期管控型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为管控型医疗保险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这也对险企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除了对费用理赔管理外,险企还要对医疗服务的内容、形式、时间、医生及服务场所等进行专业化的运营。这十分考量医疗资源、系统建设等专业能力,需要长期对医疗行业的积累和沉淀。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联合健康为代表的美国健康险企诞生,走上了打通保险+医疗服务之路。回顾联合健康的崛起历程,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通过并购获取医疗、健康管理的能力与资源。

过去20年,联合健康发起的大型并购就超过五次,旗下除拥有健康险公司外,还有三家健康管理产业链公司,分别为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及药品福利管理公司。

其中,健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就是联合健康2010年收购产生的杰作。其核心能力聚焦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领域,可以帮助改善医疗品质、提高医疗系统效率,同时为医疗服务提供方(包括医师和医院)、政府和生命科学公司提供服务支持。

联合健康通过健康险公司、健康服务公司、健康信息技术公司,可以深度绑定下游客户与上游医疗服务机构,使整个生态形成闭环。

当然了,除联合健康外,美国健康险企几乎家家都是健康险+医疗生态服务的模式,只不过打法上各有不同。

也正是在医疗服务端的不断布局,逐渐使美国健康险企由过往的纯保单销售,过渡到保险+医疗服务的运营模式,彻底与寿险“分道扬镳”。

/ 03 /

来自美国健康险企的启示

时至今日,从政策制度、市场变革各方面出发,国内似乎已经到了诞生“联合健康”的前夜。

政策端,在顶层设想中,健康险是要与社会医保密切结合的;“2025年,商业健康险的市场规模要达到2万亿元”,银保监会的指引也为健康险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蓝图。

市场端,201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人身险保费收入6.4%,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人身险提升至24.5%,增长迅速。

如果参照美国险企的数据,健康险估值普遍数倍高于寿险,而国内险企的健康险占比提升明显,估值理应也有所提升。但事实是,健康险收入占比提升的国内险企,估值较十年前普遍不升反降。比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上市险企,估值都处于十年来的低位。

为什么国内健康险得不到投资者认可呢?原因在于,目前看,国内健康险的经营模式仍与寿险无异。简单来说,美国健康险企发展初期的费用报销型运营模式为,险企先向客户收取保费,若出保再找保险公司理赔;而当下的国内健康险运营模式和美国健康险运营模式,完全是两码事。

可能你会说,国内险企现在正在大力打造保险+医疗生态的模式。这是好事,因为这不仅会改变国内险企的经营模式,更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医疗服务成本。不过,短期也很难出现中国版的联合健康。

一方面,美国健康险企发力险企+医疗生态的模式兴于1973年,之后经过近50年发展,才有了当下的成果。而国内险企就算有美国的灯塔指路,想要真正打通保险+医疗生态的运营模式,所需时间也不会短。

仍以联合健康为例,其旗下健康多元化服务平台用了近40年时间,做到自有和合作的医院超万家,药品福利管理公司对接67000多家零售药房。可以看出,险企构建上游健康服务公司的网络,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需要持续深耕。

另一方面,国内现在还是医保主导,虽说现在政策在推动商业保险的普及,但也很难达到美国的深度。

根据卫健委数据显示,国内医保覆盖率达96.8%,商业保险还只是医保的补充,而美国政府主导的医保,只覆盖小孩的老人,超过60%人口的医疗保险,主要靠商业保险来填充。好的一点是,长远来看,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健康险还有着足够的提升空间。国内的保险+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也有改变险企经营模式的发展潜力。

只不过,在成为中国版联合健康的路上,险企们还有不少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