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是黄昏下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是山间林中高低起伏的蜿蜒山道?是田间枝头嬉闹的麻雀?还是田间的蛙声一片?

亦或者是纯粹质朴、空旷荒凉,还有近乎于狂野的天然?

乡下总是给人各种各样好的或不好的印象,都市人常常标榜厌倦了钢筋水泥、整日繁忙,向往田园生活;而乡下人却往往想着逃离开这片车马不通、生活不便的“僻壤”。

然而却有那么一个“乡下人”,常常因自己的这一层身份而感动,也一直不遗余力地描摹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桥,他就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来自“边城”的沈从文。

由著名学者、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孙德鹏所著的这本《乡下人》,正是以“乡下人”的角度,另辟蹊径来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他的生平作品中提炼出“乡下人”的元素和线索,并且从中重建起近代中国的记忆。

在这里,不仅仅是对他的譬如《边城》这样著名作品的解读,也并非是围绕着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爱情来大讲故事,而是真真正正透过沈从文的生平作品、纵观他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一览那“乡下人”的世界。

在《乡下人》里,作者一开篇就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木竹环伺的乡里村寨,山歌喂养的灵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轮回的水车,便是沈从文的乡下人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乡下人”为题,一是因为沈从文常常提到为自己乡下人的身份而感动,在沈从文看来,“乡下人经历的,就是中国经历的;乡下人失去的,也就是中国失去的”;二是沈从文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的经验,他对自己的故乡湘西永远饱含着深情,正如作者孙德鹏在《乡下人》一书中所写:“沈从文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湘西的名字,不知疲倦,兴味盎然,像低声如泣如诉”,那让他无法割舍和忘怀的乡下,正是孕育他那些知名作品的摇篮,在湘西淳朴憨直的民风和山清水秀的美景里,有三三在溪边的身影,有伍娘正在烧饭的炊烟袅袅的灶台,有翠翠轻轻摇动的船桨……

所以这乡下人”非但不带轻视,反而更像是一种钦羡。

对于《乡下人》中达尔文“进化论”的部分,我着实看得有些云里雾里,再往后看,才渐渐知晓了作者的用意,他是在以一种巧思,搭建着沈从文与近代中国和进化主义之间的联系。

世间太精绝的物事,皆令人生疑。在风云突变的时代,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着探索和改变,进步与落后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这也让沈从文感到深深的忧虑,他身处一个“进化”、探索的时代,身负“我想读好书救救国家”的梦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沈从文,也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但他也为此感到焦虑,因为以他独特的乡下人的视角来看,进化意味着一种横暴,所以才有了他在《从文自传》中对于湘西之改变的这样一段描写:“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大概他是为数不多的避开时髦理论,真正把乡下人的生活植入历史记忆的“乡下人”作家了。

沈从文的文字,是那样鲜活且孤寂,正像他从湘西感受到的灵动,还有从成长中感受到的寂寞。

或许正源自于湘西人“拜水”的习俗,水的意象也对沈从文的性格和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水一般,寂寞又自由。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就曾这样表述过自己对“水”这一意象的看法:“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水上的隔绝为沈从文提供了了“隐秘的空间和沉思的时间”,他书写着水边船上的故事,并沉浸其中,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沈从文笔下‘无呆相’,这一切都与水有关,“沈从文的笔为某种灵力所扶持,有天然的光泽”。

水也让沈从文内心富足、祥和、灵动,也让他的文字如水般“来去自如”,沉默着,流动着,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言:“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沈从文一路从湘西的水边船上辗转到青岛的辽阔大海,他面前的水域渐渐宽广,正如他的际遇和眼界也在随之改变,他曾说,他写字的笔能够更加自由运用了,人格得到放大,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位走出大山的“乡下人”作家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心,虽落寞,却可以以平常之心审视一切。

正像《乡下人》中,作者以《庄子》里的一种观点来形容沈从文的内心之富足——虚舟触弦,飘风堕瓦,一切出于无心,都不应当生气,故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