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小人物·大职场】的第91 期人物:一个双非本科考上北大研究生的95后,在北大研究生期间靠实习月入7000+

年龄:24岁 职业:在读研究生

坐标:山东人,现居北京 月入:7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一本双非大学,却立志考北大研究生,却没有一个人支持

2015年,我作为一名“山东考生”,通过高考来到了浙江省读大学。我从小很调皮贪玩,也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别人一提“山东考生”就能想到的学霸,高考的竞争又是真的非常非常激烈,所以我仅仅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一本双非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就好在大学的地方好,是我小时候一直向往的城市——浙江省杭州市。大学一年级我和所有身边的同学一样,有课的时候去听课,有作业的时候去图书馆写作业,放假了就去杭州的各个景点,几乎要把整个杭州的美景逛遍了。

我学的专业是地理信息科学,除了普通的作业,大二开始,还有了一些室外作业的勘测小测验。一次室外小组勘测中,在我们小组在就选定的地方,来了另一组小组同学。经过交流,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同济大学测绘专业的学生,前来和杭州市高校的地理相关专业学生交流学习。他们的操作比我标准、比我熟练,整个勘测流程也比我严谨、比我流畅。经过这一次接触,我感到了深深的惭愧之情。看着我的这些新朋友这样努力,我真是不好意思得过且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之后,我找到了学院的一位老教授,希望能跟着他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老教授很开心,非常欢迎我去他的实验室。从此之后,我开始在课余时间里时不时去教授的实验室帮帮忙,打打杂。

只能打打杂是因为太复杂的东西,凭我的能力确实无从下手。虽然只是打杂,但经过耳濡目染,实验室助理的学生工作还是对我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教授会给我每个月600或700元的补助,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充饭卡能在食堂吃半个月。大二快结束的时候,助理的工作也要结束了,教授问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打算,我懵了,我从来也没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想到这个问题来得比我想象中快。

结合自己的情况,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开始对未来主动出击。询问了辅导员老师最近几年学长学姐的就业和升学情况,查了一些资料,我决定考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研,是一个稳妥的选项。

但我想,我一定要考个足够好的学校。这次,不同于高考了,我不能再得过且过了,也不能再凑凑合合了,一定要考985名校。我搜集了各个学校、各大专业,将目标专业锁定在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将目标院校锁定在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

首先是同济大学,理智分析它并不合适我,我只是因为曾经那一次勘测,给同济大学带上了滤镜。其次是清华大学,查了报录比,直接放弃,报考清华计算机相关专业,对我而言等于直接落榜。

接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刚上岸的学姐推荐我去咨询距离我们大学不远的一个考研机构,机构了解了我的信息后对我说:“如果想上北航只能用我们这里的一对一全科辅导才有希望,如果不上这个课,你考上研究生的概率呀,几乎等于零。”一看价格,要18万,我哪有这么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上回到宿舍,想到机构的人对我的评价,我狠了狠心,咬咬牙,我偏要试试凭我自己,能不能考上研。最终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因为这个学院的招生名额多,考试内容是我比较拿手的,不考统考的408科目,而是考自命题。

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就制定了学习计划,开始备考。我没告诉别人我要考的是北大,只有零星的几个朋友知道,不过他们每次见我都一个劲儿劝我:换个稍微低一级的学校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三备考,2年的努力终于考上北大的研究生:这个世界从不辜负努力的人

大三开始,在日复一日的备考生活中,“枯燥”成为了关键词,我再也没逛过一次街,再也没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再也没找漂亮女生吃吃饭聊聊天。除了上课,都呆在图书馆,为了前途、为了未来、为了尊严、为了面子,不管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都应该全力以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备考最难的事情是自学,因为选择了不报辅导机构,我必须自己从头开始。我尝试了知乎、微博里的很多学霸分享的上岸级学习方法。我在他们每个人推荐的不同的学习方法中,都找到了一两条自己适用的,当然他们所说的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中也有很多并不合适我的,最终,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复习节奏。

那段摸索的日子纵然非常焦虑,但是一旦学习节奏步入正轨,就迎来了效率的突飞猛进。大四上半学期,我还收到了8000元的国家级奖学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我和三个室友一起天天去图书馆,到饭点了会互相带饭。他们劝着劝着我就不劝了,开始支持我考北大。我捶他们一拳,以表示给我带饭的感谢。11月考研报名结束后,我一度非常紧张,即使已经做足了功课,但学无止境,我还是有很多很多知识没有掌握,“考不上怎么办?”这个问题不断在脑海中盘旋。晚上和室友一起跑步,打一把游戏以后,继续一起挑灯学习,让焦虑感不那么强烈。

毕业之际,我拿到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其他三个室友,有一个国考上岸、有一个入职上海某国企、还有一个被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所有考生一样,我们都以为,考研这么难都熬过来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好过一些。研究生入学后才知道,难的日子,刚刚开始。北大校园,学霸云集,尤其是我们专业,同学们都是科班出身,刚入校就会写各种各样的代码,会前端、后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等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跨考软件工程专业的我,面对负责的课程内容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入手。我继续开始了摸索,尝试操作、请教大神同学,在巨大的压力下,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换来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大在读研究生期间,实验室实习,月入7000+,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的

研一上半学期在我的摸索中结束了,研一下半学期还没开始,寒假里2020年的疫情爆发了,整个研一下半学期我们的培养方案改成了网络上课,网络提交作业。在家自己学习,提高得很慢。

我询问导师,这种情况,我应该做点什么,导师推荐我远程入职了信息工程研究所下属的一个实验室。虽说是入职,但是那的几个月是我最好的学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室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带着我做物联网安全方面的研究,我开始从背景知识学起,每天在家起床就打开电脑看文献,做笔记,每天晚上睡前要把代码输入完成,让电脑自己跑代码,我再休息。第二天早上坚持查看前一天的代码跑得对不对,不对的话需要怎么修改,对的话做个记录,算是前一天没白研究。

研二,疫情缓和了,我重返校园,也正式在线下入职了科研所的实习岗位。

实验室除了实习岗位还有正式岗位,实习岗位都是导师的学生,正式岗位会通过社会招聘公开选拔,整个实验室有100多人,90人左右是正式员工。

因为研一我选的课比较多,修完了所有学分,所以也可以完全放心地、不用考虑上课的事情去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导师的建议下,我从学生宿舍搬了出来,在科研所附近和师兄一起租房子,四个人租了一个两层loft户型的房间,有了自己的独立小卧室。整个研二,过着996的生活,早上九点准时到研究所打卡上班,晚上九点左右从实验室出来很快就能回到休息的地方,一周需要上六天班,在导师、师兄师姐、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有了一些进步,摸索中找到了一些方向,但始终还是在追赶中。师兄是在读博士,即将毕业,能力非常强,我以他为榜样,他告诉我别着急,慢慢来。

自从来了科研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不仅住的地方改善了,所里每个月还会发税前5400元的科研补助,1200元的租房补助,同时北大还按照国家标准给研究生每年6000元即每个月500元的生活补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算下来,作为一个学生,每个月就有了7000多的收入。这体现的是国家对学生的帮助,很多人怕读研期间年龄大了,但是还需要找家里要生活费抹不开面子,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已经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实习、兼职,社会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让我们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我非常感激。当然也非常谢谢一直以来迎难而上,刻苦努力的自己。

现在,研二即将结束了。我报名通过了北京大学校团委组织的一个暑期实践项目“知行计划”。“知行计划”在全国各地有十几个基地,每个基地选拔十几位本硕博同学,去党政机关实习一个月。我报的是浙江省,刚好被分到了杭州市,本科就读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结束后,我将升入研三,考虑自己的毕业项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是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奋进,还是通过考公成为人民的公仆,我都不会忘记“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即使不是最优秀的,也要当最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