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末,一个法国医生在大清游历数年,详实记录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及经济方式,抱着新鲜探险的态度注视着这个陌生的国度。他治好了广东巡抚林琛女儿的白内障,结交了这位高级官员,继而改名“平西”跟随林琛游历中国——厦门的寺庙、福建的红茶、浙江的普陀山、宁波的丝绸、上海的被绑架与谋反、南京的审判及乡试、景德镇的瓷器……

但实际上,他的游记是虚拟的,连他本人都是虚构的。写下这段故事的是法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兼记者埃米尔·多朗·福尔格,他终其一生都未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却通过各种来华传教士所撰写的有关中国的书籍、汉学家的著作,完成了这部作品。因为此书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理解极为深刻,因此被视为一本全面记录晚期大清帝国的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他写下的这个片段:

乘船时,他与姓姚的船长攀谈,问及对方是否了解欧洲。姚船长画出一幅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其中中国的疆域最大,四海中分散的岛屿就是世界其他地方。地图上的错误显而易见,比如非洲大陆紧挨着西伯利亚,朝鲜则毗邻一个无名国家,疑似加拿大或是整个北美洲。

当时的大清仍然闭塞,即使是四处游历、见识相对广博的船长,对世界的认知也非常有限,更不要说一般民众。

福尔格写道:

“中国人对外界了解得非常少,分不清外国人的种族,把所有外国人都看作红毛人。他们憎恨红毛人,对外国人抱着一种轻蔑的态度,从话语中就能感受到这种态度。政府也在煽动民众的排外情绪,每年都颁布许多法令,禁止民众与外商做生意,因为外商都是‘邪恶之人,且道德败坏,不可救药’。”

最有趣的是,中国船长向福尔格询问欧洲的事情,福尔格有意激起他们远涉大西洋的欲望,就像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那样。可是,当船长们听说有可能几天甚至几个月见不到陆地时,大为惊恐,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船长们最关心的是钱的问题。他们认为英国人乃至欧洲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能够用锡和铅来造币。福尔格告诉他们欧洲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使得船长们十分失望。但船长们仍然坚持认为:

“英吉利人在广州造了许多豪华的房子,在海上有那么多大船,没听说他们有什么发财的门道呀,他们肯定有点石成金的方法,能把普通金属转化为金银”。

这段故事并非编造,而是基于真实记录的改编。在各种晚清记录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桥段,它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普遍认知。

福尔格生于1813年,去世于1883年。他频繁往返于英法两国,为英国几家杂志社撰写专题评论,后来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还与威奇·柯林斯结为好友,与司汤达也是挚友。

近期,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之《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将福尔格的“虚拟游记”以中文版形式呈现。书中配了215幅插画,出自法国版画家奥古斯特·博尔热之手。1836年,博尔热开始环球旅行,于1839年来到广州,并逗留了10个月。1845年,他为本书绘制插图。

书名:《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

作者:[法]埃米尔· 多朗-福尔格 著 / [法]奥古斯特·博尔热 绘

译者:袁俊生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定价:58元

在西方世界,这本书曾引发巨大反响。法国《两个世界》月刊就推荐了这本正在创作中的书籍:

“在有些文学作品里,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甚至颇有喧宾夺主之势,却让文字描述显得更加生动,《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和插画家勠力同心,把一个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画家博尔热的插图真实、细腻,他的画作又给多朗-福尔格的文字带来无限的遐想。这样的作品一定会深受读者喜爱,配有插图的作品读来轻松,还让读者对遥远的陌生国度产生真实的视觉印象。”

即使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本游记仍然妙趣横生,宛若一本历史小说。福尔格将各种史料融入故事之中,情节张弛有度,细节扎实,如果不明说,谁又会想到他从未来过中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