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孩提时候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不外乎四种选择:一是自己创业、二是进体制内拿着一份好的薪水安稳工作生活,三是找一家民营企业或公司打工,四是有一技之长选择自由职业。

在这四种选择中,不用思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先选择安稳的、薪水还不错的工作岗位,如果你有一个好文凭,又很会考试,那么这样的社会工作岗位很容易得到,而不会选择其它。

由此可见,从人性上来说,面对社会,选择自适应的一个状态是人人都会自然不自然地作出的一种选择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选择一份舒适的生活工作状态,算不算一种自我“躺平”的潜意识表现?这不好说,但是作为选择一种适应社会的一个自我状态,其实是在人的潜意识中就有的。“躺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己对社会自适应的一个调整呢?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马云创业时,已躺平了39年。39岁开始创业,那39岁前马云在干嘛去了?显然是处于一个自适应社会的状态。要么找工作,可是面试30次没人要;要么创业,可是做中国黄页失败。最后,才创立阿里成功!

反过来,如果马云有一份高薪安稳的工作,也许也就被“躺平”而永远没有阿里巴巴。正是在万般无奈的境况下创业成功,所以才有了励志的故事!大凡励志的故事,都是伴着主人翁走投无路下的一种绝处逢生!

当然,这样的励志的故事还有很多!

年青人低物欲,不追求买房,不追求买车,生活追求低标准,不应该贴“躺平”的标签。

如果是一个有钱人,出门无豪车,住房不奢华,生活只吃两个菜,会有一大群人追捧为人家是“简约”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生活。既然如此,那么这种生活状态安到年青人身上怎么就一定要被贴上“躺平”的标签,显然不合理。

在经历2020年初的大疫之后,很多人都随这场人类史无前例的疫情而发生思想上的改变。在疫情发生之前,整天忙忙碌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以身体的健康,无尽的操劳换取社会各种物质来满足自己需求。

在被禁足的时间里,生活节奏突然慢了下来,一开始可能不习惯。时间一长,抖音、快手、微视无处不充斥着居家的快乐和幽默。很多人发现,原来这才是自己要的真实快乐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家的感觉真心踏实,突然明白,生活原本就很简单,在疫情居家期间感觉自己原本生活中总感觉必不可少的很多身外之物,一瞬间仿佛不是那么必不可少,生活好像不需要太多也可以变得很快乐。有了对物质歇斯里底的贪婪,生活的烦恼才变得多了起来。

疫情后,工厂工人跑不见了,和疫情前相比仿佛一夜骤变。连工厂里的HR都愣住了:人,怎么一夜之间都跑不见了呢?百思不得其解!

放弃背贷买房、买车,放弃996的高薪工作,不愿为工作加班,不愿为物质而拼命操劳的年青人,越来越多。

这样的变化,让一些大栳和“专家”们也一下子还没反应得过来,也有很多资本企业也还没有适应得过来,毕竟年青人要变化起来会比什么都快!

随之,“躺平”一词应运而生,对物质不再拼命用工作去换取和追求。成了广为“诟弊”的一件事,被老一辈“批评”和“教育”。

年青人说,我只想换个生活方式,不追房,不追车,不愿为物质而拼命操劳,不愿为物质被996和工作加班,这怎么就变成了被“躺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