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T时报 实习记者董静怡 记者 孙鹏飞

每个人都会老去。尽管很多人不愿以被贴上“老年人”的标签,但记忆力、体力衰减,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现实。

媒体关注着独居老人、失偶老人发生意外却无人问津,甚至老人孤独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困境。在人生旅程的尾声,他们难以“优雅老去”。

这或将成为一群人的困惑。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2022年左右,中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

而日前披露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人口比重18.70%。

未来养老模式会以怎样的模式出现?有哪些黑科技可以运用于养老行业?

从参与6月9日开幕的2021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起,《IT时报》记者一路追寻答案。

一线城市小型社区养老公寓或成热点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至2019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18.12万,占户籍总人口比重为35%,65岁及以上人口为361.66万,占比为25%。

上海养老行业的变化,或许可以成为全国养老模式的参考样本。

黎阿姨养老咨询创始人孙黎曾于2017年试探养老行业风口,设立十几张床位微型社区养老公寓。在他看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是北漂、沪漂、广漂一族的聚集地,也可能是外来务工者父母看病养老的聚集地。他告诉记者:“十年之内,一线城市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养老院。”

投资微型社区养老公寓,在他看来,除了能让“念旧”的老人住得离家更近外,更在于快速回本。成立两年回本,是他的经历。

事实上,此前资本曾进入大型养老公寓,床位500张起步。只是,空置率问题导致商业模式上回本较慢。“一般回本周期要13年到15年。”

不过,微型社区养老公寓因为床位少,点位多,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也因此,孙黎的项目未能受到资本青睐。

未来上海的养老模式还可能会如何创新?孙黎给出了“老年人长租公寓”的概念。去年5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发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及增加多层次养老照护服务,大力发展辅具用品产业,积极发展老年宜居产业,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等。

孙黎认为,这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以社区为基准,老人将会和年轻人一样租住公寓。唯一的不同可能会有适老化的应用和设计。

“我相信在上海未来4到5年内就能实现。”他预计。

机器人、大数据等黑科技进入养老行业

变化的不只有养老模式。

在博览会安康通展台一角,一台名为“小豹机器人”正在人群中自由穿梭。据记者了解,这台机器人可提供迎宾接待、智能讲解和智能导览等一站式服务。在养老服务过程中,小豹机器人能够系统性的提供各类老年人安全防护、远程监管、娱乐陪伴、智能服务等场景解决方案。

这是如今“黑科技”进入养老行业的一个缩影。更多安全防护类、照护服务类、健康服务类、情感关爱类、康复护理类、健康管理类等养老服务技术在博览会上出现。

比如智能手表、手环及定位器,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它们除了实时检测老人健康状态,还能预警老人走失情况。

而具有红外传感、门磁传感、紧急对讲、按键SOS等功能的居家看护设备适配独居空巢老人,即使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健康及安全情况仍能被掌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当更多黑科技系统及产品进入养老行业,老人优雅老去的梦想或许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