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仁的电影随便看,不会踩雷的”。

2003年,27岁的温子仁拍出一部《电锯惊魂1》,以不到7000万美元的成本,高达8.7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IMDb 7.6、豆瓣8.7分,一跃成为恐怖片史上必须留名的黑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籍华裔导演温子仁,以善于将美式血腥暴力与东方灵异风格糅合著称

从2003年到2017年连续8部《电锯惊魂》,几乎重新定义了好莱坞血浆片。

然而,到了今年5月于美国本土上映的第9部《旋涡》,在国内豆瓣评分已经跌到5.3分,在美国本土也惨遭口碑滑铁卢。

《电锯惊魂9:漩涡》豆瓣评分5.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这一次,不论是剧情张力、人物设定还是血腥暴力场面的感染力,都大不如前了。

肉眼可见地,最初的“电锯门”正在变得陌生,变得失去魅力。

新观众不会为一部别无二致的血浆片过多停留,而老影迷,则因在新作里看不见最初的“电锯”精神而失落。

《电锯惊魂》的生命哲学

初涉恐怖片是在初中二年级,13岁,刚学英语没几年的我牢牢记住了一句沙哑的重低音台词:“live or die, your choice.”

这并不是一句严格符合英文语法的陈述句,“生或死”后面的逗号,扮演了一次喘息和审省的角色,紧接着像是如上帝般宣告:你的命运,其实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这便是《电锯惊魂》系列的核心逻辑——生死一线间,人人都可选择,但生存是要付出代价的。

更进一步阐释:不尊重生命的人,不配拥有它。

玩弄他人生命的杀人犯,践踏自己生命的吸毒者,这些“不尊重生命的人”都成为“竖锯”(SAW)手下的猎物,进入一个个惨绝人寰的机关,一次次“live or die”的游戏。

在血浆四溅的视觉刺激同时,抵达人性深处最黑暗的深渊。

而这,筑成了《电锯惊魂》系列1到9部的主要结构框架,也让它与其他灵异或纯粹血腥场景的恐怖片相分离,十几年来在影界始终享有一席之地。

但不可否认——惊悚恐怖片,尤其是带有血元素的类型片,其目标受众从来不是所有人。

作为我国未曾引进院线的限制B级影片,《电锯惊魂》的观众从来都不是无法接受血腥暴力的那部分人。当然,这部分人也不会点进这篇影评。

能接受《电锯》的观众不会被鲜血淋漓劝退,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在早期被“竖锯”的生命哲学吸引而来的人。

而这部分人对《电锯》系列的心理定位和期待,也早就不只是一部恐怖片。

相较于《咒怨》《招魂》《死寂》等带有明显灵异、宗教式西方元素的著名恐怖片,《电锯惊魂》的核心逻辑,是人为操控的“以恶制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依赖超自然,而是通过一个个拷问人性的死亡游戏,来合理化血腥、生死抉择与精神折磨。

那些有罪而游走在法律制裁之外的人、因钱权只手遮天的人、践踏自己生命的人。——一个老人要他们赎罪,而方式只有一种:祭出鲜血,甚至是生命。

那些被选中“赎罪”的人,便是《电锯惊魂》第一层次的主角。

一卷录音带,一台电视机,一个小丑木偶露面,伴随着一句低沉的“let’s play a game”,游戏开始。

录音带里的老人声音,首先简短介绍了在座各位曾经作下的恶,然后介绍游戏规则。只有在限定时间内手刃自己或同伴,在死境中存活,才能通往下一关。

在你死我活中,人性深处的黑暗和真实被一点点剖开,《电锯惊魂》系列也凭此,慢慢完成了对生命哲学的叩问。

因此,要说《电锯惊魂》“不过是血浆片”,我第一个不同意。

然而,截至日前9部《电锯》,除了第1部由温子仁亲自导演、第3部是温子仁和雷·沃纳尔一起完成的剧本外,其它7部,温子仁都退身为制片。

温子仁的“边缘化”,未必是剧情趋弱的主要原因,但观众和创作者都需要知道的是:当一个游戏的规则已经被昭示,后续的再多续集、关卡,都必须要有更持续、深厚的吸引力才行。

一根线一旦中途断掉,后面就很难再完美续接。

鲜血爽片

这些年,不少流行爽剧的逻辑都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

擅长拍摄社会题材作品的韩国,从十年前的《熔炉》到现在的《模范出租车》,从“不被世界改变”,到一己之力对抗隐秘角落里野蛮生长的恶势力,拍出了“正义有很多种”,既爽又复杂的社会纹理,正逐渐被全球观众接纳且喜爱。

但仔细回想,12年前的《电锯惊魂》,才算是走在系统性“以恶制恶”前头的先锋。

它省去了恶人如何作恶、无辜者如何受害,它不关心世界的公义被破坏的过程,而是直接将重点对准“惩罚”的过程。

《电锯》系列的第二层主角,也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即“电锯”游戏的发明者,是一位70岁的普通老人约翰·克莱默。

约翰被医生误诊后患上无可救的癌症,又因高龄被保险公司拒绝支付治疗费。万念俱灰的他多次尝试自杀,但一次意外车祸中,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从此以后,约翰愈加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他看到身边无数人有着健康的身体,却做着诸种悖德甚至丧尽天良的事。

放眼观察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无不充斥着暴力、贪婪、自私与冷漠,无数人玩弄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却囿于法律漏洞、阶层固化等社会顽疾,永远有人逍遥法外,得不到应得的惩罚。

因此,约翰决定“把剩余的时间花在研究人类本性上面”,去做生与死的审判官

被他选中的人包含杀人犯、吸毒贩毒者、背信弃义的小人、利欲熏心罔顾他人生命的社会精英……约翰要他们赎罪。

9部电影,割肉、断肢、挖眼、剖腹、注毒……你所能想象到最非人的折磨,在《电锯惊魂》系列里几乎都出现过了。

在死亡面前,人性的极端状态会被激发到极致。攻讦、利用、屠杀、谎言、丑恶……“竖锯”要的“赎罪”,不是仅仅一具尸体这么简单。

当然,能挺过关卡也绝非常人,一个游戏最初通常最有7-8名参与者,其中大多数送了命。

最后活下来的,往往只有一位,或者是0。

曾身为建筑师的约翰亲自设计图纸、打磨道具,再戴着头套将罪人绑架后带到自己的秘密基地里,一个个嗜血机关灌满了罪与罚,也完成了一次次对人性的考验和解剖。

最深的恐怖,从不是尖叫和死亡、厉鬼,而是人心。

逐渐地,约翰的存在被居民和警方知道,在民间,他有了一个代名:Jigsaw Killer,简称“saw竖锯”,翻译成中文就是“拼图杀手”。

没错,与经典恐怖片《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的花名异曲同工,这似乎也昭示着这一系列变态杀人案的“连续性”和“系列性”。

在西方宗教的语境里,人生来带着原罪,不赎罪反而行罪,那么便罪不可赦。因此,“罪与罚”成为西方惊悚片、恐怖片里经久不衰的题材。

从这个意义上,《电锯惊魂》系列同样是畅快淋漓的罪与罚,当电影揭晓那些站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所犯下的罪行时,这部片就摇身一变成替天行道的“爽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温子仁的厉害之处。

不喜欢日式灵异那般的虚晃一枪,也不稀罕去勾勒罪人的心理活动,观众是站在上帝视角来观看惩恶,同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快意恩仇的爽。

当每一部片末大BOSS“竖锯”老头苍老而低沉的声音从录音机里渗出,伴随着“hello zepp”音乐响起,假尸体缓缓爬起来,那种绝望、被愚弄的挫败及期待感,仍然是如今不少惊悚恐怖片无法比拟的。

只要世间仍有未被惩处的罪孽,游戏制定者便不会真正死亡,游戏不会结束,永远还有下一句——

“lets play a game——live or die,make your choice”

(让我们玩个游戏吧——生或死,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电锯门”未完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电锯》系列最巧妙的一个设定:以恶制恶,却从不亲手杀人,将屠刀对准恶人的本质上是他们自己。

然而,如果仅仅是一部“惩恶治罪”的爽片,无论制作多么精良,《电锯惊魂》距离“名垂影史”也依然还有一段距离。

温子仁并不想纯粹地呈现一个恶魔,“竖锯”和近乎天生的杀人魔汉尼拔不一样,他有着更为深刻、坎坷的人生经历。

从第二部开始,一些伏笔逐渐被挖出,对于“竖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阐释逐渐丰富起来。

一个关键人物的出场——“竖锯”的前妻吉尔。年轻漂亮的吉尔曾为约翰带来生命的动力,约翰支持吉尔创办戒毒者中心,宗旨是“珍惜生命”,这也成为贯彻约翰余生的准则。

在约翰被查出绝症之前,吉尔曾有过一次短暂怀孕,却被毒瘾发作的混混误伤流了产。

吉尔

丧子、绝症的多重打击,让约翰彻底陷入绝望,从此开始走上审判生死的不归路。

他先是惩罚了让妻子流产的小混混、给自己误诊的医生,最后,绑架了给自己确诊癌症的戈登医生。

但,一开始就说了,约翰不是真正的嗜血狂魔,他一部分认命,一部分恨命。

游戏的第一个参与者戈登医生,靠着超强的意志,锯断自己的一只腿后活了下来。

戈登医生,也在两部以后被约翰装上假肢,成为“竖锯”的接班人。

是的,接班人——这是《电锯》系列在中期埋下最精彩的设定。

“杀人狂”竖锯,一个明知死期将至的耄耋老人,开始培养这场死亡游戏的继承者。

他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爽”,而是一种信仰,他自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德审判角色。

这场“替天行道”的血腥故事,与人性纠缠、畸变,变得更有韧性了。

“竖锯”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是一般人。他得有着精神与肉体上超人的意志和韧性,高强度的狠劲、魄力和执行力,不能被血液与暴力吓退。

同时,他还对罪恶有着深刻认识,甚至是亲身体会。

综合这几条,老人决定在自己惩罚过的那群人里挑选弟子。

一个人从罪恶中走出来,如何保证今后的人生不再踏入深渊,这成为远远比生死抉择更严峻的人性考验。

可待挑选的人有三位:

在第一部就“锯腿”逃生的医生戈登,和后来杀死他人后存活的毒瘾者阿曼达。以及民间出现的另一个狠角色——竖锯的手法模仿犯,警探霍夫曼。

为了惩罚杀死自己妹妹凶手,霍夫曼模仿竖锯的“以恶制恶”,但并不守信用,即便罪人完成了机关要求,最终仍使他死亡。

约翰看重霍夫曼的心狠手辣和狠劲,但同时也心存疑虑:这样一个暴戾的屠夫,真的能继承自己教训世人“珍惜生命”的遗愿吗?

在经历过非人的肉体与情感折磨后,一个人是否能保持纯粹?

这是《电锯惊魂》向观众抛出的一个叩问和留白。

但约翰没有更多时间考察了,第三部结束后,“竖锯”迎来了真正的死亡。

在暴戾之路上越走越远的霍夫曼,逐渐背离了“让不珍惜生命的人懂得珍惜生命”这一真正的初衷,让电锯的名号变成报复私怨的工具。

好在,约翰的遗孀吉尔与戈登医生联合,联手制裁了霍夫曼,继续发扬“电锯门”的精神。

私以为,这是“电锯”留给后人更深刻的一层精神遗产,不仅是以恶制恶,不仅是罪有应得,而是保有内心绝对坚定的纯洁与信念。

值得强调的是,前几部的铺垫与描叙,让约翰这号人物变成一个立得起来的、有血有肉的人,他肯定不是神,但更不是纯粹的杀人魔头。

这种人物与影片内核,才是《电锯惊魂》始终让人悚然发寒之余肃然起敬的关键。

质疑

时隔12年,《电锯惊魂》系列仍然有他的市场和粉丝,但重口味的血浆和逐渐固定的套路,注定为其招致争议与质疑。

这两年来,豆瓣连跌下6分的第八、九部足以证实——国内外观众对这系列恐怖片的套路已经产生了一定审美疲劳,也越来越不愿意为血浆买单。

《电锯惊魂》第八、九部豆瓣评分逐渐走低

到了这次第九部《漩涡》,虽然还是熟悉的开场和节奏:一名因做伪证害无辜人锒铛入狱的警探,被固定在一架器械上,正要被迫为他的“巧舌如簧”付出代价。要想活命,就必须牺牲自己的舌头。

最后一幕也似乎昭示了荧幕内外的“竖锯”接班人还在,“电锯门”依然会吸收源源不断的新鲜黑血。

不过,观众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反馈:

我们不想再看鲜血四溅和无差别的枪弹炮了。请将那个会伤心、抑郁,也怀揣着隐忍和感激,同时心狠手辣的“竖锯”还给我们。

第九部在主题上意图去揭示美国整个警察体系内部的恶性和腐败,然而,美国警员或多或少成为一个符号化的角色,人物一旦处理不恰当,就容易显得脸谱化。

结合去年美国弗洛伊德事件,为全民伸张正义的主题足够安全、正确,也足够“与时俱进”,符合整个美国的政治正确,但这似乎有所偏离了竖锯的唯一核心原则:不珍惜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

新片的机关设计虽然也和往届一样残忍、赤裸,扯掉手指、玻璃喷射、热蜡滴脸……延续了“竖锯”风格的电影场面。但单人游戏替代了以前丰富的多人游戏,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生死拉锯,也降低了观影的紧张与神秘感。

在过去十多年内,《电锯惊魂》系列最吸引眼球的设定之一就是当一切血雨腥风结束后,剧中人恍然大悟:自己刚经历的是一场真正的罪恶考验,操控自己命运的双手,不是上帝,而是曾经的自己。

这才是“竖锯”露面最大的价值和看点,是恐怖片撞进心灵的时刻。

而最新这一部,显然已经遗忘了18年前的初衷。

作者 | 肖瑶

编辑 | 季洁

排版 | 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