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高考,还是留学,择校、选专业都是最核心的问题。李稻葵老师的“名校中心论”你同意吗?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选择倾向差别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高考结束不久,填报志愿的各种攻略又在升温。网上又翻出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多年前有关高考填报志愿的观点:宁肯“烂”专业,也得好学校。

这是不是解决了高考考生对选校、选专业的纠结呢?1981年本科进入清华的李稻葵,提出建议的侧重点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时至今日,清华、北大仍是中国名校的顶峰,高山仰止,在世界名校中也毫不逊色。置身于两座风格迥异的名校校园,便能体会到浓浓的大校风范。更不要说集国之精华的师资团队,以及由此营造出的学术氛围。

即使近年来常被诟病趋于商业化,清北还是中国学生趋之若鹜的所在,层出不穷的精英校友也是无比珍贵的社会宝藏。

从现实角度分析,名校毕业生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就业市场独树一帜,优势远超一般院校。中国高等教育的精英示范效应对人的塑造力量是巨大的。

李稻葵后来在哈佛大学读博,留学的名校效应也很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英国留学、工作期间,我观察到英国人对名校的热情要低于中国学生,他们更偏向于自己钟爱的专业。

而且,在英国就业市场,招聘者对求职者的专业技能、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契合度更为看重,而毕业院校则是次要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我们和外国人对名校的不同理解——社会发展阶段。

著名学者蒋勋在他的《生活十讲》中提到,“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

英国是典型的“发展过了的”社会,完成了法治化进程,社会沟通成本较低,发展渠道较为多元化。

英国人的思维模式特立独行,外部社会认同的干扰较低,对成功的理解也很个性化。因此,从功利的就业目的出发,英国留学的好处是英国就业市场“学术门第”观念弱于国内,如果留在英国工作,在名校背景方面的纠结要缓和很多。

不过,中国学生留在英国工作的几率并不高,而学成回国就业的比例在近5年间却创纪录地增加。

直接后果是,中国留学家庭将国内的名校诉求直接移植到英国留学,这才有了类似李稻葵逻辑的“即使上不感兴趣的专业,也要去英国名校”。

而且,这里的英国名校被人为定义成“QS世界排名前100”大学。

仍处于积极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对精英的选拔尤为苛刻,集清华、哈佛两大名校学位于一身的李稻葵肯定是公众眼中无与伦比的学习楷模。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马太效应”会愈发明显,无论是美国留学,还是英国留学,即越是名校越扎堆儿,中国学生和家长的择校压力也将随之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