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11月,一则关于“学者于丹被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的消息,刷爆网络,把“销声匿迹”已久的于丹,再次拉回大众的视野。

这位曾红极一时,有着“文化明星”,甚至“学术超女”等称号的国学大师。

不知何时,名声和人气早已今非昔比,是何缘故,使她从昔日大师变成了今日小丑?

说起于丹,不得不从社会掀起的国学浪潮谈起。

不知何时,社会掀起一股国学浪潮,一大批国学家涌入我们的眼球。

正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有那么一位女性国学大师,让人们一提到国学就立马想到她,这个人就是——于丹。

于丹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她出生于书香世家,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后天的努力使于丹的成名绝非偶然。

她成名于央视的《百家讲坛》,凭借着新颖讲授风格,把原本满是“之乎者也”的古代经典《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以一种现代“鸡汤式”的方法呈现到大众面前。

这恰好迎合了大众的喜好,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国学大师”,听她讲学,如沐春风,自然受众也越来越广。

就这样,于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师。

她在舞台上一举成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问鼎了“作家富豪榜”。荣获了各种荣誉,响当当的名气就这样打了出去,各种节目也争先恐后邀请她参加节目,甚至是“重金难求”。

没有人否认她的能力和才华,以她的学识水准能被邀请登台也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无意间掀起的一股“于丹热”,持续了长达近十年,并且一度被称作“百家讲坛的一姐”。

众人仰慕之下,这位才女彻底登上神坛。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在名利都来得太快太容易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

名利双收的于丹,后来一系列的做法却和初衷背道而驰了,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深究其跌下神坛的原因,还是那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学问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知行不合一,成了一些人心里那种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或许是受虚荣心和金钱的诱惑,成名后的于丹本末倒置,一心扎进“孔方兄”里,在名利场上流连忘返,她不断出现在各种参差不齐的节目里,全然忘了自己的初心和做学问的使命。

为了博取听众的掌声,她精心拼凑着每次上台的讲说内容,人工斧迹非常深。

她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表演般的讲解方式略显做作。有次甚至把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和《论语》联系在一起“说事”,简直牵强得风马牛不相及!

观众开始质疑于丹,并评价她“巧言令色鲜矣仁”!

她不是讲《论语心得》吗,却又不懂圣人孔子的思想,故德薄而不自知,道浅而不自量!

于丹对待学问的态度注定她在这条路上走不远。她“鸡汤式”的演说,的确是把经典引入到大众面前的一剂良药。

但鸡汤是没办法从根本上代替国学经典,尤其是像《论语》《庄子》这样的具有深厚哲学寓意的著作。

这些看似生动的提升之“术”似乎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心灵鸡汤永远是鸡汤,仅仅停留于对事物表象的阐述,没办法从更深层次解决人们的困惑、缓解人们心灵的焦虑。

当一个人的实力和他的收获不匹配时,必然受到大众的质疑。

名嘴梁宏达曾做过一针见血的评价:于丹说的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

甚至还把于丹的国学解读定义为“虚伪的说教”;中国人大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曾经指责于丹讲的《论语》“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文化没有底线的解读或者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的解读,最终将会被社会所狠狠地抛弃。

然而,这种关乎讲学风格好坏的评价,毕竟只代表一部分人的声音,并不足以把她从高高的神坛上拉下来。

第二件事对于丹的打击可谓是最致命的一击,使她从国学大师跌落。那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撒泼”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闻称,于丹去伦敦演讲耍大牌,她把入住的酒店闹了个天翻地覆,还声称,这样的酒店配不上她的档次,她三天换了三个房间,还要投诉酒店。

除此之外,那篇名为《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帖子还披露了于丹“痛斥助理”“骂哭翻译”等“恶行”,铺天盖地的关于她不尊重人,颐指气使的骂声不断传来。

这和于丹在节目大肆宣讲的,作为中国人要有深刻的思想境界,要有高尚的行为,显得非常格格不入。学识与品行脱节的评价烙在了于丹身上。

一件件事件的曝光,让大家对她彻底失望。

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愈发不可一世。一个有文化的人,不代表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即使像于丹这样,一个从小学习孔子的仁义道德的满腹经纶的女学者。

时至今日,大家都想不明白,从小深受《论语》教诲,口口声声称具备孔子所授的德性,并教授《论语》的女教授。

不应该在生活中,比其他人更必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吗?

怎么能做出这样惹事挑衅,稍有不满就翻脸撒泼,蛮横霸道之事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一件事让于丹在人们的视野彻底“落幕”。

2012年,于丹受邀出席北京大学剧院的演出。她要为这次活动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于丹走上台后,一开口就是“我代表大家……”,台下北大学子不干了,马上就发出唏嘘的声音,紧接着不知是谁,在台下大声呼喊“让于丹下去,让于丹下去吧”。

反观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难得知,于丹为什么会被北大学子“轰下台去”。

当日,大家都穿得十分朴素低调,或许于丹早习惯了舞台上靓丽的穿着打扮,忘记了自己是个学者身份,她化着浓妆,与北大校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明明对昆曲的一窍不通,一点没有谦虚学习者应有的姿态,反而却像个演员,以专家的口吻夸夸其谈,上台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代表……”

在学生们的哄笑声中,于丹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现场。

谁曾想,这一下去,于丹彻底“跌落神坛”。

从此,她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

无独有偶,相同的成名经历也发生在另一位女性国学大师蒙曼身上。

同于丹一样,蒙曼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她做到了。

从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开始,她就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到了2007年,蒙曼顺理成章成了《百家讲坛》的主持人,很多人把主修历史学的蒙曼当成历史启蒙者。

说起蒙曼的演讲能力,她讲得怎么样呢?一句话评价:对得起听众。

她在这个节目中讲述了《武则天》等一系列历史风云人物,讲授风格和于丹也截然不同。

蒙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语言通俗易懂,也不哗众取宠,语出惊人夺人眼球,适当的幽默和评价也恰如其分。

这些历史人物在她的讲述中,栩栩如生,好像是从历史教材中走了出来一样。

蒙曼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她的能力,后来加入《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评委之一,由于学识广博,见解独到,很快就火遍了全国。

擅长历史领域的蒙曼竟转到了文学领域。

谁曾想,成于诗词,败于诗词。虽说文史不分家,但历史和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蒙曼这种“外行硬当内行”甚至以文学领域的权威人物出现的做法,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果不其然,在一次《诗词大会》上,蒙曼“翻车”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连三岁小孩都能背会的《悯农》,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释义。

谁也没有想到,国学大师蒙曼就在这么简单的地方“翻车”了。

她这样解读“锄禾日当午”,她说正午,农民伯伯在田地里播种,辛苦劳作的汗水浸湿了土地。

网友们开始翻出她之前节目开始挑错,她曾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读为一片“富贵气象”与“和气之美”。

这首诗的背景应该是王谢两家的没落,全诗都透着一句衰败丧气的景象,和富贵、和美似乎不太沾边。

如果说对于“锄禾”的解读有情可原,那对于这两句的阐述就是大相径庭了。

墙倒众人推,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友们接着又扒出蒙曼对杜甫的《春夜喜雨》理解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差错。

诗词上漏洞百出的蒙曼,不得不让大家质疑她的真才实学,更有言辞激烈的网友,声称蒙曼配不上《中国诗词大会》,让她从这个节目上消失。

蒙曼有错吗?当然有。蒙曼错就错在历史讲坛活动后,又跑到文学的领域当起了评委,结果漏洞百出,老是犯连中小学生都能讥笑她的常识性错误。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蒙曼的学术水平低下,她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只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纰漏和瑕疵,而这个纰漏又比较的低级,以至于公众会怀疑她的学术水平。

当大家都以为,蒙曼会步于丹的后尘,一颗国学新星又要陨落了的时候。

蒙曼站了出来,大方真诚地向大家承认了错误,并表态,今后一定在做学问上更严谨,请大家千万不要向她学习。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名利双收的她,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她并没有丢失那份初心,甚至带有几分纯真,完全没有成名后忘乎所以的感觉。

有一件事,足以体现蒙曼“为人师”的人格魅力。

蒙曼在一次讲座上,课后设置了互动环节,当一位在场的专家站起来提问的时候,本来坐着的蒙曼老师马上也站了起来,站着听,站着回答。

就这样一个小细节,体现了学者应有的姿态,再次被圈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尽管蒙曼在公众讲学的过程中有“翻车”的时候,也一度让大家对她的能力有所怀疑。

但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好在蒙曼老师是一个谦虚知错就改的人。

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就这些事情向观众致歉,她真诚的态度得到了大家的原谅,又有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呢?

梁宏达还曾把于丹和蒙曼放到一起来评价,他也说出了大众的心声:二人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于丹是虚伪的说教,而蒙曼是用“知识分子的良心”在讲课,这跟金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实际上,于丹和蒙曼二人的特点十分鲜明,她们的成名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运气和关系,而是靠着真才实学达到的。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称得上“国学大师”这样的称号,国学是中华古今文化和艺术的精华与精髓,一点都容不得马虎。

要做学问,先学做人。就这一点,于丹和蒙曼有着本质的不同,无关于学识,而是做人的不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蒙曼的大气和低调、面对名利的态度、面对错误的态度,大家有目共睹,想必这就是大家普遍认为她的学识高出于丹的理由。

十九大代表蒙曼到北京印刷学院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照片

于丹也好,蒙曼也罢,她们的对待文学的感悟和认识不同。

毕竟每个人对文化的吸收和感悟不同,中华文化精深之处就在这,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大师”从高高的神坛跌落,为民众指出了一条觉醒的出路,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这说明,我们看待“国学”的眼光更加理智,更加清楚,不再随波逐流,迷信权威。

作为学者,作为一个求学之人更应当脚踏实地,不管在何种境地下都要坚守初心,勿忘原则。

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和无尽的欲望,应该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态度做学问,才能走得更远。

想要收获名利,就要有与之匹配的德行,文化和国学之路不容儿戏。

为了名利,一次次将国学进行歪曲解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让世人对国学产生误解,实在令人贻笑大方。

作为观众,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如此浮躁的社会,到处充满了快餐文化、鸡汤文化和娱乐文化。

从于丹到蒙曼,其中不乏有追求名利,沽名钓誉的成分,事实证明,这终究不会长久。

我们更应该以一个明辨是非的眼睛,和包容的胸怀看待于丹和蒙曼二人,不能将她们作为个人在江湖上的某些言行,与在媒体上的传播解读的不足而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