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长城以北可以开垦荒地吗?

站在长城上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长城里第一块耕地,从此往南就是密密麻麻的耕地。你要是说从这里往北不到10米的地方就不能开垦耕地,很明显,长城不可能有那么神奇。

从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虽然被长城守卫了几千年,却并不清楚长城是什么,是干啥用的。

这里是大同北边不远方山永固陵附近的一段明代长城,保存相对比较完整,也没有做任何修复和旅游开发,能够看到原有长城的军事部署考虑。

经常有人把长城跟马奇诺防线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基本上全部是军事上的,长城不是,长城的修筑既有军事目的,更主要还是经济和文化目的。

01

长城修筑的目的

(一)军事目的

指望一道并不算是太高太坚固、大部分区域甚至顶多算是一条土坎的长城,尤其是它长达数千公里,来完全阻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汉族农耕文明在明处,游牧民族拥有战略机动的主动性,他们可以选择任何位置展开进攻,汉族不可能在整个长城都均匀布置兵力,还成功阻挡足够兵力的游牧民族进攻,这是不可能的。

仔细观察长城的墙体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顶部平坦、两侧陡峭的土坎,在内侧一般还有一条宽20米左右的沟,沟的内侧还有零散分布的土台,长城的主要战术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它主要是抵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用的,把游牧民族战士从马上逼到地上作战。

试想你是一个骑马的游牧民族战士,你怎么骑马越过长城呢?你没办法。陡峭的长城两侧,马是没办法越过的,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马弄过了长城,你还要面对一条沟,沟对面还有手持弓箭的士兵。你在长城上面活动的时候、跨越那条沟的时候毫无防护。

古代骑兵对步兵拥有绝对战术优势,长城让这种优势荡然无存。骑兵进攻必然在长城停滞下来,骑兵不得不到地上作战,汉族士兵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的平等,并利用铁器、铠甲的优势实现反杀。

(二)经济目的

汉族拥有的战略优势就是较高的文明水平和工艺水平,可以制作更精良的铁器,包括弓箭、刀枪、铠甲。扬长避短,并且制止敌军赶上来,是首要的战略考量。

长城顶部平坦,在平时处于我军掌握之中,即使在险峻路段也是可以通行的。那么我就可以派出斥候实现一定密度的巡逻。商队、偷渡者、私盐贩子这些人则没有这个优势,我方可以相当程度控制边境贸易,从而实现经济上控制游牧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而言之,长城同时也是一条路,在古代那个交通条件下,可以算一条高速公路了。路是东西走向的,切断了南北走向的商路。通过控制商路,可以利用盐铁贸易实现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抽血和离间,使其难以形成有威胁的大一统政权,也难以集聚发动侵略必须的财富积累。

(三)文化目的

长城是文化输出的堡垒,也是古代文化“宣化”的桥头堡。

沿长城一线驻军堡垒,难免发展成为城市,驻军也是人,得吃喝拉撒,得生儿育女,要有宗庙祠堂,要有文化生活。这些堡垒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间,就会成为文化输出的基地。

跟我们想象不一样,先进文明向落后地区实现文化输出,从来不是什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是“舒服的、给力的、刺激的才是世界的”。看今天的美国,向我们搞文化输出,绝对不会刻意强调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有啥风俗习惯,从来都是“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富足、我们的军队有多么强大、我们的城市有多么辉煌”。

在古代,除了羊皮袄子就穿不上别的、除了骑马就没有别的交通方式、除了肉奶就没吃过别的,这样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姑娘小伙子,来到汉族堡垒发展的城市,恐怕就会跟80年代咱们去了纽约一样,下巴掉地上捡都捡不起来。

妈呀他们还有胭脂水粉,妈呀他们有绫罗绸缎,妈呀他们有小轿马车,妈呀他们有蒸馏酒!比马奶酒给力多了!怡红别院、快绿雅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在一片嘤嘤嘤,“老公老公我要这个那个”中,文化输出就完成了。

02

长城北边能不能开垦耕地

从农业技术角度讲,当然是可以的。不是只有汉族人那种精耕细作才叫农业,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也是一种农业,只不过效率低、落后。

但是即使是最落后的农业,也能比游牧承载的人口极限,高好几个数量级。

今天,西藏早已是半游牧放牧方式了,牧场轮流放牧,饲草集中种植,承载一个人生活也至少需要数十公顷土地。即使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在西藏种青稞养活一个人,最多也就两公顷土地足够了。同样数量的土地,承载的人口数量完全没法比。

到今天西藏也才300万人口,一平方公里土地承载人口不到三人。这个水平放在农耕文明,大概是三皇五帝那个年代吧。

游牧民族并不傻,这个利害关系他们不可能不懂,只要能够开垦耕地,傻子才不干。事实上长城以北能够开垦耕地的地方还是有的,即使产量不咋地,也远比游牧能够养活更多人。

自然环境远比长城以北恶劣的西藏,在藏北安多草原上,海拔4500米的地方,一年无霜期区区79天,依然有人种地。种的是豌豆,产量一亩不到100斤,豆子给人吃,豆苗当做饲草。

实际上站在长城上看看就明白,长城北边耕地多了。山西北边的内蒙,乌兰察布一带,耕地多了去了,生活方式好多地方跟山西并没有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长城以北的内蒙农民在收获小米。

甚至在山西土地承载力达到极限、不可避免走向贫穷甚至是饥荒的时候,还产生了“走西口”的人口迁徙浪潮。跑到长城以北去种地,甚至能活得比长城以南更好,吊诡吧?

03

为什么没有形成大规模农耕区域

中原王朝故意不让的。

没有铁犁,没有锄头,没有先进农具,没有食盐工业,没有织布机,没有农业技术,这些都被长城封锁了一大半,你怎么进入大规模农耕呢?

长城以北要是形成了大规模农耕区域,中原王朝的压力那就跟面对一群只能游牧的人不一样了。中原人口一个亿,长城以北要是有个2000万人口的统一的半牧半农政权,那是什么概念?

如果已经形成,咱就把长城修到更北的地方去,把那块地方弄成中原。或者让他征服中原,再用孔老夫子的那一套征服他。

比如清朝,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防备游牧民族主要靠羁糜,长城没啥用。

随后就工业化了,北方游牧民族退出世界舞台,那边换成了苏联的钢铁洪流。

因此,在气候、降水、地形地貌和中原王朝通过长城实施封锁的共同作用下,历史在流变,农耕归中原、游牧归塞外,直到进入工业时代。

长城稳定在400毫米降水线,农耕游牧冲突交融的历史也定格在榴弹炮、马克沁机枪和坦克履带之下。

04

长城怎么用

作为一个边防军官,站在长城上,我不可能不与千百年前的先辈们灵魂相通。

如果我是一个长城附近的军事、政治指挥官,我如果要尽职尽责,唯一明智的选择是派出一定量的精锐斥候小队,尽量密集的沿着长城顶部较为平坦的路,实施尽量密集的巡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平时,他们发挥边境警察的作用,制止随意的民间贸易,把所有贸易集中到我能够控制的关口,从而实现征税、贸易封锁。

在战时,他们是斥候,是哨兵,防备游牧民族士兵的突然攻击。游牧民族的战术突然性也只是相对的,部队要行动,总会有难以隐藏的迹象,比如大规模集结、小分队侦查。

在重要关隘、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后侧一定距离内,布置二线兵力。这部分兵力是战术战役迟滞兵力,他们的任务是利用长城实现对游牧民族主力的拖延、迟滞,争取十天左右的时间。同时他们也是一线斥候的补充,一线兵力不足则要帮助承担巡逻任务。也要负责关隘的征税和贸易封锁。

在后方军事重镇则是三线主力,比如大同、张家口、银川、西宁这些地方,乃至于今天的拉萨。位置距离要保证在二线坚守时间内赶到战场,人员要完全脱离贸易战以防止敌方腐蚀渗透,主要任务就是练兵。这些必须是职业军人,由国家财政负担一切生活费用,有完整军事建制,就像今天的野战集团军。之所以不把他们布置到更靠前的位置,主要是经济成本上的考虑。

一旦开战,抢在一线被突破之前赶到战场完成兵力部署,实施战役决战。

同时,把这些军事重镇弄成经济、文化中心,修上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弄上饭馆、戏院、妓院,一方面让一线、二线官兵轮换修养、成家立业,一方面让和平时期跑过来的胡人心生向往、归于王化。

千百年过去了,我国的边疆早已不在长城一线,边境防御思想却没有任何区别。一样是一二三线配置,一样依托天险,只不过长城是人造的,现在的山脉、河流是天然的。

我是站在一线的斥候,是负责对印度封锁、警戒的力量,守住点、利用天险控制住线,是可以牺牲的力量。

我的同事们是二线的迟滞力量,是负责利用隘口实现阻滞敌军主力的力量,拖时间到三线主力到达战场。

三线主力是战役决战力量。即使三线战败,只要没有不战而降,敌人都不再拥有继续进攻的能力。

这一套点、线、面综合防御系统只能对付持续战斗力有限的敌人,比如游牧民族,比如印度阿三。因为其战役突破能力有限,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一个战役决战就能消耗其大部分战斗力,所以可以用低成本方式达成,也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对于有着持续战斗力的敌人,这一套只能说聊胜于无。

如果敌人有长达数月的持续战斗力,指望在边疆地区消耗掉敌人一切战斗力就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粮草运输成本急剧下降,世界迅速扁平化,边疆地区战略纵深严重不足,只能使用大纵深理论也就是“持久战”,用空间换时间,在本土实施战略决战。

这就是长城迅速失去意义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在的国防战略就是分为这两种模式,对付战役突破能力有限的对手,我们用天然长城加钢铁长城的模式,御敌于国门之外,比如印度、越南这种级别的对手;对于拥有战略突破能力的对手,我们有大纵深加人民战争模式,放进来关门打狗,比如苏联、美国、日本这种对手。现在老毛子有向越南水平沦落的趋势,可悲可叹。我们还在培育自己的战役战略突破能力,我们不再是防御一方,我们也会进攻。

所以说,今天的长城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它在每一个解放军官兵的肩膀上。

所以说,今天的“长城以北”,你别说开垦土地了,你就是办工厂开矿山都没问题。

因为我们不再是躲在长城里瑟瑟发抖的农民,我们也可以挺直腰杆跨过长城。

作者简介:作者龙牙是一名身在西藏戍边数十年的军人,保卫着祖国的同时,他热爱文学和写作,对时政问题、社会新闻有着独到的见解。如果你也对边防生活、时政问题感兴趣,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现代化农业,欢迎关注公众号“龙牙的一座山“、小号“黄科长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