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早的古典戏剧是能乐和狂言,诞生于室町时代,它们直接脱胎于猿乐能,完成了近古从艺能形式向戏剧形式的过渡,在日本戏剧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能乐脱离猿乐能的单纯即兴表演,以戏剧情节的表演为中心,仍然保留歌唱和舞蹈,出场人物也甚少,一个主角担当一切歌与舞的表演,两三个配角和副配角辅佐。它是一种象征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扮演翁的主角戴白面具

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戴相关的假面具。俗话说:“能乐是从选择面具开始的。”即根据曲目和角色来选择能面具,演员在出场前就要按自己的面型,准备所戴面具的位置,因为演员戴上面具表演,开口、发声的时候,是不许上下颚动的,两眼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而且演员在舞台上都不能上下左右大幅度运动,所以需要确定面具适合演员开口、发声、视线的位置等。可以说,演员戴上能面具表演,主要靠动“心”,而不是动“身”,这是能乐不同于其他戏剧的演技基础。

能乐面具 昵眼

能面的种类分为“翁面”“尉面”(老体面、老舞面、强老人面)、“男面”(武将面、少年面、其邯郸面等)、“女面”(年轻女面、中年女面、老女面)、“怨灵面”(男面、女面如桥姬等)、“鬼神面”(痖见、飞出,其他如狮子口、黑须、颦、天神等)、“专用面”(特定人物的专用面,如景清、弱法师、俊宽、赖政、释迦、山姥、不动)等。以上各类,可以归纳为人、鬼、畜三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有人说,“能面无表情”,事实上不同种类的能面具,不仅有身份、性别的区分,而且还有喜怒哀乐之态的区别。因此戴上面具表演,靠念、唱、单调的音乐伴奏舞蹈,以及洗练的程式化了的暗示性表意动作,可以充分表达人物的感情世界,这是一种初始的音乐剧、假面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乐面具 山姥(左) 翁(右)

能乐的道具,能面具、服装和扇是三位一体的。演员在选择能面具的同时,也要选择相应的服饰和小道具。相对来说,能乐的服饰以“唐织”(仿中国制的纺织品)为主,织有草木花果等花纹,绢料有多种色系,代表当时特别是桃山时代的日本染织工艺,基本上与当时实用衣料没有太大差别。这点华丽,显示出独特的艺境,也是让人想象当时现实中美的表现。当然,服装既要再现当时的风俗,也要适合角色的身份。比如渔夫、农民的服饰,就是纯白的绢布制作的。作为道具的屋、栅、舟、车等,都是用竹编的,象征性的东西,比如《熊野》一剧使用的赏花车,因为是平宗盛乘坐的,所以用绢包裹竹编的车轮,算是最“奢华”的,其目的是为了衬托主角的观赏物——樱花,让观众去想象樱花绽开时的绚丽。没有大道具,唯一大的道具,就是《道成寺》一剧中使用一鼎等身大的吊寺钟,因为剧情需要演员置身其中。

【本文节选自《东瀛艺术图库日本戏剧》,唐月梅,上海文化出版社,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