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论文成为自己做科研的主要驱动力”!

这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6月8日在“使命与担当”主题报告中对所有师生所强调的。他认为,“杰出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卓越的科学直觉、探索自然奥秘的强大兴趣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强烈愿望、为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等素质……很显然,论文并不能代表全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7月,人保部和教育部就《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克服“五唯”,即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

长久以来,国内高校始终被缺乏合理、准确、系统的评价标准所困扰,各种国内外的商业机构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以文献计量方法建构各种“洋标准”“洋指标”“洋名次”,在这些世界大学排名的导向下,国内大学热衷追逐“学术GDP”,“五唯”可谓长久不衰。

但说起来简单,真正要落实执行“破五唯”并不容易。薛其坤院士“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为广大师生进行了生动的讲解,重点强调“不能让论文成为自己做科研的主要驱动力。”

2020年11月,薛其坤院士在就任南科大校长前,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作为量子力学领域的专家,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物理学家”。可谁曾想,这位从老区沂蒙山走出来的世界级大师,曾3次考研,读研5年内没出过任何成果,甚至没有写一篇像样的博士论文,但这并没有对薛其坤的科研之路造成太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方面说明30年前薛其坤在中科院物理所硕士、博士学习期间,单位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正是在科研道路上的厚积薄发,他35岁就晋升为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薛其坤回忆说,当年他带领学生跟相关团队合作,潜心攻关数年,挑战不可能,一步步完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这一发现也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

薛其坤希望年青人要“好高骛远”,站位更高,眼光更为长远,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以“水滴石穿”的科学精神突破科研的天花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关键的科学问题上实现重大突破。

他认为,“每一份收获都是汗水与智慧交织的成果,在征服很难的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需要在潜心钻研、长期攻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做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得到完整的高水平的实验训练的过程,也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在清华大学期间,薛其坤院士曾多次深入一线高中为中学生开设讲座,开启青少年的科研之梦,他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认为坚定的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因素影响着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