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芒种时节,稻田内的秧苗正一片嫩绿、水灵。一阵微风轻轻吹来,秧苗纷纷弯下腰,它们在怀念一位老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世人尊袁隆平为当代“神农”。人们不仅仰慕袁隆平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还羡慕他与妻子邓则神仙眷侣一般的爱情生活。

可实际上,袁隆平早年的感情生活并不太顺利,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当代年轻人“脱单难”问题,袁隆平也曾遇到过——他多次去相亲,但每一次都是无果而终,慢慢变成当时的“大龄未婚青年”。

那袁隆平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何相亲之路会如此不顺利呢?他又是怎么和妻子邓则相遇相爱并相守一生的呢?

袁隆平去相亲,女方却看上了介绍人

1930年农历七月初七,袁隆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袁隆平的父母都很厉害,父亲袁兴烈是一名学霸,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最后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当时中国最高学府)。母亲华静出生于扬州名门,从小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家里有重视孩子教育的好传统。

1953年,袁隆平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毕业后,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地理位置偏远荒凉的安江农校当老师。

当时的安江农校坐落于一所古庙内,四周环山,环境清幽。学校风景很美,但教学条件很差,连一所教学楼都没有。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袁隆平,觉得这里的条件和繁华的重庆差别很大,但他生性乐观,又热衷学术不太重视外在生活环境,所以很快就适应了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袁隆平

袁隆平工作踏实,勤奋又能吃苦,周围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可就是这么一个朴实能干的人,在学校里却始终孑然一身,迟迟未能“脱单”,渐渐成了当时的“大龄青年”。

袁隆平的朋友们一看这不行啊,纷纷热心地给袁隆平张罗对象,带他去相亲。

没想到,袁隆平的相亲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朋友介绍一个吹一个,当时姑娘们对袁隆平的态度出奇的一致,可以用“敬而远之”四个字来形容。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年轻时的袁隆平热心研究学问,对衣着打扮很随意,经常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

举两个例子:衬衣如果穿脏了,一般人可能会换个干净的,但袁隆平的第一选择是把衣领翻过来继续穿;上课时要擦黑板,如果找不到黑板刷子,一般人会耐心寻找,但袁隆平会用直接自己的衣袖擦黑板,导致后来学生们看见他的衣袖都忍不住要憋着笑。

哪怕是与人相亲这种场合,袁隆平也不会特意收拾一下自己。相亲时,他还是穿着和平时一样的脏兮兮的衣服,那些和袁隆平相亲的姑娘们,都是这样被他“吓跑”的。

所以,朋友们给袁隆平介绍了好几个对象,但一到见面环节,袁隆平都“过不了关”。有一次更离谱,介绍人带着袁隆平相亲,姑娘皱着眉头看了袁隆平一眼,摇了摇头,然后说:“他我没看上,介绍人倒是不错。”弄得大家都哭笑不得。

正当袁隆平为结婚问题陷入苦闷之时,一段爱情却不期然地到来了。

被运动波及,不得不和第一个恋人分手

1956年,袁隆平被农校派去邻近的一所中学代课。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才貌出众、温柔善良的女教师。

和之前相亲遇到的姑娘们不一样,这位女教师一点也不嫌弃袁隆平的穿衣打扮,而是看中了袁隆平优秀的内在: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他们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谈生活,谈理想。女教师对袁隆平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上心,看见袁隆平的衣服破洞了就会主动帮忙缝补。

袁隆平与女教师快速坠入爱河。对于袁隆平而言,这位女教师不仅是他的初恋情人,也是当时千金难换的知音。袁隆平对她的出现感动不已,愿将自己的真心与真情全部交付于她。

朋友们都发自内心地替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劝袁隆平不如趁热打铁,快点领证结婚。袁隆平也有这个打算,却不料被一场意外结束了这段美好的爱情。

1957年,耿直的袁隆平因为说了一些心里大实话,差一点被人归为“中右”分子,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有人开始批判袁隆平。

袁隆平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学校的领导立即找到了女老师,劝她结束和袁隆平的关系,还对其施加压力:“想好了,你到底是要爱情,还是要思想进步?”

这位温柔善良的女教师泪如雨下。最后在强大的压力下,女教师不得不公开表示与袁隆平“决裂”——有情人没成眷属,却成了陌路人。这种痛苦,恐怕只有真心爱过一回的人才能懂。

这次失恋给袁隆平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他开始对爱情和婚姻心灰意冷,隐隐有一种准备孤身一人走完一生的想法。同时,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与悲伤,袁隆平把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全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去,彻底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人。

情场失意,事业逢春。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他望着这株水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萌生了:我要搞杂交水稻研究!

传统的理论认为,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在杂交上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水稻杂交属于一个“世界性难题”。

袁隆平决心攻克这个难题,于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这项工作之中。

和妻子邓则的相遇相爱

也是在1957年,一位名叫邓则的女学生从安江农校毕业,被分配到县里农业局当技术人员,因为特殊的家庭原因,拥有稳定工作和姣好容颜的邓则一直到25岁都还没有嫁人,这在当时也算是“大龄女青年”了。

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见袁隆平和邓则年龄都不小了,就动了心思,想把二人撮合在一起。

邓则原是袁隆平的学生,她对袁隆平可以说得上是“知根知底”,打心眼里尊敬这样一位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所以一听介绍人说的是袁隆平,立即就答应了下来。而袁隆平对邓则也很满意。

1964年,在朋友们的催促下,33岁的袁隆平在邓则来安江农校参加职工运动会的时候,与她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仓促的婚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可以叫“闪婚”。

婚礼只花了50元,除了喜糖是新买的,家里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因为袁隆平当时比较拮据,所以连个结婚礼物都没有给邓则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和邓则

二十多年后,功成名就的袁隆平才第一次为邓则买新裙子,而且是一口气买了两条,因为粗线条的他不知道妻子穿衣的尺码,只能让妻子自己试一下——袁隆平还是袁隆平,尽管在科学上的成就鲜有人及,却还是那个不太懂浪漫的朴实男人。

婚后,因为袁隆平一直在忙于科研,家里的事几乎都是邓则在操心。邓则为袁隆平,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

当时,搞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要想研究顺利展开,袁隆平必须先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邓则持袁隆平的科研事业,她陪袁隆平一起踏上漫漫的寻“株”之路。

盛夏时节,稻田里高温难耐,袁隆平夫妻二人每日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顶着昆虫的叮咬,在稻海中来回穿梭只为找到极其罕见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有时候,感觉要中暑了,他们就吃几片药顶一下,在地头歇一会,然后继续寻找。

皇天不负有心人,走遍学校附近的所有稻田,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夫妻二人最后终于找到了6株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他像宝贝一样,耐心地培育、照顾这些雄性不育株,记录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写成了论文。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研究刚起步,十年动乱就开始了。袁隆平担心妻儿会被自己连累,他郑重告诉邓则,让她作好随时分手的思想准备。

邓则却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大不了我跟你一起回去种田当农民!”

邓则的明确表态,给袁隆平增添了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力量。袁隆平非常感动,他紧紧抱住妻子和孩子。

但让人欣慰的是,袁隆平因为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成果,被国家列为了保护对象,躲过了这场劫难。

虽然人没事,但有些人却不肯放过袁隆平的实验田,他们多次暗中搞破坏,甚至在一夜之间拔去了袁隆平的2分实验田中的全部秧苗,让他的心血毁于一旦。

袁隆平大受打击,但在邓则的鼓励和陪伴下,袁隆平没有屈服,顶着逆流继续勇敢前进。

60年代末期,袁隆平被上级调到省里的农科院工作。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邓则不能与他一起同行。

袁隆平没有料到,从此之后夫妻开始了20多年的两地分居,而偌大一个家全靠邓则一人照看。

琴瑟和谐

袁隆平和邓则一共有三个孩子,相互之间的年龄只差两岁。一个本身有工作的女人带着三个不大的孩子,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有一段时间,邓则实在无力同时照顾三个孩子,只得将两个较大的分别送到奶奶家和外婆家,等到八九岁时再接回来。

除了孩子,还有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袁隆平夫妻二人的父母都已步入高龄,需要人照顾饮食起居。邓则分身乏术,只好把两个高龄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此后的近十年时光,都是邓则一个人在家中照看老幼,可她却从未向袁隆平抱怨过一句。

1974年年底,袁隆平的父亲病危。老人家不愿打扰儿子的重要工作,他让邓则向袁隆平隐瞒了自己病危的消息。袁父病逝后,邓则红着眼独自一人料理完袁父的后事。

1982年8月,袁隆平的母亲患病住院。此时,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外访问需要袁隆平参加。袁隆平陷入忠孝两难的抉择。邓则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她告诉袁隆平放心去参加访问,家中有她就行。

袁隆平怀着对妻子的感激之情踏上了外出访问的征程。可是,还未等他从国外回来,母亲就已经去世了。袁隆平非常难过,他感叹忠孝不能两全,痛骂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邓则第一时间给予了他安慰,说把杂交水稻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顺了。

在袁隆平和邓则漫长的婚姻中,他们也历经生活的种种考验,但因为彼此的信任和支持,两人相爱相守了一生,最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5月24日上午,在袁隆平告别仪式的现场,一袭黑衣的邓则坐在轮椅上,挥泪告别爱了一辈子的丈夫。此后,在三个孝顺儿子的陪伴下,她将继续自己的传奇人生。

以此文悼念袁隆平院士,先生千古。也愿邓则女士身体健康、福寿绵长,感谢您为先生和祖国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