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简历】

史清君,河北邢台人,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博副研究员,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并屡次获奖,多幅作品被国家专业机构收藏。在《中国文艺家》、《艺术品鉴》、《艺术科技》、《文物春秋》发表多篇论文,并主编和参与多部专业著作的编审工作。

新媒体时代下书画鉴定的方法研究

文/史清君

摘要:21世纪是科技信息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给书画鉴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也圆了中国早期书画前辈们长久以来的夙愿。通过新媒体的现代化通讯方式,大大扩大了书画鉴定活动的范围,使更多的鉴定人员可以突破空间距离参与其中。通过软件的会议通话,可以让分布于各地的鉴定人员参与到同一件书画作品的鉴定过程之中,从而实现了对真伪的辨别,也能够提升书画鉴定的质量。本文也对新媒体时代下伪造书画品的情况和远程通讯技术下书画鉴定需要的摄影摄像技术进行了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传统书画鉴定存在的问题—直以来,书画鉴定区别于其它种类的鉴定,没有能够依靠的科学方法和专业技术,因而一直是鉴定者们苦恼的鉴定工作。它没有瓷器、骨骼或者瓷器一样通过对核素的检测就能测定时间;也没有如同木器、铜器以及漆器那样,只要通过化学和生物的检测或工艺的鉴别即可确定年代和制造者。正是因为这样,给了伪造者可乘之机,利用先人遗留的旧物:绫、绢、纸、墨等为材料对大家名作进行仿冒和临摹就可以实现书画作品的伪造。因此仅仅鉴定书画作品材料的年代并不能确定作品的年代和真伪,书画鉴定中,工作者们需要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的鉴定经验,即书画作者每个人不同的技法和内在精髓与不同年代书画作品风格等,通过目测来判别作品所处年代及真伪。

书画鉴定工作要求鉴定者具有丰富的鉴定经验,需要对书画家们所处的朝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有深入的把握,对不同时期书画家作品风格的转变深入了解,对于用墨、用笔铃盖中的个人习惯所熟知,从而来给出书画年代及真伪的可靠依据。由于书画作品其涉及的作品、作者、藏家的数量庞大,作品所处的时间与环境变化复杂,因而在进行鉴定时只能说有专门性的专家,却难有全部书画都能够辨别的人。对于艺术价值较高和文化意义深远的书画文物的鉴定,相关部门会召集多方有较深研究经验的鉴定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但在真正的书画鉴赏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

大多数的书画鉴定,一般是由城市文物部门指派一到两位拥有国家级文物鉴定资质的相关专业书画鉴定人员进行认真的观察后进行真伪与年代的评判。但是这样也不能保证真伪的完全正确,因为鉴定人员也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有时对于书画作品的经验和知识不见得都是完美成熟的,这难免造成书画鉴定的问题。已经故去的我国知名书画鉴定家、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其生前就对书画鉴定的传统方式产生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书画鉴定者们都有自身的主观喜好、思维方式、受到外界影响、学术水平差异等问题,因而每个人的意见不可能都是对的,也不能保证每个人对每一件作品都做到熟悉和了解。他也早就提出要遵循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终将有一天弥补当下人工进行书画鉴定工作所遗留的缺憾,这一提法也是众多鉴定人员所梦寐以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书画鉴定已经引入了新媒体技术,自媒体的发展为书画鉴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使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可以突破空间和地理的局限,将文物的图像文件发送给更多的同行专家进行共享,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书画鉴定的活动中来。虽然科学技术手段仍无法成为直接进行书画鉴定的手段与方法,但是它能够大大提升书画鉴定的正确性,也能够最大程度上集合更多专业人员幵展书画鉴定工作。

二、新媒体在书画鉴定中的应用及方法随着技术的变化,在进行书画鉴定时,鉴定者在近年间纷纷采用手机或相机对文物进行拍摄与记录。文物的整体状况以及微观局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保存,可以说影像资料的留存对于书画鉴定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由于拍摄的程序可能导致书画作品的展示时间无形延长,所以很多馆藏单位的工作人员会认为这—道工序显得繁琐累赘,产生一定的不理解或为难情绪,但其实要认识到影像资料的留存对于文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书画鉴定而言本身具有主观性,因而更应该延长鉴定的时间,不能够短时期就盖棺论定,留存文物的清晰影像可以便于鉴定者幵展鉴定活动时进行反复研究,细细回味,以期得到更准确的判断,或为原有判断修改提供依据。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书画鉴定很难做到全部掌握和熟知,因而在鉴定时更应该通过多位专家的鉴定来评判其年代及真伪,借助影像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图片发送给世界各地的具有丰富鉴定经验的专家手中,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议,以此来提高书画鉴定的准确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当中,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壮大为书画鉴定工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鉴定沟通平台,借助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介可以更好地实现共享与信息传递。在当今众多自媒体中普及程度最高的尤数微信平台,这其中也是因为微信更加方便、简单易操作、下载渠道多。

在作为书画鉴定的新媒体渠道时,微信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微信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现内容,而且其字数篇幅没有上限,还具有语音消息功能节省了打字的时间,也减少了文字造成的误会,开展鉴定工作时更有利于工作者们进行说明和分析,让大家都可以对文物的状况、品相等有详细了解。

(2)微信朋友圈具有权限设置的功能,这就具有了一定的隐私性和保密性,通过设置鉴定者们可以将需要共享的资源展示给目标群体,而不会被心怀鬼胎之人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微信自身的群功能方便了鉴定工作者们建立群组,从而增多了讨论研究的机会,微信的实时语音和视频通话能够给身在异地的人们以即时的沟通,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可以减少长途奔波带来的麻烦,也为鉴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微信一样同属于新媒体的微博也能够为书画鉴定提供帮助和便利。微博经常可以发布一些话题引起相关的鉴定者参与定向的讨论,便于大家各抒己见,以此提高书画鉴定的行业素质和鉴定的准确性。相对于普通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递而言,书画真伪和年代的鉴定依赖的大多数是图片影像,因而图片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显得无比重要。因而在采集图片影像资料时要尽可能保证其真实度和还原度,需要保证参与网络会议的专家们有如身历其境,观察的内容与亲临现场无异。

在此提出四点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方面:首先,保证图片影像数据的高清程度。其次,注意在图片旋转或放大时要严格按照比例,不能产生图像的拉伸与挤压变形。再次,要控制好图像的灰度值和色彩,做好校正工作。最后,在采集书画作品影像时,要注重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一些关键的辨别依据如:题字、落款和印章等要专门采集,便于在异地进行观看的鉴定人员清晰辨识。在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上需要严格把关,才能够使处于异地的鉴定专家真正了解到文物状况从而给出准确率较高的判断。在进行书画鉴定时的“视频会审”,更多地是为了排除贋品的可能性,而非直接断定其为真品,也就是说网络上观看的鉴定者们如若认为此作品是仿冒的贋品那么此作品就是假的;但是如果网络上的鉴定者们都认为此作品为真迹,那么不代表作品为真品。

三、书画鉴定面临的新媒介时代下的挑战随着故宫博物院引领中国诸多博物馆所推进的“中国古代绘画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我们看到了未来书画鉴定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我国应当建立国家级的“书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此项目仍在商议和拟定之中,预期通过现有的网络技术打破空间局限,将我国拥有中国书画作品的藏馆相连,在保证每个博物馆具有绝对的版权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与数字影像技术为世界各国热爱我国书画艺术的人们开放和展示作品的图片影像,也为日后进行书画鉴定提供了具有真实度和清晰度的文物鉴定相关依据和资料,也幵放了研究信息更新和标注的功能,便于研究者推进研究活动的进度。

在项目中设立相关的讨论和互动社区,并按照需求进行分层次的管理,划分成普通大众、相关学者、资深专家几类,以期为不同层次的访问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资源和学术研究信息。以目录检索的形式将我国分布于多个地区的博物馆的馆藏书画作品进行编辑和收录,从而提供给使用用户,便于他们搜寻自己需要的书画作品的图片影像,以此便于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研究活动,每个人都拥有评论和标注的权利,以此建立出一个逾越时空障碍的共同平等探讨的学术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的书画鉴定工作带来了众多便利,新技术一旦落入到伪造者手中则能够产生更多的难以辨别的贋品,从而提升了鉴定工作的难度。

技术本身并无对错,但要看如何利用,被用于鉴定时则可以区分真伪,但如果被用于仿真则会出现大量的伪造品,这无疑给书画鉴定工作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和新技术下产生的仿冒品较难被辨别,这需要在开展书画鉴定时提升辨别能力。就传统的仿制这而言,印章作为书画作品中的细节想要仿制其难度极高,因而传统的办法是在原有真迹上进行描摹之后重新刻制印章,以此来进行仿冒,但是由于刀工中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要想完美的对印章进行仿制难度极大,但有了激光雕刻和电子打印技术后造假变得易如反掌。

四、结语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下的书画鉴定我们有了更多更加便捷的平台与途径,但也在反面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更难的挑战,这就需要书画鉴定专家和工作者要更加细心进行观测,学习了解更多新技术,对鉴定工作耐心反复的研究,从多方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从而提升鉴定工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