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mmunity | 周荣斌/江维团队发现介导ILC3s识别组织损伤并促进组织修复的关键危险识别受体

来源:BioAr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疫识别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三型固有淋巴细胞 (type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3s) 是近年发现的固有免疫细胞,过去的研究表明在组织损伤过程中,ILC3s能被细胞因子、微生物代谢产物、神经元信号分子等活化,但一直不清楚是否ILC3s可直接识别组织/细胞损伤。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斌/江维教授团队在Immunity 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证明三型固有淋巴细胞可直接识别组织损伤,ILC3s可直接识别组织损伤并发现GPR34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2,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陈旧性脊髓损伤瘢痕清除可激活内源神经干细胞

来源:细胞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研究发现,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可以被激活并向损伤部位迁移。过往研究表明,载有紫杉醇的神经再生支架材料能够有效促进犬急性长距离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轴突再生、神经元再生、电生理和运动功能恢复。但是于陈旧性长距离脊髓损伤,该生物材料是否能发挥相似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建立大动物比格犬陈旧性长距离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发现,第一次清除瘢痕组织后,植入载有紫杉醇的神经再生支架材料可以促进陈旧性长距离全横断脊髓损伤犬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在陈旧性全横断脊髓损伤的病变部位,第一次瘢痕组织切除所激活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明显多于第二次。该研究表明瘢痕组织清除所激活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为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带来希望,为未来在临床上推广该功能材料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 Science上。

3,eLife | 层级节律背景重构动态视觉注意分配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之中,实时获取个体感兴趣的信息是一项重要却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应对这一挑战,人类大脑进化出了选择性注意的机制。虽然基于时间规律的注意选择策略有助于人们提取可预期的时间点上的信息,然而,在处理连续变化的动态信息流时,人们不仅需要将注意聚焦到某些特定的时间点,还需要在众多时间点上优化对注意资源的组织和分配。

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为回答该问题,近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借助行为与脑电技术在eLife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表明人类不仅可以提取动态信息中的一阶时间结构规律,还可以自动化地利用基于刺激特征变化的二阶时间结构规律,在多重时间尺度上调控和组织注意资源的动态分配,同时强调了多层级的神经振荡-外界节律同步化效应在上述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4,大规模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压力给大脑带来的伤害,犹如脑震荡

来源:生物世界

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带给我们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睡眠不足,在中国,有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升中。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ports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这项针对超过3万名未经受脑震荡的健康精英运动员的调查表明,有11%至27%的人报告的症状组合符合国际疾病系统定义的脑震荡后综合征(PCS)的标准,其中最容易预测PCS症状的三个因素是:睡眠不足、既往精神健康问题和压力。这也提示了我们,睡眠不足和压力会导致出现类似PCS的症状和后果。

5,复杂性思维者:为什么有些人想法如此复杂?

来源:精神时间

一个人思想的复杂性,被称为认知复杂性,会对个人的生活乃至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过往的研究表明,战争、暴力、获得与保持政治权利、恐怖主义、经济、健康都与人的认知复杂性相关。尽管过往研究中已经详细讨论了情境对思维复杂性的影响,但仍然没有全面整合关于认知复杂性的理论,大多数关于该结构的讨论都集中在与复杂思维的情景影响有关的经验证据上。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 Shailee R. Woodard 等人评估了认知复杂性与特质差异的相关程度,并于近日将研究结果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杂志。研究表明认知较为复杂的人往往在他人的印象中更为外向、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循规蹈矩据、将自己开放给未知与全新的经验、富有魅力、适合担任领导、享受努力思考的乐趣并具备一定的自尊心,这些人更有可能将跨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复杂的认知结构。

6,研究表明,每天玩手机超过3小时,增加肥胖风险

来源:医诺维

中国有超过一半人口网民,其中有90%以上的人用智能手机上网。处处可见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使用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新闻、信息、玩游戏和相互取得联系。多项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会造成身体器官和心理损伤,危害不容小觑。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研究表明,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可能影响饮食和体重,每天在智能手机上花费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超重或肥胖。该研究将于分享在 NUTRITION 2021会议上。

7,人工智能要多久才能理解动物?

来源:大数据文摘

目前人类使用的语言总数约7,000种。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发现能有人会和猫或狗说话,不过我们需要知道,要去理解动物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首先,至今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是,动物们有“语言”吗?即使它们有语言系统,那除了生存的基本知识之外,它们需要说很多话吗?

人类通常非常擅长识别他们熟悉的动物叫声的声学差异,随着基于人工智能的信号分类算法变得更加先进,人工智能很快就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在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可能使人类有能力去理解动物,但不太好的消息是,这种设备可能不是你所期待的那样。该文章于近日发表在engadget 上。

8,低头族的第三只眼,“赛博朋克”新装备让你走路不再撞树

来源:量子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一款“赛博朋克”装备——第三只眼来了。它其实是一款可穿戴的视觉传感器,是使用开源电子平台Arduino构建的,设备主体是由半透明塑料制成。除了个头有“亿”点大,外形还是很像眼睛的,还有可开合的眼睑。发明者在底部设计了薄凝胶垫,以便使用者将设备戴在额头上。

设备上装有扬声器和传感器,其中陀螺仪传感器根据颈部倾斜角度,监测用户是否低头。在监测到低头的同时,半透明的眼睑就会打开,通过瞳孔位置的超声波传感器来监测障碍物。其实“第三只眼”的设计师并不是要为低头族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想通过“讽刺性的解决方案”,提醒人们关注手机成瘾的严重性。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1,脑科学日报:我们离通用智能机器人大脑还有多远?

2,脑科学日报:怎样让意识难题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