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刚刚考完,小编通讯录中天津市特级教师王爱东的头像就跳动起来,打开一看,简简单单一句话:

看过这个的天津考生,肯定稳了!

这个”是哪个?

《青年文摘》2020年第20期——高分作文联盟主题“日常生活中的仪式”

其实,稳的不仅是天津考生,只要喜欢阅读《青年文摘》的学生,高考作文都不会太差。因为我们的杂志和语文教育的主旨一致:引领青年,立德树人。

从成长、成才到人生态度,从好学思辨到价值追寻,从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到青年人的追求与梦想,高考和语文教育所涉及的,也是《青年文摘》所呈现的。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9道作文题目(北京二选一),这些考题回应时代热点,引领考生思考人生成长,通过“时代+成长”的材料,引导新时代的青年思索站在百年节点,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体现责任与担当,并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进行考查,其核心主题是立德树人

为便于解读,我们将9道作文题按主题进行了分类,但其实三类主题并没有严格界限。

01

使命担当,和时代同呼吸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一项中,要求学生做到“敬业奉献”“履职尽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些与时代相呼应的主题理应引起师生重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上,本次的高考作文紧扣时代主题,引导考生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汇,赓续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的伟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不负使命、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全国甲卷要求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写一篇文章。这是一道传统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提到的重大节日、红色歌曲与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我们都耳熟能详。或许今年的每位高三考生在平日里都会对这一主题的作文有所练习和准备,如果将平时中的素材加以提炼,往“可为”“有为”两方面进行升华,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就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可为”之“可”落在何处?“有为”之“有”是相对于何者之“无”?“可为”与“有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巧妙安排鲜活生动的素材来进行阐释?

这同样也是北京卷“论生逢其时”这道作文题目的考察目的。题目贴紧时代脉搏,引导考生从自身出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走好人生之路。另外,题目中也有不同的人在同一时代中不同人生态度的比较,这也可以引导考生做出坚定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的选择。

新时代的青年,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全国乙卷以引言的方式,用汉代扬雄射箭的比喻,从路径、方法、目标、关系等各方面阐释了“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思考角度,也包括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命题的取材和设计巧妙地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会贯通,要求考生立足于这个时代来谈理想,谈自身的发展,推陈出新,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天津卷的题目则以“纪念日”为切入点来引导考生进行思考,让考生能够体味历史的积淀、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励考生昂扬奋斗的精神。这道题目,需要考生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所关注和了解,也需要考生对“纪念日”有具体化的理解,同时又要对“纪念日”对于奔向前方的意义有所思考。

《青年文摘》一直关注青年的发展,引导青年的思考,并以“语文范本”的高标准来办杂志,期望读者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回顾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使命与担当”成为命题的指向,而《青年文摘》中有不少文章都可以作为“使命与担当”这一主题的素材。

《青年文摘》中的栏目“青年一代”选择的都是各行各业中“有为”青年的代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这个时代做出了一番成就,他们的故事可以作为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北京卷“论生逢其时”的素材。2020年第21期文章《中国女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讲述中国女排里约征程的故事,展现女排姑娘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是“可为与有为”的生动写照。2021年第3期文章《“量子鬼才”陆朝阳》,陆朝阳的成长除了个人的勤奋与努力,也体现了当今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给他带来的人生转折,是“生逢其时”的一个典型故事。今年,《青年文摘》推出了“星辰大海,百年征途”党史专栏,2021年第10期《“铁人”是怎样炼成的》,王进喜的故事是“可为与有为”的生动素材,《跟着〈觉醒年代〉学写作》则体现了“《觉醒年代》yyds”——高考后,网友调侃看过《觉醒年代》,高考作文不发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乙卷当代青年的“理想与追求”主题则在《青年文摘》中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是励志故事、也可以是人生的感悟与思考。2020年第14期《珠峰登顶者和那些“走到一半的人”》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为契机,介绍了中国人勇攀珠峰的历史,两次攀登行动从无到有推动了中国登山事业的起步,登上珠峰,打破外国人的质疑,是那一代登山者捍卫的理想。2021年第3期《〈棒!少年〉:一群一无所有的少年,如何叫板命运》讲述一群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陆续刷新多项棒球纪录的故事,因为棒球,这群原本深陷困境的孩子有了理想和信念。2021年第4期《保持梦想的心》则诠释了理想和梦想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能体现出题目中思想与行动的关系,不失为一篇关于理想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目光聚焦天津卷《青年文摘》2021年第8期《伟大从此开始》描述了中共一大召开时惊心动魄的场景,里面也有提及缘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定在了七一,这篇文章很适合作为天津卷“纪念日”的素材。2020年第22期文章《不是过去决定未来,而是未来决定过去》对“过去”和“未来”的关系做了阐释,其实也是通过回望来时路对现在和未来的道路做出思考,这是过去的意义,也是“纪念日”的意义。

02

青春感悟,生命个体的内在成长

青少年成长成才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主要就是强调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通过高考命题可以对学生的成长状况进行考察,从字里行间观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9道作文题都可以看作是对学生“三观”的考察,特别是“可为与有为”“论生逢其时”“纪念日”等都可以管窥考生的价值选择,本主题则把成长狭义化,框定在了人生感悟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新高考Ⅱ卷“写人与做人”,对唐光雨的漫画作品,进行改动,要求考生通过描红的过程,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借“学写字”喻“学做人”,通过简单的笔画将古代的“为人之道”蕴含其中,考生可以就此发挥写自己的人生之道,成长过程要注意什么,以及如何成长等。

北京卷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考题引导考生关注自身成长,尤其是青春生命的内在成长。毕竟,人的成熟不像草木鸟兽一样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变化,更有内在的“潜滋暗长”,由此出发,考生既可以通过成长写人的精神成熟,也可以通过故事来写国家、社会、文明等的成熟表现,特别是由青涩、懵懂到成熟的关键转折。

《青年文摘》每期杂志都是一本“青年成长的人生指南”,其中的人物类文章都可以作为素材,阐述如何以他人为镜,不断成长。2020年第15期《篮球少年张家城:面对困难,正面硬刚》就很好地诠释了人的“逆锋起笔”,可化用为素材。2020年第13期《假装自信,你也能成为更好的人》,立意卓荦,不仅提出了成长的观点,更指明了一种成长模型,不妨借鉴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2020年第18期《那些年少时的梦》,是追梦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沉潜,它既是一个人“停滞迂回缓缓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成熟的过程,两道作文题,都可以引以为鉴,甚至作为范文来揣摩。2020年第16期《孤身闯世界,你才是个大人》稍加整理便是一篇非常好的有关“成熟”的范文,作者通过一次旅行的经历,把成长感悟蕴含其中,特别是其对于生理和心智的分析——“18岁那天是我年龄上的成年,而这一天是心智上的成年”,完美切合主题——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03

分析思辨,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时代”和“人生”是青年学子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而“思辨”则是其认识社会和人生应该掌握的思维工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就提到,学生要具备理性思维,能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居首,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识得几个字,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养成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社会现象有自己清醒的认识,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全国新高考Ⅰ卷、上海卷、浙江卷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这些能力。

全国新高考Ⅰ卷以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为材料,提到其中的“体育之效”: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针对这段材料写作,不应该完全脱离体育,但又不能限于体育。最基础的立意可以从体育本身出发,以“体育之效”反应时代风貌。2020年第19期的《清华的体育有多厉害?》和2021年第2期的《以体育之名,拯救中国少年》两篇文章都关注“体育之效”,特别是前者,提出了融入百年清华血脉的体育精神。

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育之效”的强弱变化其实不限于身体,还可以上升为精神,这时就不妨参考2021年第13期的《步道上的微光》和《青年文摘·彩版》2020年第10期《我对体育的爱与恨》。当然更精微的立意则是要能上升到思辨的层次,对“弱”与“强”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2020年第13期《刘姥姥和缺口理论》就是非常好的强弱之辩的例文,“知识越丰富的人缺口越多,好奇心也更强烈”,强者以为自己弱不断通过学习变强,弱者以为自己强继续弱下去,如果考生能够从体育出发辅以这样的思辨,文章必然增色不少。

上海卷以“时间”为话题,提出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时间”“事物的价值”“认识”,在“时间”的推移中,社会环境发生迁移,事物的价值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人的认识也会逐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沉寂内心,科学思考,探寻真谛。

2020年第14期《成功得刚刚好》村上春树大器晚成的例子,可以作为时间沉淀价值的素材,2020年第16期的《救救孩子,放过神童》则提供了鲜活的速成又速朽的时代案例。2020年第19期《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无论例子还是观点,都堪称经典,在时间的沉淀中,苔藓以静气对待这个世界的浮躁与不安,最终葳蕤一方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仅仅停留于此还不够,考生要能在“时间的沉淀”中“认识”“事物的价值”。2021年第13期《哪儿有白吃的饭》是一篇可供借鉴的范文,作者以“食物”作喻,指出了知识、技能等的潜在价值,“所有的知识,也在共同喂养哺育你,让你聪明睿智,成为未来的你”。如果对这种说理性文章不感冒,也可以借鉴融合人生经历的范文,比如,2021年第4期《一节数学课引发的出走》,就是我们常遇到的诗词沉潜在心中,经过人生沉淀后触发的感悟。2020年第13期的《在高中遭遇强迫症》和14期的《三个95后的隔离期》,则是特殊的经历在时间沉淀后对自己的积极影响,这样的文章情理结合,更易动人。

浙江卷考题在“得失”上做文章: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如何对待得失成败是最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青年文摘》一直关注的成长话题。考生可以在厘清得与失、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上用力,也可以在“过程”上着墨。

2020年第20期《不顺利会让你更顺利?》,提出了“人生必要难度”这一理论,并由此衍生补偿性竞争优势,这样的论据一旦用到作文里,会非常具有说服力。2020年第14期《输掉的青春才是最有用的筹码》简直就是为该考题量身打造的范文,一句“青春大概是最无用的筹码,靠它赢来的那些都不长久,但因它而输掉的那些,会真正在记忆里长久地留存下来,成为催促你前进的动力”,而作者把得与失放在青春成长的过程中,让人眼前一亮。2020年第16期《如果选错路,上帝允许你掉头》,提出了没有失败终点的论述,2021年第1期《我喜欢出发》则把一切经历都看作起点,永远在路上。

一些立意巧妙的文章也值得学习,2020年第13期《随时准备趴下》是一篇立意高妙的佳作,遇到困难,顺势而为,将得失看作一个过程,享受当下。2020年第23期《即使人生不能预知答案》《不断挨捶,继续生猛》两篇异曲同工,立意新颖,前者胜在将人生与答题类比,得失都是答案,重要的是你的热情、期待和决定,是你在过程中的津津有味,后者胜在观点,将青年人在失败前的高昂斗志展示得淋漓尽致。

高考作文从不单单是一篇作文,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并彰显国家的教育理念。而阅读《青年文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在高考语文中拿到高分,还可以让青年人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搭上时代跳动的脉搏,潜移默化中追问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思索一个人的青春乃至生命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

【如果觉得有趣、有理,欢迎大家:

点赞、在看、分享、留言一条龙~

还想跟中学时代的

我们继续同行?

可以,来吧——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彩版》

来来来,翻翻手机,动动手指,

杂志即可到家到你手!!!

再也不用到处去找~

点个“在看”,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