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年前,汕头与深圳、珠海、厦门一同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被设立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40多年之后的今天,以现有的成绩来看,汕头显然很没有存在感,人们似乎都快忘记了它是经济特区的事实。汕头显然无法与深圳比肩,然而对比珠海和厦门,在经济体量尤其是人均GDP这一项,假设我们以每5万元作为一个段位的话,汕头已经被二者甩开了整整两个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汕头上一年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0.58亿元,同比增长2.0%,这一数据在广东省内位居第11名,甚至落后于粤西的茂名、湛江等市。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最新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将汕头放在了三线城市行列,而省内非经济特区的惠州、佛山则入围二线城市,另一非特区城市东莞更是入围新一线城市名单。

然而在80年代初,汕头曾是4大特区中经济最发达的一个,经济体量仅次于广州高居全省第二。然而要想探究汕头多年来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还得从历史长线来分析。

汕头的天然优越性

汕头位于粤东中心地区,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南临南海、北接潮州、西邻揭阳,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天然内海湾的城市,并与中国台湾省南部地区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自古以来港口贸易经济发达。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更是成为西方列强眼中的“香饽饽”。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文中写道:“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1860年元旦,汕头正式开商埠,并设立“潮海关”,至1902年已经入驻了13个国家的领事馆,仅次于广州的17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然良港带动的贸易发展和侨汇的支持,使得汕头的经济体量常年在广东省稳居第二,仅次于广州,在四大经济特区中更是遥遥领先。据相关资料显示,1980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为10.79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深圳、珠海、厦门的这一数据分别为2.7亿、2.6亿和6.4亿。

恶性循环

在称霸粤东整整一个世纪之后,汕头的辉煌终将迎来了落幕的时刻,在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仅仅四年之后的1984年,深圳经济总量正式超越汕头。2000年,厦门正式超越汕头;2006年,珠海正式超越汕头。如今这一差距,仍在继续被拉大。

在汕头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工业行业生产总值占全市比例最高,达45.5%,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的14.3%,新产业仅有金融业,占比为3.9%。如今的汕头,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实体经济发展滞缓、新产业新经济尚未形成规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力不足意味着竞争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放宽政策进行大手笔的招商引资是一条在其他地区早已验证过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汕头就是这么头铁,“我偏不”!我们查到2018年的数据,汕头全年实际吸收外商投资金额9637万美元,同比下降72.9%,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仅为12个。

产业基础没优势、招商引资政策没吸引力,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在吸引外资、外企和人才时自然也毫无优势,从此陷入了“汕头式”的恶性循环。

人才流失

汕头与深圳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短板还是可以拿出手对比的,那就是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院校资源匮乏,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汕头大学和深圳大学了。但深圳完全可以凭借他一线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完美规避掉这一缺陷,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深圳,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青春。然而同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对于高层次人才,并不具备这样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将“人才流失”归结为两类,一是汕头本地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数毕业之后不会选择继续在汕头发展,广州、深圳会是他们大部分人的首选。二是前面提到过的,缺乏有竞争力的、高科技的企业难以吸引外地的高端人才来到汕头。这些年汕头走出的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数不胜数,例如马化腾、黄光裕、王来春、姚振华、纪海鹏等等,但似乎都跟汕头没啥关系。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汕头人的宗亲情结,汕头是一个极其重视血缘关系、人情文化的地方,外地人几乎很难融入这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排外”。汕头市潮阳区某村居委会副书记吴镇表示:“别说不是汕头人了,就算是别的村的人来我们村里开个超市都会倒闭,因为大家比较愿意照顾亲戚、朋友的生意。”反观深圳,他的包容性是汕头无法比拟的,曾经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无疑是让所有外地人最为暖心的一句话,即便来自五湖四海,但在这座城总能让你找到归属感。

或许这么说有些笼统,那我们用最直观的数据来展示,汕头目前户籍人口约570万人,常居人口约550万人,what?常居人口比户籍人口还少?是的你没有看错,不仅外地人不愿意来,本地人还在一批一批往外面跑,汕头的这组数据在我国东南沿海,几乎可以成为一个特例。

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已经过完了自己的“不惑之年”,像一个中年男子一样,有了40余年的生活经验,在“厚积”了这么久之后,祝愿这座古城早日迎来它“薄发”之日,重现昔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