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里曾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碑林中,有一块举世闻名的无名碑,上面书写着所有科学与艺术的精神:

“……如果我首先改变我自己,然后我也许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任何人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可以不看望牛顿、达尔文,不纪念莎士比亚和狄更斯,但一定都会去拜谒这块无名碑。

就连年轻的曼德拉,也曾因为这篇碑文醍醐灌顶,从而找到了改变南非命运的金钥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中的无名碑

听起来非常能够引起共鸣、发人深省,是一碗很好的鸡汤。

可惜,若你真的为此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那你有一半的可能会失望而归,因为这座教堂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无名碑,如果你询问工作人员,他们会告诉你——

“这是一个中国的传说。”

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段话出自美国文选《心灵鸡汤》。

但也另一大半的可能则是,你依然会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受到发自灵魂的震撼,因为碑文是假的,精神是真的,曼德拉的受教是假的,牛顿的长眠和不朽是真的……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窗户

一、帝国王陵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译西敏寺,有趣的是,它的英文原名WestminsterAbbey,既不是教堂也不是寺庙,而是修道院。

大约公元960年前后,伦敦的本笃会修道士们建造起了一座修道院,它位于曾经的托尼岛上,现在的泰晤士河畔。那里应该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后来圣爱德华,或者叫忏悔者爱德华,也将自己的皇宫选址在了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王朝君主爱德华,他对基督教信仰无比的虔诚,故而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或者圣爱德华

而作为非常虔诚的宗教君主,爱德华决定同时扩建一下修道院,将它改造成大型的石头教堂,以纪念使徒圣彼得。

▲爱德华葬礼时的修道院

1065年,新教堂落成,被命名为西大教堂(West-minster),从而区别于另一座称为东大教堂(East-minster)的圣保罗教堂。

▲英国另一座称著名教堂,圣保罗教堂,它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

这座罗马式的教堂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两百多年,到公元13世纪中期再次得到改建。当时的国王,亨利三世,下令以最流行的哥特式风格重新装饰它,并希望把教堂调整为一个更适合加冕和安葬的场所。

1560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又双叒重建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并授予它皇家特殊称号。大约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威斯敏斯特正式成为了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学院教堂( Collegiate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并停止作为一个修道院存在。

自此,它不再容纳僧侣和修女,但依然负责承办加冕、婚仪、葬礼等重大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11年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此时西塔还未开建)

其实从建成的第二年,也就是1066年开始,威斯敏斯特教堂就已经担负起了见证皇家加冕的重任。自征服者威廉以来的所有君主(除了从未加冕的爱德华五世和一年退位的爱德华八世)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过那场最重要的盛典。

▲维多利亚女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同时,欧洲天主教历来也有将尸骨灵柩安放在教堂的传统。据说最早的时候,教堂是不允许下葬的,但随着一些教堂开始收纳圣人骸骨,许多信徒便认为圣人的骸骨能够庇佑死去的灵魂,从而希望能够葬在圣人的附近。

葬在教堂的另一种好处,则是可以“蹭到”过路人的祈祷,信徒们相信这将帮助他们在最终的审判里获得恩典和宽恕,以及进入天堂的许可证。

因此,做礼拜的祭坛便成了最受欢迎的丧葬“选址”之一。但就威斯敏斯特教堂来说,这块天选之地几乎都属于王公贵族、名人雅士。

几个世纪间,从第一位入住的忏悔者爱德华,到亨利三世、爱德华三世……再到最后一位乔治二世,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大部分英国王室成员的埋骨之所,是名副其实的王室“必备”陵寝。

▲忏悔者爱德华的神龛

而他们的邻居,不是对教堂有大贡献的人(赞助方),就是对人类有大贡献的人。

二、科学与艺术的殿堂

许多欧洲国家都有一种习惯,他们会在教堂或者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中,为杰出的伟人们专门划出一块区域。

比如法国的先贤祠,就安葬着卢梭、雨果、伏尔泰、居里夫人等大写的人,并镌刻了一行铭文:“伟人们,祖国感念你们。”

▲ 法国先贤祠上的铭文,“Aux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伟人们,祖国感念你们)

又比如意大利的圣十字大教堂,整个教堂的地板几乎都是由墓石组成的,下面长眠着那些只存在于历史书上的名人——但丁、米开朗基罗、伽利略……

而英国的这座建筑,名字叫做威斯敏斯特教堂。

第一个以国葬安息在那里的科学家是艾萨克·牛顿爵士。这位经典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早已无需多言,就算你不了解他的生平,你也一定听说过苹果的故事。

1727年3月,牛顿在英国逝世。他出殡的那一天,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替他抬棺,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为他送行。

最终,这位科学巨匠永远地长眠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合唱团屏风的中殿,和他的纪念碑一起。那上面写着:“这就是名为艾萨克·牛顿的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牛顿纪念碑

他的邻居是达尔文,一位猿类的后代,当然,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毕竟所有人都是猿类的后代。区别只在于,是他第一个跳出来打败了上帝的后代。

达尔文辞世以后,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向当时的威斯敏斯特院长乔治发去了一份电报,请求将达尔文先生安葬在威斯敏斯特,乔治院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几位爵士、美国大使、皇家学会主席一起护送着达尔文的棺椁前往威斯敏斯特,将他葬在了科学家约翰·赫歇尔的旁边,距离牛顿几英里的地方。

▲达尔文的墓碑

另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则是诗人角,顾名思义,是为各位诗人和作家提供的,能够一直把酒言欢、妙笔生花的专用“小区”。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

这里的常住居民包括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约翰逊,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等。

另外还有一些不曾安葬在“文学天才的奇特安息之地”,但依然得到树碑立传的老朋友:不需要前缀的莎士比亚、《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友谊天长地久》的作者彭斯……

▲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每年的1月25日,苏格兰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欢庆(彭斯之夜),纪念这位浪漫的诗人

最开始,也许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因吸引到这些世界名人而骄傲,但随着那里的纪念碑越来越多,墓地越来越拥挤,能够在威斯敏斯特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了所有科学家和文学家的愿望,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因此被称作“荣誉的宝塔尖”。

三、埋葬在诸王之间

也并不是所有举世闻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都可以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家,初高中学生过不去的“坎”法拉第,就没有住进威斯敏斯特。

其实光以成就而论,法拉第已经完全满足了条件,他被拒之门外的理由是他所信仰的教派不属于国教圣公会,而威斯敏斯特正是圣公会的御用教堂。

▲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

世界文坛上著名的浪漫双星拜伦和雪莱则是因为过于惊世骇俗、荒唐怪诞的举止而为他们的祖国所不容,最终连一块纪念碑也没能够放入威斯敏斯特。

这样看来,威斯敏斯特历任院长所谓的与时俱进,所谓的“科学和宗教一起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还是存在漏网之鱼的。

而能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也并非都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

虽然开头那块刻着鸡汤的无名碑是假的,但威斯敏斯特确实有一位无名氏的墓和碑,也确实是整个教堂最受欢迎、最引人深思的一部分——一位无名战士的墓。

▲ 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中殿的无名战士之墓,这是英国女王悼念无名战士墓

1920年8月,一位叫大卫·雷尔顿的牧师给威斯敏斯特的院长去了一封信,信中充满着对在一战中失去亲人的家庭们的感同身受,并提出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一位不知名的战士的想法。他们决定以此纪念所有为国家服务而牺牲的人。

于是11月,英国随机从战场上取回了几具遗体,通过一系列的保密行动,最终将一位身份不明的战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和纪念仪式。

▲无名战士的棺椁停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那一天,以国王作为主要的哀悼者,亲王、首相和政府成员,还有约一千名由寡妇和母亲组成的会众一起参加了游行和葬礼。

合唱团唱着赞美诗,哀悼者们为所有不知埋葬地点的人而悲伤,国王在棺材上放了一圈红玫瑰和月桂叶,墓碑则刻着平凡又动人的铭文——他们将他埋葬在国王中间,因为他向上帝和他的家行善。

▲来自当时的国王乔治五世的礼物——一封手写信,上面写着:“为了纪念那些在大战中默默无闻死去的战士。未知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就像死亡一样,看哪,它们还活着”

这场葬礼和这座坟墓牢牢抓住了公众们的悲伤,为那些没有墓碑的生命提供着祭奠和证明。

在英国每年11月11日的国殇日,也就是停战纪念日里,无名战士之墓总是所有仪式的核心,以各国国家元首为代表的悼念者会源源不断地来到威斯敏斯特教堂,为这些无名的英雄们献上花圈。

如今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早已成为了英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被认为是英国所有教堂中地位最高的一座。它与埋葬在那里的英国君主、王室成员、世界伟人互相成就,人们以能够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荣,威斯敏斯特教堂则凭借这些坟墓和纪念碑,升华到了一座历史文物纪念馆,以及科学和艺术的精神丰碑。

▲ 今天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那样:“走进西敏寺,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