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英才辈出。

然而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像李白、杜甫、白居易一样名垂千古,更多的人也许一生作诗,却默默无闻。

就像金昌绪,如果不是《唐诗三百首》收录了他的一篇作品,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此人是谁。

这首诗名为《春怨》,全诗如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蘅塘退士编的一本唐朝诗集选,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1首诗,是我国流传最广泛的诗词集。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但它毕竟篇幅有限,像诗鬼李贺这样的大咖,都没有一首诗入选。

那么金昌绪这种无名诗人凭什么能打败李贺,成功入围《唐诗三百首》呢?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到底有何魅力吧。

从诗题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诗。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震慑四方,常常发动边战,无数征人远赴疆场,所以征人思妇便成了诗歌的经典意象,在边塞诗和闺怨诗中尤为常见。

这首诗描写的便是红颜少妇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诗歌开头便描绘了一个妇人赶走黄莺的场面,生动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日融融,院子里树上的黄莺正叫得欢快。

只见屋中一位少妇莲步轻移,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树下,她伸出纤纤玉手,轻轻地敲打着树枝,赶走了黄莺儿。

直到听不到那烦人的声音,才踱步回到屋中。

春日鸟语花香,而黄莺喜鹊本是讨喜的鸟儿,就像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可是佳人却厌烦莺儿的啼叫?

接着的两句便道出了佳人赶走黄莺儿的原因: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原来黄莺的啼叫惊扰了她的美梦,梦中的她原本正和远征辽西的夫君相会呢。

她的丈夫远赴疆场,千里迢迢,音讯全无,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与梦境,希望能和夫君在梦中相会。

可是不识趣的鸟儿却惊扰了她的美梦,她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梦到这样的情景,所以只能将这种望而不见的惆怅愤怒发泄在了黄莺儿的身上,于是便有了开头“打黄莺儿”的那一幕。

全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将闺中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描写到了极致。

语言清新活泼,寓意又深刻隽永,被誉为“一字难改”,千年来广受好评。

最令人称道的便是这首诗的结构,环环相扣,句句相连,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经诗词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简单来说就是一首诗中可能有不同的意境场景,单独拎出来也可成诗。

就像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象开阔,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显得孤独落寞。

还有一种便是“一篇一意”,就是说整首诗就一个意思,“摘一句不成诗”。

此诗开篇便说佳人“打莺儿”,显得很突兀,但是接下来马上又解释了因由,原来是嫌它太吵了。

黄莺本是吉祥的鸟儿,为何会嫌它烦呢?原来是它的鸣叫惊扰了佳人的美梦。

佳人到底梦到了什么呢?原来她正梦到和远征辽西的丈夫相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句句设疑,又逐句解释,若是单独拎出来一句,怕是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便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像《贵耳集》所言: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

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不知你更喜欢“一句一意”的写法,还是“一篇一意”的写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