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高校因为人才聘用问题引发极端事件,凶手姜某参与了该校数学科学院的人才引进计划,考核期为六年的科研任务考核,到期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当学院领导代表学校向姜某宣读解聘决定时,遭到姜某的杀害。这种恶性事件竟然发生在顶尖的高校老师身上,在使我们深感意外和震惊的同时,更应该引起我们各个高校在招人用人方面的思考,我们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术研究的突破,也应该考虑到众多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他们都是在各个不同领域有所建树的博士或者博士后,不能成为部分高校随意收割的韭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升即走”的用人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常用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很多一流高校,他们在招揽这些博士、博士后、海归学者等等各种高级人才的时候,可谓是广招天下英才,但是,等这些人才进来以后,各种各样的考核量化、科研成果以及不同等级的期刊论文,都成了三年后或者五年后是去是留的硬指标,留有退路的高校可能还有从教研岗到行政岗的选择,这些被引进的人才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去留,但即便是留下来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会大打折扣,各种待遇和自身的成长空间也会大幅缩水,而更有部分高校则直接要求解聘走人,充满了卸磨杀驴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姜某必须为自己的极端行为付出代价,这也是咎由自取,既然这种极端事件已出,我们在谴责姜某的同时,留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姜某本来就是这所高校2004年数学与应用专业毕业的,曾获得这所高校的最高荣誉奖,之后的几年间在美国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的攻读,以及本专业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回国,以副教授的身份就职于苏州的一所重点高校,期间担任过重点科研项目的重要角色,2017年通过人才引进调入上海某顶级高校,姜某当初参加了引进人才计划,约定六年为期考核科研任务,如果不达标,就会被解聘,这就是近年我们常听说的“非升即走”长聘教轨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升即走”模式起源于国外,被引进到国内很多高校,其目的本来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和促进科研创新的,经是好经,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念歪了,逐渐演变成了不正常的科技人才打压,使本来内卷现象就已经相对严重的高校青年人才更是雪上加霜。比如,湖北某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就有网帖传出,这所大学同一批引进119名青年教师,经过层层考核评比,最后只有4人通过了考核评审,淘汰率高达97%,尽管该校人事部门指出该消息与真实信息不符,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被淘汰掉的那么多人,说实话他们都不是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而是以实力通过了博士、博士后等学习研究阶段的高级知识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规范完善高校用人机制,不能让此类极端事件重演,已成当务之急。这次极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调查核实,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姜某这种偏激极端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一事件,让人们看到,特别是让那些正在使用这种“非升即走”模式的高校看到,在现行的内卷严重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只要每一个环节稍微卷上一点点,最后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虽说姜某只是个例,但是,它给我们留下的是高等教育的伤痛,我们不能让严肃的教育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变味,甚至演变成所谓的人才利用和人才畸形筛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