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迪达·赫费尔

Candida Höfer

1944年出生于德国,现居住和工作于柏林,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 曾参与过许多大型的国际性展览,包括200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2003年又代表德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等等,除此之外,她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个展, 许多顶尖大型博物馆,诸如纽约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都收藏有她的作品,她的个人作品集《图书馆》曾被誉为“ 德国最美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冲印的方式我重塑了我自己的空间,我并不想以尽可能现实的方式去展示它们。

—— 坎迪达·赫费尔(Candida Hofer)

在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履历之下, 是赫费尔多年来对她几乎唯一的摄影主题——拍摄公共场所和准工作场所的内景一一的坚持。从1979年以来, 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该主题的创作当中, 三十多年来, 一直“面无表情” 地编辑着她的公共场域的“存货清单”,一份建筑史的社会图录, 风格一直未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总是在寻找不同公共场所的相似之处,尽管吸引我的是这些相似中的不同。”

“这是些容易接近每个人的空间。在这里人们见面、交谈、分享或者得到知识、放松神经和恢复精力。无论是温泉池、饭店、候车室、博物馆、图书馆、大学、银行、教堂还是最近几年刚开始拍摄的动物园,所有这些地方都有目的性,像很大程度上人们表现得那样。”

但是,不管赫费尔对于这些空寂无人的公共场所给予多么人性化的解释, 都不可能磨灭观者对其摄影作品冷静、理性特点的第一印象,从而追根溯源地与她在学生时代所受到的著名学院教育联系起来。

赫费尔是摄影大师贝尔纳(Bernd & Hilla Becher )夫妇的弟子,在世界最知名的杜塞尔多夫摄影系受过非常系统严格的教育。贝尔纳夫妇开创了一种名为“摄影类型学”的手法,将他们要拍摄的主题加以分类归纳,通过一种排除了主观色彩、充满理性的影像, 提出“什么是摄影”、“什么是表现” 的本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纯粹摄影成为后现代的一大主题之后,摄影家开始强调摄影作品中的观念,他们常常以统一的风格来强调作品主题,控制画面效果。贝尔纳夫妇及其学生形成的 BECHER班的摄影家如 等的摄影作品都是基于对这种理论的共同理解和坚持,在各自的领域内拓宽了纯粹摄影的表现空间。

在贝尔纳夫妇的众多弟子当中,坎迪达·赫费尔是首先采用彩色摄影的人之一。她继承了贝尔纳的理性眼光和对画面整体统一风格的热爱,但在具体的拍摄上,作品的布局结构和表现方法完全因时因地制宜。与通常的专业摄影师不同,她喜欢用小型照相机拍摄,很少使用三脚架,一个广角镜和正常的室内光线对她来说就已足够。她的照片尺寸最初也很统一,只有38x38cm和38x57cm两种。宽大的公共空间、清晰准确的细节、应当存在然而并不存在的空间中的人物,构成了赫费尔的专用商标。赫费尔的公共空间空旷而充盈,这些图片散发出它们独特的宁静气息,沉着中意味无穷。

不止如此, 赫费尔也经常通过视觉或情理的不适当来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达到她微妙的讽刺效果。2004年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和菲尔一系列描绘世纪皇家医院小教堂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已显颓废的教堂永恒的光辉,尽管它昔日纯洁的壮丽依然存在,但一些当代特有的设施标志则使气氛变得微妙而尴尬。这座教堂没有它本应存在的宗教器具,神龛,使人一瞬间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可以跪拜的宗教空间,它的内在功能改变了,外部特性也就变得 似是而非。赫费尔准确地把握住了色彩、光线、历史、 时间等多种元素一瞬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又留下了大片空白来提供这种关系的视觉回味和思维消化。就像他经常强调的那样,“影像的缺席能表现出比他们存在更有效的东西。”

《卡尼尔宫殿III》同样是对华丽空间的展示, 确实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拱形天顶上的艳丽的古典壁画,从天顶垂下来的金色复式吊灯, 巨大严整的雅典式立柱和光华明亮的大理石地板——所有这些金碧辉煌的静物之间就已经存在严密抽象的平衡。但是赫费尔并不满足与展现这种表面上的富丽堂皇, 她敏锐的洞察力一如既往地反映在照片的细节之中, 大厅两旁每隔几米的对面而设的宫廷式沙发椅, 看得出它们是 被精心排列过的,他们的功能 性不言而喻,人类的活动恒基在似有若无间漂移不定, 给这庄严奢华的大厅有一丝遐想的空间。

不仅仅是关于视觉,赫费尔的摄影还牵扯到人的其他感官和思维的状态,包括记忆,包括德国人特有的执着于寻根究底的逻辑钻研方法,还有贴近于超现实主义的哲学精神。因此,赫费尔的作品不该简单归类于传统的、单纯的建筑物照片,它们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活动场所的敏感肖像,即使人们总是处于缺席的状态,最终还是能在他们创造的物象中找到他们留下的痕迹。

当人们看到这些图片,也许首先会被她那种既不是游客,也不是主人的立场吸引住,她采取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色的目光,那种弥漫在画面之上静默的空气,迫使观者也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角度来观察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他避免下定义,采取这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 以实验的性质展现某种凝结的状态, 她的摄影是一个切面,而她自己, 则扮演着一个类似科学家的角色。

赫费尔反对建筑物和内部管理所呈现出来的秩序, 因此她摄影的构图总是开放式的, 就像观者本人从一地到另一地,对偶尔驻足的地方暂时性的注意。她所重复表现的摄影空间也都是为了特殊目的而营造的公共和半公共场合,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 人们可能会在此逗留, 但却不会生活于此。

她富有节奏感的图案形象,总是保持着对摄影对象的距离, 暗示着有人类参与的宇宙内部的构造和秩序,非常清晰。她旨在表现所有这些场所的功能性, 这种功能性也许会表现在建筑物的内部特征,装饰风格上,或者在种种不太会被人注意到的陈设细节和标记上, 即使在没有人的情况下, 它们的功能性也非常明显。

也有人说,赫费尔的作品有着极其隐晦的诗意,尽管这种诗意是以一种近乎理性的感性表现出来的。也许她采取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出于对一般所谓浪漫的庸俗倾向的逃避, 她希望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用更加自由不做作的心态去看待我们四周看似平常的事物,通过开发无人空间的本质生命, 通过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来发掘这些事物背后的深意。

摄影是一种囚禁桀骜不驯、难以把握的现实, 一种使之固定不变的方式,或者说,它扩展了一个被认为是萎缩的、短暂的、疏远的现实。人不可能拥有现实,但可以拥有影像——正如普鲁斯特所说,作为最雄心勃勃且具有自由意志的囚徒,人不可能占有现在,但可以占有过去。

当失去家园的个体迷失在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世界当中,摄影可以被看做是能够超然地与现实发生关系的唯一方式——越过碍事的、蛮横的自我主张,在未知的现实中寻找栖身之所的一种途径。假使摄影会提供一种独特的揭示系统,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从未看过的现实,而赫费尔的作品就是基于这种认识下,深刻且独树一帜的通感诠释。

《库艺术》视频号推荐

包豪斯BAUHAUS百年对话

过程与偶发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方法论构建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本期看点 BOOK ASPECT

  • 本期聚焦“方法论”,深入解析艺术家构思、创作全过程;

  • 收录13位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个案样本;

  • 《李禹焕、王舒野对谈录》限量版别册,同步发行;
  • 全方位回顾第二期《库艺术》“自由绘画工作坊”;

  • 收录“青年极简”板块,展现青年一代丰富多元的创作面貌。